回答|共 55 个

sh2sg LV5

发表于 17-1-2008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ff0000" size="4"><strong>其实两李比谁都清楚,为什么一个要拼死争取新航,为什么另一个要拼死也不给。东航需要借助“境外势力”来抗击国家部队国航。而东航的“精品路线”的想法正是新航所擅长的。</strong></font></p><p><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p><p><font size="4"><strong>东航要嫁新航</strong></font></p><p><font size="4">2008年1月8日,东方航空公司董事长李丰华在股东大会召开前,特意打上了一条鲜红的领带。</font></p><p><font size="4">在中国传统习俗里,红色除了代表喜庆之外,还代表着某种“趋吉避凶”的愿望:而根据此前的市场反馈来看,在这场决定东航命运的投票里,李丰华和东航管理层所能指望的几乎只有“幸运”了。</font></p><p><font size="4">在经历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之后,幸运的天平曾经一度倾向东航:2007年5月,一直犹豫的新加坡航空公司终于决定与淡马锡共同入股东航;三个多月后,东航管理层再度突破了最大的政策障碍——政府“始无前例”地同意东航股份在H股市场向新航及东航集团同时增发,这也是国资管理部门首次持有境外上市公司的H股。</font></p><p><font size="4">在此次增发中,除了新航与淡马锡投入79亿港元购买20%-25%的股权外,身为国资管理方的东航集团还将投入40多亿港元,以维系增发后51%的控股权。</font></p><p><font size="4">近120亿元资产的注入,不仅将令东航资产负债率大大下降,而且其净资产规模也将一举超过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航”),成为中国航空三巨头中的“NO.2”。但对于李丰华而言,这场交易真正令他心动的是新航管理的注入。</font></p><p><font size="4"><em>作为国际航空业的标杆之一,新航管理的魅力从以下数据可窥一斑:2006年中国航空业共拥有980多架飞机,主营利润47.3亿元人民币;而总共拥有94架飞机的新航,当年的营业利润折算成人民币超过65亿元。一位行业记者对此的评价是,“把整个中国航空业打包,也抵不过一家新航。”</em></font></p><p><font size="4">李丰华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自己的理想就是在引入新航管理后,“我要让外国人看东航是一家中国公司,但中国人会感觉它有新航一样的服务和竞争力。”</font></p><p><font size="4">无论这种理想是否一厢情愿,但对于沉沦多年,在2006年更爆出27亿元巨亏的东航来说,巨额资本的注入和世界一流航空公司的引进,确实令他们在2007年看到了复苏的希望。“公司的内部关系都比以前融洽多了。”一位东航高层这样告诉记者。</font></p><p><font size="4">然而在1月8号这一天,东航人所有的梦想和希望戛然而止:当天的投票结果显示,在引入新航的议案表决中,A股股东反对者占94.4%,H股股东反对率则为77.61%。</font></p><p><font size="4">宣布投票结果时,戴着红领带的李丰华面色凝重地表示,这可能会延迟东航发展的步伐,“但我们引进新航的方案不会改变”。</font></p><p><font size="4">但对于始终反对这场“联姻”的国航而言,除了比例上的变化之外,投票结果其实早在预料之中。</font></p><p><font size="4">就在2007年9月2日东航与新航公布战略投资框架协议时,一场变幻莫测的“收购心理战”便拉开了序幕。</font></p><p><font size="4"><strong>国航“抢婚”</strong></font></p><p><font size="4">2007年9月21日,位于香港的国泰航空有限公司紧急停牌,宣布有一项“交易建议”即将公布。</font></p><p><font size="4">由于一年前收购国航控股的港龙航空,同时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换股达成战略合作,国泰的这一举措迅速被资本市场解读为“国航将与国泰联手竞购东航”,国航与东航股价随即大涨。</font></p><p><font size="4">然而三天之后,国泰却在复牌公告中宣布,不再进行“拟议中的收购计划”。与此同时,国航也发布了一则饱含深意的公告。公告承认母公司中航集团与国泰航空曾筹划过购买东航股份,“但在未来三个月内不会有与该等事项有关的意向”。</font></p><p><font size="4">事后的媒体报道显示,国资委在最后一刻叫停了这个被市场视为“敌意收购”的方案。但是在4月至9月期间,国航关联公司大举增持东航H股至流通股总数12%的事实,加上国航“三个月”的承诺,无一不向市场发出强烈的暗示:这事儿没完。</font></p><p><font size="4">在刚刚完成艰难的引资谈判后,又面临着重重政策审批的东航管理层这才意识到,在这场“两厢情愿”的联姻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抢婚者”。一位接近东航的人士坦承,看到国泰的停牌公告,他们才“强烈感觉到潜在竞购的可能”。</font></p><p><font size="4">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自国航宣布介入的那一刻起,东航引资就已经注定了一波三折的命运。</font></p><p><font size="4">“因为市场的估值基础已经改变了。”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国航介入之前,投资者看的是引资对东航基本面的改善,“但一旦出现竞购者,游戏名称就变成了‘谁出价更高’。”<em>对于小股东来说,股价上的现实收益比任何长远发展的承诺都更有诱惑力。而战略投资高价入股无疑对推高股价更加有利。</em></font></p><p><font size="4">该人士表示,正因为如此,“保密”是资本市场并购的最高原则之一。一旦消息外泄引来竞购者,即使并购成功,也将是一场代价不菲的“惨胜”。</font></p><p><font size="4">在这一点上,国航实际上已经为东航做了一个堪称经典的“示范”:2006年国航将港龙航空出售给英资控股的国泰,同时与国泰交换持股结成战略联盟。这一股权交易的复杂性,及其对国内航空业格局的影响,都远远超过东航与新航的“联姻”。</font></p><p><font size="4">由于东航是当时内地到香港的最大承运人,这一交易对东航的冲击尤其明显。然而据东航高层人士告诉记者,直到双方宣布完成交易时,东航才得悉这一消息,“我们去找有关部门,他们也只能表示同情。”</font></p><p><font size="4">相比于国航和国泰的“闪电战”,东航与新航的“联姻”却像一场马拉松:从2005年宣布引资,到2007年公布战略协议,其间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在市场的关注之下,最终让国航从容地“拿捏”到了关键的出手时机:公布框架协议与最终表决之间的三个月时间,一举扭转了市场心理预期。</font></p><p><font size="4">对东航而言,在“竞购”已经取代了“注资”主题的市场中,再去指责小股东的投机或机构投资者“操纵”已经无济于事,光是抵挡市场中关于“贱卖国资”的指责就够他们焦头烂额的了。</font></p><p><font size="4">国航适时抛出“5港元以上收购”的做法也与新航3.8港元的协议收购价形成直接对比:东航引资为什么宁可低价予“友邦”,却不愿高价给国人?</font></p><p><font size="4"><strong>“抢婚”的资本</strong></font></p><p><font size="4">就在东航巨亏27亿元的2006年,国航净利润高达31.7亿元,占整个国内航空业利润的近70%,与此同时,“三巨头”中的另一家南航刚刚走出2005年近18亿亏损的阴影,盈利1.8亿。</font></p><p><font size="4">2000年底才脱下戎装的国航董事长李家祥,也在这一年当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这位被授奖辞称为善于“逆风飞扬”的前少将,以其军人的气质和推进力,不仅在短短数年之内将一盘散沙式的传统国企改造成了令行禁止的“企业兵团”,而且借助2002年重组和2004年上市两大机遇,一举将原居“三强”之末的国航打造成了市场瞩目的企业明星。</font></p><p><font size="4">在有着飞行员担任领导传统的国内民航领域,国航的成功被视为“奇迹”。但少有人知的是,<em>这一奇迹背后,除了国航管理层精诚合作这一强大的“管理之翼”外,还有一只看不见的“资本之翼”在发挥作用。</em></font></p><p><font size="4">在谈到今天的国内民航业格局时,业内人士都会提到2002年以三大航空公司为主体的行业重组。在那次重组中,国航与西南航空被并入原来作为行业管理者的中国航空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总)组成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中航集团);而南航和东航则按照“好坏搭配”的原则分别兼并了一系列地方航空公司。</font></p><p><font size="4"><em>在这次分配中,并没有任何航线和飞机资产的中航总实际上成为了国航最大的“资产”:过去因管控整个行业而具备强大资本运营能力的中航总将其大部分资源注入了中航集团,而这些资源不但曾以“中航系”的名义令国内资本市场“闻风色变”,更以“国家队”的身份纵横捭阖于国际汇兑和期货市场——2004年因“中航油事件”闻名于世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就是其旗下的一员。</em></font></p><p><font size="4">正是在这一强大的资本运营能力支撑下,国航才能完成收购山东航空、与国泰结盟等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战略布局;并通过企业上市、燃油期货保值、发行短期融资券等手段迅速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和资产负债率,为主营业务的高速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font></p><p><font size="4">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机构投资者代表向记者坦言,在资本市场运作上,另外两家航空集团很难跟中航集团分庭抗礼,“人家在外汇市场护盘的时候,这边还在委托理财呢,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上的。”</font></p><p><font size="4">在此次东航竞购中,强大的“资本之翼”再次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从H股流通股的买入,到机构投资者的说服,在国航股份面对媒体一问三不知的时候,中航集团下的另一支力量却在紧锣密鼓地运作着。</font></p><p><font size="4">一位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面对国航的这一“秘密武器”,东航大张旗鼓的路演确实“技差一筹”。</font></p><p><font size="4"><strong>“超人计划”VS“香奈尔战略”</strong></font></p><p><font size="4">对国航而言,在国际航线上与跨国航空巨头角逐才是真正的战斗,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得合纵安内,御敌于国门之外。东航的战略则是:重新塑造高端商务航空公司形象,其他子公司则在统一品牌形象下,负责覆盖中低端市场——就像香奈尔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品牌形象后,公司再推出其他中低端产品覆盖市场一样。</font></p><p><font size="4">但对于先后陷于巨亏的南航和东航来说,资本运作手段的薄弱和理念的落后仅仅是一个侧面: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清晰的发展战略才是真正的致胜关键,而后者更是东航与国航最终“兄弟阋墙”的关键所在。</font></p><p><font size="4">在2002年的“分家”之后,位居末位的国航实际上处于最不利的市场地位:一方面在自己长期经营的国际航线上面临着国际航空巨头的竞争,实际处于亏损状态;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上,作为新来者的国航面临着南航的“规模战略”和东航的“精品战略”,在航线和服务上都缺乏竞争优势。</font></p><p><font size="4">在这种情况下,国航管理层最终确立了“依托国内,内外联动”的发展战略,迅速加入了国内市场的争夺,并凭借着出色的内部管理和资本战略后来居上,确立了自己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font></p><p><font size="4">与此同时,东航的整合却陷入了窘境:地方航空公司的加入不但为东航带来了近90亿元的沉重债务,而且打破了东航此前赖以成功的“精品战略”,使东航陷于跟其他两大航空一样“规模+网络”竞争的尴尬局面。</font></p><p><font size="4">与此同时,随着地方航空公司干部进入东航领导层,原有的“东航文化”在“东南西北风”的吹拂下失去了方向。</font></p><p><font size="4">在1997年至今的历任东航领导中,现任董事长李丰华从2002年至今历任总经理和董事长,是任期最久的一位。相对稳定的任期,使他成为东航新战略的重要推动者。</font></p><p><font size="4">按照东航总经理曹建雄的比喻,这一战略就是“香奈尔战略”:<em>东航重新塑造高端商务航空公司形象,其他子公司则在统一品牌形象下,负责覆盖中低端市场</em>——就像香奈尔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品牌形象后,公司再推出其他中低端产品覆盖市场一样。“现在东航相当于上海六神花露水,而新航已经做成了航空界的香奈尔。”曹建雄的这番话表明了东航引入新航的真正意图。</font></p><p><font size="4">但对于渴望重回国际航空市场的国航来说,国内市场的稳定只是“安内”,让承载着国旗的国航班机在国际航线上与跨国航空巨头们角逐,才是真正的战斗。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国航必须首先壮大成为世界级“超级承运人”,并通过与港台航空企业的合作建立起“大中华航空联盟”以应对国际三大航空联盟。</font></p><p><font size="4">在这一被媒体戏称为“超人计划”的宏大战略中,国内航空公司的“合纵”是构建“超人”的第一步。身为国航董事长的李家祥在其新书《大道相通》中,明确表示如果“三大航空集团各引进一家外国航空公司做股东,”其后果将是“中国航空运输市场的蛋糕将被国际超级承运人分而食之”。</font></p><p><font size="4">正是这一理念的不同,使得国航宁可“兄弟阋墙”,甚至“违抗上命”,也要拆散东航跟新航这双“香奈尔鸳鸯”。</font></p><p><font size="4"><strong>大股东的尴尬</strong></font></p><p><font size="4">东航董事长李丰华在股东大会上发出“重头再来”誓言的第三天,国航董事长李家祥被正式任命为民航总局代局长。</font></p><p><font size="4">在股东大会前夕,有媒体向李丰华问及李家祥的调动对东航引资的影响,李丰华表示,相信对方在从企业调任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后,会“更加全面地看待行业发展”,同时“更加客观”地处理问题。</font></p><p><font size="4">在这番话的背后,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军人出身的李家祥,对国内资本市场的某些看法,与李丰华有着共同的感受。</font></p><p><font size="4">在《大道相通》一书中,李家祥回顾国航上市的波折时,忍不住写道:“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一些人不是在投资,而是在投机,这种心理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给企业,最终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而这对投资者和整个证券市场都是不利的。”</font></p><p><font size="4">写下这段话时的李家祥大概不会想到,短短半年之后,自己所执掌的企业竟会凭借着“资本之翼”,掀起了改变对手甚至行业命运的滔天巨浪。</font></p><p><font size="4">就在一次次“曲线突破”决策层的限令,向同属国资委管理的东航“兄弟”出手狙击时,李家祥所率领的国航不仅成为国内大型国企间“敌意收购”的第一例;而且被市场解读为企业管理层借市场之力,试图改变市场格局乃至航空业政策走向的一次“重大事件”。</font></p><p><font size="4">从这个意义而言,当时担任国航董事长的李家祥挑战的不是东航,而是身为“大股东”的国资委和行业主管部门民航总局。只是由于国资委并未明确表态,在“大股东”缺席的情况下,这场竞购才显得像是李家祥和李丰华两位“经理人”之间的决斗。</font></p><p><font size="4">然而,即使不考虑行业格局的因素,仅从出资人的角度,这场竞购也将“大股东”国资委摆到了一个尴尬的处境:即使国航提出更高的收购价格,对出资方国资委而言,也不过意味着将一百多亿元“从左手交到右手”,与引入新航的七十多亿元资金完全不可同日而语。</font></p><p><font size="4">而在公司战略层面上,国航的进入将意味着东航已经获得首肯的“精品战略”被彻底打破,而东航所希望重建的高端竞争优势也将不复存在。“那还不如将东航解散,几家公司分资产算了。”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向记者表示。</font></p><p><font size="4">这些作为竞争对手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双方共同的出资人国资委来说,却都是无法回避的选择。</font></p><p><font size="4">对于赞扬此次投票结果反映出“市场力量”战胜“行政干预”的观察者来说,或许忽略了一个关键:那就是身为“大股东”的国资管理层,同样是“市场力量”的一部分,而且也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做出选择。</font></p><p><font size="4">而对于一直声称“没有替代方案”,甚至因此引起市场反感的东航来说,其实并非没有考虑过引资方案被否决的可能。“即使股东大会没有通过,相信国航也不会出(收购)方案。”一位东航高层在路演期间明确向记者表示了他的看法。</font></p><p><font size="4">在他看来,国航首先不可能现金收购,“我这次引资七十多个亿,抬价一块钱就是一百多个亿,你把现金给我,咱俩债就倒过来了。”负债60%多的国航显然不可能接下东航95%的负债“包袱”。</font></p><p><font size="4">其次国航不可能引入国泰这个英资合作伙伴,否则就不是国内航空业整合,而是“国泰整合国内航空业”了。</font></p><p><font size="4">而国航董事长李家祥此前提出的股权交换与战略合作,也不是东航管理层所能够接受的条件。道理很简单,东航此时需要的是资金和管理,而不是市场层面上的战略合作。</font></p><p><font size="4">在东航方面看来,如果造足了势而又不能提出合理的收购方案,最终打击的将是中小投资者的信心,“到时东航再投票,看看投资者会选谁?”</font></p><p><font size="4">或许这也正是在投票会场上脸色凝重的李丰华,在走出会场后面对相机露出笑容的原因——东航的牌已经打完,该是国航为下一轮“出牌”而头痛的时候了。 </font></p><p><font size="4"></font></p>

非天大虾 LV13

发表于 18-1-2008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p>个人认为,东新恋出局,对于东航现在看来,眼前的利益是弊大于利,长久发展则是利大于弊。对国家本身来言,也是利大于弊。</p><p>打个比方,看汽车行业,现在真正的国产车根本就没有什么前途,国内也到处跑的是日产车,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什么合资。再看看韩国,虽然真正玩车的人不会去选韩国车,但不得不说,韩国人的汽车已经面向世界了。而中国自产车,却还连国内的市场都没有打开。</p><p>再回来说东航,一直有说东航最近几年一直在亏钱,其实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飞机折旧,买来的飞机因为用过一段时间折旧处理的价格简直有天地之别。而最近正好是东航在折旧处理及买进飞机的时间,亏钱也是可以理解。</p><p>对于民航这种企业来讲,最大的财富不是什么飞机啊、管理层啊、资金之类,虽然这些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却是航线。就连国航飞上海的航线都要看东航的脸色。上海做为国内最重要的金融、贸易、文化等综合性的大都市之一,其航线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p><p>我想,新航看重的也是东航的航线资源。眼看奥运临近,新航也正好想借东航的航线资源在国人及世人面前,宣传及扩大自身影响。</p><p>国有民族企业要想发展,只靠合资入股等方式引进国外现成的技术,对企业及国家都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有了别人的现成技术可以创造利润,也就不会再去投入更多的资金及资源去创新新技术,行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到最后,企业还是没有核心技术。</p><p>所以结论就是:要想发展,还是要靠自己。</p>

sh2sg LV5

发表于 18-1-2008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是觉得幸亏老邓老江小温没有听你的,不然中国现在还在闭门造车。</p><p>说起韩国,我不知道你对韩国企业发展有多少了解,但是显然高丽棒子掩饰得很不错。韩国的著名汽车,家电企业,全部都在北美设有 Lab,所有的技术都是从北美来的,行销的高层大部分都是红毛鬼。换句话说,现代,LG,三星这些企业,除了壳是韩国的,生产线操作人员是韩国的,其它的都是欧美的。我觉得拿什么比都不要韩国当作榜样,高丽棒子这个民族自大自卑到了极点。</p><p>这是题外话。回到这个主题来。</p><p>争论不光在国航和东航,其实南航也有份,国内航空业的竞争太不公平。东航南航加起来都不不上国航,因为国航的背景。南航迟早也要找出路。</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8 11:37:28编辑过]

sh2sg LV5

发表于 21-1-2008 1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知道为什么大公司的 CEO 拿那么高的薪水吗?不都是人吗?说的做的大家都看得到,何必请他呢,你也可以做得到,不是吗?

非天大虾 LV13

发表于 21-1-2008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回LS的,好像我没有说闭门造车吧?只是想讲明,不要一昧的合资共股。</p><p>你看,现在在国内有多少家汽车生产厂,合资在于引进技术,消化后再自行生产吧?不过,现在核心技术都是人家老外的,国内就做个外壳,而很多国人还就安于现状:“没事,反正重要的东西有老外提供,钱照样赚,还做什么研究开发,这不是浪费成本吗”。我想,这大概就是一昧合资带来的恶性的循环,这大概也不是小平、江、温领导所愿意接收的吧?</p><p>前段时间看过一些新闻,在讲国产飞机(直升机及歼击机)的发展,就连现在很火的歼10,用的还是别人生产的发动机,直升机更惨,Z系直升机的很多型号都是用人家老外的,而国内研发多年没有成果的一部份原因,也在于国内动力系统研发基础的薄弱性吧。</p><p>转回话题,东航现在不缺少基础及核心,而如果只是说引进全新的管理方式,不是只有合资并股这一条路可走吧?</p>

wzjz LV4

发表于 21-1-2008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国航最新的建议书,东航被国航控股后,恐怕就沦落为廉价航空了。出于燃油成本和乘客舒适度的原因,廉价航空都不会飞不过4个小时的航程,这样东航就要撤出彰宜机场了。这难道是楼上众多爱国者们愿意看到的吗?

smywang LV5

发表于 21-1-2008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东航是缺钱。缺钱很好解决啊,国家给他填个窟窿就行了。现在中航要入股,其实不就是国家变相安排注入现金吗。</p><p>东航到底缺什么?是管理!谁能把管理搞好,就应该和谁合作。</p>

南有乔木 LV5

发表于 22-1-2008 0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谢谢大家一直关心这个话题,每个人都看到了事物的不同层面,</p><p>都有不同的观点,不能说谁对谁错。。却都很精彩。</p><p>让我收获不少,就再补充一点吧:</p><p>本来在发帖之前,并未看过<font face="Verdana"><font color="#61b713"><strong>sh2sg网友 </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引述的文章。看过之后,觉得很多也是我个人所想到的。</font></font></p><p>(因为并非管理和行业中人,故我个人的观点或许会比较感性,大家别拍转)</p><p>之前已说明自然不排斥东航引进新航,那对东航有一定的好处。</p><p>但更倾向于国航的观念,观点正如非天大虾等网友。</p><p>在<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strong>sh2sg网友 </strong><font color="#000000">引述的文章中,其实很清楚的反应了一个问题:</font></font><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font color="#000000">那就是战略布局!</font></font></p><p><font face="Verdana"><font color="#3300ff" size="4">李家祥明确表示如果“三大航空集团各引进一家外国航空公司做股东,”其后果将是“中国航空运输市场的蛋糕将被国际超级承运人分而食之”。<font color="#000000">这就是我想到和认同的</font>。</font>国航的战略布局更高更远更有利于国家,所以我支持国航。</font></p><p><font face="Verdana"></font><font face="Verdana"></font></p><p><font face="Verdana">至于管理的问题,不可否认新航的管理,国航大概无法望其项背。但</font><font face="Verdana"><font color="#61b713"><strong>sh2sg网友 </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引述的文章中也有提到这样几段话:</font></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4">就在东航巨亏27亿元的2006年,国航净利润高达31.7亿元,占整个国内航空业利润的近70%,与此同时,“三巨头”中的另一家南航刚刚走出2005年近18亿亏损的阴影,盈利1.8亿。</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4">2000年底才脱下戎装的国航董事长李家祥,也在这一年当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这位被授奖辞称为善于“逆风飞扬”的前少将,以其军人的气质和推进力,不仅在短短数年之内将一盘散沙式的传统国企改造成了令行禁止的“企业兵团”,而且借助2002年重组和2004年上市两大机遇,一举将原居“三强”之末的国航打造成了市场瞩目的企业明星。</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4">在有着飞行员担任领导传统的国内民航领域,国航的成功被视为“奇迹”。。。</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4">。。。</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4">在2002年的“分家”之后,位居末位的国航实际上处于最不利的市场地位:一方面在自己长期经营的国际航线上面临着国际航空巨头的竞争,实际处于亏损状态;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上,作为新来者的国航面临着南航的“规模战略”和东航的“精品战略”,在航线和服务上都缺乏竞争优势。</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4">在这种情况下,国航管理层最终确立了“依托国内,内外联动”的发展战略,迅速加入了国内市场的争夺,并凭借着出色的内部管理和资本战略后来居上,确立了自己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4"></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这些是否都在说明国航管理的成功呢?</font></p><p><font size="4">既然如此,东航是否一定要与新航合作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font></p><p><font size="4">东航与国航合作有何不可?管理与市场,短期内可能二者不可兼得,就看孰轻孰重。</font></p><p><font size="4">不管怎样,</font></p><p><font size="4">还是欣赏李家祥的大刀阔斧,高瞻远瞩!!</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4"></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8:55:47编辑过]

sh2sg LV5

发表于 22-1-2008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不觉得李家祥很有能力,我也不觉得国航管理得很成功。国航能实现“奇迹”,与其说是领导人有能力,还不如说它占尽了体制的好处。</p><p>他如果真的高瞻远瞩手段高超,又何惧新航的介入?千方百计阻扰新航的介入其实就是对自己没底,因为他手下的国航的地位是靠“国资”背景打造起来的,而不是真正市场意义上的老大。</p><p>民航第一次重组,东航被行政分配了n多个烂摊子,从原来的老大变成了老幺,这笔账找谁去要?国航凭借其背景,做事游刃有余无往不利,它跟国泰的合作竟然可以瞒着东航和南航,直到最后一刻才公布,可见它的后台有多大。不然东航南航肯定也要搅局,国航国泰合作前,港澳飞国内的航线,东航占了一大半,现在被国航搞手段一下子阴没了,只是欲哭无泪啊。</p><p>国航提出要当老大,他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大家都要理解都要让他?找境外合作就是贱卖国有资产?为什么东航不可以当老大?国航会心甘情愿的归附东航吗?</p><p>李家祥这人共产党军人出身,行政观念远远强过市场观念,可笑的是他现在居然还用市场观念反过来指责东航。</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12:08:06编辑过]

朦猪猪 LV5

发表于 24-1-2008 1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哈哈 东航的飞机太旧&nbsp; 服务太差 应该跟别人学学好的东西</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