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200 个

老鼠爱小米 LV9

发表于 12-9-2007 2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4">看了86楼的帖子,让我害怕成为新加坡公民,坚定不入新公民的决心。</font></p><p><font size="4">回中国看到,政府各部门,保险公司等各单位,上午不到11点半就下班了。下午要3点钟才上班,我2:58PM是找不到人的。本应6PM钟放工,各单位5:30PM就走人了。算起来就是上午3个小时+下午2个半小时=一天做5个半小时的工。新加坡可是满满的9个小时啊。中国星期六是没有部门和单位上班的,要办事,就只能在那5个5小时半里抓紧。</font></p><p><font size="4">中国好啊。。。。。。。</font></p>

风舞蝶衣 LV6

发表于 12-9-2007 15: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楼大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2 15:47:51编辑过]

逍遥居士 LV16

发表于 12-9-2007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img height="15"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zaobao.com/images1/zao.gif" width="15" style="CURSOR: pointer;"/>&nbsp;&nbsp;<a href="http://www.zaobao.com/#guandian"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b>观点 &gt;&nbsp;</b></font></a><a href="http://www.zaobao.com/yl/yl.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今日观点</font></a>&nbsp;&nbsp; <font color="#ba0100">2007-09-08</font><br/>&nbsp;</p><p><strong>《谈死不吉利?》</strong></p><p>● 白士德 </p><p>&nbsp;&nbsp;&nbsp;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死似乎是由后人来处理的事情,活着的人谈死去的事情很不吉利。卫生部长许文远却不这么想,还试图打破人们的忌讳,鼓励人人敢敢谈论死亡课题。 </p><p><font color="#421ae6">  现在的人越来越长寿,但是如果生活条件不好,<strong>长寿</strong>却又带来<strong>久病护理</strong>及<strong>生活费</strong>谁来理的棘手问题。我们近年开始认真看待养老问题,也是因为担心退休后没钱供自己活上八九十岁。</font>
        </p><p>  大家都认为谈死不吉利,但是谈养老,也有很多人不高兴,甚至还有人在政府还没公布中央公积金制度改革,尤其是强制购买被形容为“长寿保险”的终身养老年金的详情之前,就在互联网上发起签名抗议行动。 </p><p>  在互联网上发生的事情理会的人不多,往往也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波”一桩,无须过度重视,但是点点滴滴汇成溪流,浸脚也会湿,我们也不得不对他们所担心的事情多看一眼。 </p><p>  像养老和面对死亡这么复杂和充满情绪化的课题,要谈确实也不容易。我们现在就把这两个问题摊开来全民一起谈,借此形成共识,总比把问题藏在地毯下有勇气。 </p><p>  只要我们自己想想,都能明白要活到七老八十,这么一点公积金积蓄恐怕不够,更何况还要担心死去之前的临终护理有谁要干的问题。但是自己除了靠子女,还能靠什么?我们能为自己想出个什么办法来吗?政府总不能够谁伸出手,就把钱给谁吧? </p><p><font color="#3333cc">  所以,我想还是应该在这个小小方块里呼吁大家耐心一点,多<strong>等</strong>一两个星期,让政府针对公积金养老及强制购买长寿年金的问题宣布更多细节之后,再来同我们理想的做法<strong>比较</strong>一下,看看自己能提出什么建议来加以改善,将来接受了又该如何去及早适应。</font>
        </p><p>  很多事情,心平气和的讨论和商量,一定能够找出两全其美的方案。吵吵闹闹无济于事。</p>[em07][em07]

逍遥居士 LV16

发表于 12-9-2007 14: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img height="15"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zaobao.com/images1/zao.gif" width="15" style="CURSOR: pointer;"/><br/>&nbsp;&nbsp;<a href="http://www.zaobao.com/#guandian"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b>观点 &gt;&nbsp;</b></font></a><a href="http://www.zaobao.com/yl/yl.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今日观点</font></a>&nbsp;&nbsp; <font color="#ba0100">2007-09-08</font><br/>&nbsp;</p><p><strong>《应提倡“三老精神”》</strong></p><p>● 韩山元 </p><p>  <font color="#c709f7">活到老,学到老,</font>这句老话现在应一句“<font color="#c709f7">做到老</font>”,以便形成“三老精神”,这正是新加坡今后应当提倡的精神。 </p><p>  不少人已经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近年来进修各种课程的乐龄人士有增无减,五六十岁才念大学一点不稀奇,花甲之年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也不算是新闻。 </p><p>  然而,很多人却没法“做到老”,他们在未到法定的退休年龄就因种种原因离开工作岗位,实际上他们的精力还相当充沛,脑子也还没“生锈”,他们不做工,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p><p>  我国有些现象让人觉得很矛盾。有些人其实没有必要退休,自己也不想退休,结果是从东家退休转到西家打工。以我国的两所大学来说,有些教授从A大学退休了却转去B大学继续工作。 </p><p>  我所认识的几位国大教授退休了到台湾的大学当全职教授,甚至当系主任。这说明他们其实完全可以在新加坡原来任职的大学继续工作,但是在我国僵硬的退休条例规定下,这些人才外流了。 </p><p>  <font color="#f70997">每个年长者的精力与体力状况不同,硬性规定退休年龄并不是好办法。</font>欧美很多国家都没有立法硬性规定退休年龄,我国目前还不可能取消法定退休年龄,但是在实行时可以灵活些。 </p><p>  政府部门与法定机构可以按照年长员工的具体情况,适当留下一些已届退休年龄的员工,或将已退休的老员工返聘,这完全做得到。 </p><p>  关于鼓励年长者继续工作,一些政府部门与法定机构过去采取与国家领导人的呼吁截然不同的措施,让人觉得他们好像要跟国家领导人唱反调。总理、部长呼吁与鼓励年长者继续工作,一些部门却要员工提早退休,这种做法应到此为止,不宜再续。 </p><p><strong>做到老不等于做到死</strong></p><p>  换个角度来看,让年长者继续工作,实际上是对老人的关怀与照顾。 </p><p>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年长者退休后无所事事,脑子很快“生锈”,四肢不灵,百病丛生,老得更快。 </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33;">  所以,要缓延老化,保持良好的体质,积极的办法是让老人做他们<strong>力所能及的工作</strong>,不要完全退休。</font><br/>&nbsp;</p><p>  当然,要他们像年轻人一样干“满负荷”的工作,必将他们累倒,所以,我们要强调“做到老”不等于“做到死”。 </p><p>  再说,让年长者继续工作,他们仍有收入,不必完全依赖子女奉养,老少皆乐。 </p><p>  既然我们鼓励大家“学到老”,那么,为什么不鼓励老人“学以致用”呢?只学不用,日久必荒。 </p><p>  以学习电脑为例,当老人鼓起勇气,排除万难,好不容易掌握了使用电脑的本领,让他们做一份须用电脑的工作有何不可?当然,有些技能、本领不一定要用来找工作,可以当作老来消闲之用(如种花养鸟、写字练功)。 </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a9c43c;">  工作权应视为基本人权之一,不让一个还有工作能力的老人继续工作,那岂不是剥夺了他的工作权?</font><br/>&nbsp;</p><p>  麦当劳快餐店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聘用年长者的好榜样,本地好多家麦当劳快餐店,他们是按照每名老人的志愿以及各店的具体需要,让老人以灵活方式在店里服务。有些工作全天,有些只工作若干小时。 </p><p>  调查显示,老人都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份部分时间的工作,他们待客十分热情周到,自信与自尊都在他们的脸上显现。</p><p>  如果将麦当劳的“麦”改为“迈”,就很有意思:年<strong>“迈”</strong>还应<strong>“当”</strong>继续<strong>“劳”</strong>动。 </p><p>·作者为已退休的新闻工作者</p>[em07][em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2 14:19:18编辑过]

逍遥居士 LV16

发表于 12-9-2007 1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img height="15"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zaobao.com/images1/zao.gif" width="15" style="CURSOR: pointer;"/>
                <a href="http://www.zaobao.com/#guandian"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b>观点 &gt;&nbsp;</b></font></a><a href="http://www.zaobao.com/yl/yl.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今日观点</font></a>&nbsp;&nbsp; <font color="#ba0100">2007-09-11</font>
        </p><p><strong>《老人需要的是一个<font color="#ff0066">家</font>》</strong></p><p>● 许崇正 </p><p>  社会最近常谈到“老人”问题。 </p><p>  我家有两位超过八十岁的老人,一位是我妈妈,传统的家庭主妇,目前健康情况还好。 </p><p> <font color="#c709f7"> 关键是不管处于任何状况,她的儿女和儿孙都会一直的在她身边,我们都希望她是个永远<strong>快乐的老人</strong>。</font>
        </p><p>  另一位是我的岳母,趟在床上已经有两三年,儿女和儿孙也不会由于这样的情况,而把应有的职责交由社会来承担。 </p><p><font color="#ee11ee">  这两位老人并不会由于晚年没有年金和公积金而生活得不愉快,或让社会来承担<strong>儿女应负的责任</strong>。</font>
        </p><p>  她们都有一个稳固的家做为后盾,这也是一个健全的家庭结构所发挥的作用。 </p><p>  既然我们知道“家”是解决老人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否更应该把更多的精神和心思放在处理“家”的问题上? </p><p> <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79709;"> 当然,那些生活在水平线下和不幸的国人,需要以个别的情况给予大力协助,以让他们有个温暖的家,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也是基层领袖和居民委员会发挥甘榜精神的最好时机。</font>
        </p><p><font color="#113dee">  不过,那些本来就应该尽一个家庭成员和公民职责的国人,有什么理由要我们动用国家的资源和为他们的晚年操心呢?</font></p><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不知什么时侯,“家”变了样。从现在年轻人的行为举止,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眉目。不管如何,国人要长寿,也要活得开心自在,让我们从“家”开始做起。</p>[em07][em07]

逍遥居士 LV16

发表于 12-9-2007 1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img height="15"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zaobao.com/images1/zao.gif" width="15" style="CURSOR: pointer;"/>
                <a href="http://www.zaobao.com/#guandian"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b>观点 &gt;&nbsp;</b></font></a><a href="http://www.zaobao.com/yl/yl.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今日观点</font></a>&nbsp;&nbsp; <font color="#ba0100">2007-09-11</font>
        </p><p><strong>《提早规划人生》</strong></p><p>● 李喜梅 </p><p>&nbsp;&nbsp;&nbsp; 正当周边年长朋友对两个提高(退休年龄和领取最低公积金存款年龄)及强制性年金的建议议论纷纷之际,意外地接到一个老朋友的电话。 </p><p>  朋友已届82岁高龄,由她的老伴代为拨号。我一听她那把带着广东和潮语混合的熟悉腔调,心头百感交集。 </p><p>  谈话断断续续,我建议她多出来走动,找朋友聊天喝茶。她说没开车了,出门不方便。而且没工作,没收入,不敢乱花钱。 </p><p>  其实,她住在高尚私人住宅区,几十年来以车代步,直到判断力频频失误,才被逼卖车。 </p><p>  她是早年的移民,经历过战争的洗礼。退休后重返工作,担任社区托老所的护理人员。她工作勤奋,待人诚恳,克勤克俭数十年,很受友人后辈的尊敬。 </p><p>  我与她共事十几年,还记得她一直保有把每天开销记录下来的好习惯,一分一角都不漏掉,如此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执着,令人折服。 </p><p>  由于理财持家有方,五个孩子中有三个出国留学。她拥有一幢独立式洋房,夫妇养老,财务上绝对绰绰有余。 </p><p>  她工作到70岁,自己也非常注重保健,如果不是因为跌伤了腿,她会像父亲一样,工作至老死。 </p><p><strong>退休后还有一番世界</strong></p><p>  我曾为社区的老龄族群服务历时20余年,交了不少“老”朋友。那天在路上遇见刚做完晨运的老陈,寒暄间他谈到自己已活到60岁,每多活一年就算是额外的花红!我深不以为然。 </p><p>  照我看,60岁是“黄金年华”的开始,老陈原是会计专业,只要身体健康,调整好心态,相信还是能有一番作为。 </p><p>  认识一位中医师,70余岁了,却仍然精神奕奕。谈起养生之道,他说除了运动练功,烟酒不沾,饮食适度,凡事看开,保持心境愉快。 </p><p>  这位朋友原为教师,退休后成为合格内科中医师至今。由于壮年时奠下良好的经济基础,放下教鞭后生活不愁,退而不休。义诊旅行,生活充实惬意,这才是真正的乐龄楷范。 </p><p>  的确,<strong><font color="#ff0099">健康的财务和身心</font></strong>,是年老者的两大生活支柱,缺一即残!这两者,要从年轻时开始规划,年长时稳健经营。 </p><p>  年轻时不知适当调节,过度透支健康或钱财,长期累积,一旦面对老之将至,美其名为乐龄人士,病痛和债务却如影随形,请问要如何快乐起来? </p><p>  年老时脑筋不灵光,无法打理身边事物包括钱财,若(无)亲人从旁协助,即使拥有金山银山又如何?这是长命百岁族群所将面对的棘手问题。 </p><p><font color="#f70938">  今天的老人就是我们明天的镜子!提早作人生规划,或帮助家中的长者规划,明智<strong>保健</strong>和<strong>理财</strong>,为养老奠基。</font></p>[em07][em07]

逍遥居士 LV16

发表于 12-9-2007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img height="15"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zaobao.com/images1/zao.gif" width="15" style="CURSOR: pointer;"/>
                <a href="http://www.zaobao.com/#guandian"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b>观点 &gt;&nbsp;</b></font></a><a href="http://www.zaobao.com/yl/yl.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今日观点</font></a>&nbsp;&nbsp; <font color="#ba0100">2007-09-11</font>
        </p><p><strong>《站长的话》</strong></p><p> <strong> “老人”是问题吗?</strong>
        </p><p>  是问题,因为有些老人被社会遗弃了。不是问题,因为他们年轻时会给自己未雨绸缪;因为步入高龄时有子孙为伴,有个温暖的家。 </p><p>  人老其实没关系,你的回忆是一笔丰富的资产。有这样的资产,不妨送来交流站与大家分享。乐龄,是一道满天彩霞的风景线啊!</p>[em07][em07]

逍遥居士 LV16

发表于 26-9-2007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img height="15"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zaobao.com/images1/zao.gif" width="15" style="CURSOR: pointer;"/>
                <a href="http://www.zaobao.com/#guandian"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b>观点 &gt;&nbsp;</b></font></a><a href="http://www.zaobao.com/yl/yl.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今日观点</font></a>&nbsp;&nbsp; <font color="#ba0100">2007-09-26</font>
        </p><p><strong>《一起索偿官司引起的反思》</strong></p><p>● 黄树人 </p><p>  一个敢于“仗义执言”的记者和一个“从善如流”的保险公司总裁,使到一宗只为了区区300元的索偿而陷入困境、被追讨十几万元法律讼费的小学教师能以解困(《联合早报》9月15日头版),这是好一则感人的新闻。 </p><p>  刚上任不久的英康总裁陈诸杰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处理这起事件时,也答应进一步调查整件事的来龙去脉,相信他将会给我们一个清楚的交代,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避免类似事件继续上演。 </p><p>  虽然这事件至今余波未了,但自《联合早报》详细报道了骆汉承的遭遇后,人们议论纷纷,以下是一部分尚有待解答的疑问: </p><p>  一、既然涉及车祸的两车主的保险都同属一家保险公司,为何区区300元的索偿没通过保险公司内部的安排,迅速通过仲裁解决,使小事化无,免了两保户上公堂的种种麻烦和无谓的开销? </p><p><font color="#f70968">  二、区区小数的索偿,为何会导致超过十万元的法律讼费?是否收费方式或制度有问题?还是另有原因?</font>
        </p><p>  我国司法一向以效率闻名于世,法庭一路来也很注意律师收费的公道问题。我记得不久前,前任大法官还提醒过律师们不可轻意影印文件,把许多无关痛痒的文件副本都收入案卷,以期向客户多收费用。 </p><p>  我国司法也以公正不阿闻名于世,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贫富不分,使到人民对健全的法治制度有很强的信心。然而,如果没有恰当的方式可控制有关收费,这一股信心,将受到一小部分害群之马的不法或不道德行为的侵蚀,使人们对整个制度产生误解,以为只有有钱人才打得起官司! </p><p>  三、车祸的后遗是第三者索偿(Third Party Claim),例如骆君300元的索偿,这是司空见惯的事。近年来随着车辆和车辆意外数目增加,此类索偿纠纷也相应的大幅度增加。一般上这类纠纷如不太严重,都能在法庭外解决,有的通过律师,有的私下以讨价还价方式处理。但是,很少看到事主们为了区区几百元闹上法庭,告上高等法庭者更是少见。 </p><p>  初级法庭在处理一些较不严重的个人纠纷,总会尽力劝告有关双方通过法庭安排,以简单的仲裁方式解决,近年来还动用了太平局绅义务参与此项工作以减轻费用。有鉴于第三者索偿案件数目的增加,不知初级法庭是否也能在这方面协助保险业做出适当的仲裁安排,利用义务人士以减轻小市民们的负担,使那些对法律程序缺乏了解的小市民,不致于在模糊的情况下踏错线而吃大亏。</p><p>  近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各行业欣欣向荣,在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声中吸引了许多外国的金融及保险机构到来成立分行。这不但使一些有关行业竞争加剧,更促成同行互相争夺人材。企业管理层职员流动率提高,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影响到操作的效益,最终也就是“服务”水准的降低。 </p><p>  过分激烈竞争的负面,则是管理领导层为了争先,一味强调市场的占有率而忽略了生意性质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性。通过骆君的经验,希望一些服务业者在寻求业务蒸蒸日上的过程中,能时时以人为本,以服务作为宗旨。</p>[em07][em07]

逍遥居士 LV16

发表于 12-10-2007 1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img height="15"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zaobao.com/images1/zao.gif" width="15" style="CURSOR: pointer;"/>
                <a href="http://www.zaobao.com/#guandian"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b>观点 &gt;&nbsp;</b></font></a><a href="http://www.zaobao.com/yl/yl.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今日观点</font></a>&nbsp;&nbsp; <font color="#ba0100">2007-10-12</font>
        </p><p><strong>《谁说国人无钱养老?》</strong></p><p>● 许振群 </p><p>  公积金局的数据显示,每十名55岁的国人当中,只有四人的公积金户头储蓄超过9万9600元的最低存款。政府因而担心,随着国人的寿命逐渐延长,很多人如果超过80岁,可能无法养活自己,而贫穷问题也将增添国家的经济负担。 </p><p>  因此,政府目前正在积极探讨解决方案,比如提高公积金户头的存款利率、延后提取公积金最低存款、修改雇佣法令重新雇用年老员工和强制国人购买年金等新措施,以确保年老者有更多存款应付晚年生活。 </p><p>  毫无疑问,这些新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国人的存款,让年长者可以自力更生,活到老做到老。<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d22;">但是,许多人的存款不一定都在公积金户头里。其他如<strong>银行存款</strong>、<strong>单位信托基金</strong>、<strong>股票</strong>、<strong>保险</strong>和<strong>房地产</strong>等,<font color="#f73809">不也都是个人的资产吗?难道这些资产就不能用来养老和安享晚年吗?</font></font><font color="#f73809">
                </font></p><p>  我所认识的许多年龄介于45到65岁的同事和朋友,他们的公积金户头都没有达到9万9600元的最低存款,因为公积金用途开放,他们早已经把公积金存款投资在房地产、股票、单位信托基金、债券和保险等项目。虽然他们的公积金户头存款不多,但他们的资产总值不小,一些人的净资产甚至超过百万元。这些人肯定有能力养老。 </p><p><font color="#1111ee">  因此,我认为单从公积金户头中的存款来评定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养老是不准确的,尤其是许多人的资产并不显现在公积金户头内。</font>
        </p><p>  目前,有85%的国人都拥有自己的屋子,其中大部分是组屋。与其强制国人购买年金计划,让他们在85岁之后领取年金养老,倒不如开放与普及<strong>反向贷款</strong>,让那些还清组屋贷款,且年龄在62岁以上的国人申请。 </p><p>  国人多数住在目前市场价格超过30万元的四房或五房式组屋,假若以组屋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反向贷款,每月提取500元做生活费,一年6000元,20年只不过是12万元。屋主过世后,政府收回组屋,扣除12万元,再加每年2.6%的利息,把余款还给遗嘱继承人,岂不比强制性年金更能普益大众? </p><p>  <font color="#ee11ee">养老不是一两个政策可以解决的,因为不同的老人有不同的条件和考量。唯有多管齐下,让国人有多方面的选择,才是良策。</font></p>[em07][em07]

逍遥居士 LV16

发表于 26-10-2007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img height="15"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zaobao.com/images1/zao.gif" width="15" style="CURSOR: pointer;"/>&nbsp;<a href="http://www.zaobao.com/#xinwen"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b>新闻 &gt; </b></font></a><a href="http://www.zaobao.com/sp/sp.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新加坡</font></a>
                <font color="#ba0100">2007-10-25</font></p><p><strong>《罗伯特·默顿教授:年金是重要计划</strong></p><p><strong>新加坡可学习定价与准确估计成本》</strong></p><p>● 杨雪慧 邓莉蓉 </p><p>  尽管许多人对终身年金缺乏认识,甚至存有负面印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教授却认为,<strong>年金</strong>是<u>退休财务规划</u>中<strong>最简单、重要及高效率</strong>的金融工具之一。</p><p>  他指出,一个设计良好的<strong>年金</strong>计划应具有<strong>三大特点</strong>:<font color="#ff0066">减低长寿、通货膨胀及利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font>。后两者将直接影响年金的实际价值和人们的购买力,因此所得的金额就得相应调整,才能在退休后保持相同的生活品质。 </p><p>  他说:“年金虽复杂,但在我看来却是重要的计划,如果妥善推行,将能提高所有人的效率,包括根据不同人的情况提供选择,同时消除在以前不太重要、但现在却越来越显著的长寿风险。整个概念也需要综合其他元素,如住屋政策,总体来说,加入强制性的年金计划是个稳当的模式。” </p><p>  在金融领域有卓越学术与商业成就的默顿,将是明年“<u>点银成金会议与展览会</u>”主讲者之一,他日前接受本地媒体访问时指出,<strong>年金在世界其他国家也不太受欢迎,原因包括</strong>:一些由个别发行者推出的年金产品不好,<font color="#1111ee">佣金和保费太高</font>,以致人们最终可得的收入利益还不及购买债券(bond)来得高。另外,<font color="#1111ee">有些供应商有高信贷风险</font>,也让人对所推出的年金产品缺乏信心。 </p><p>  不过,这些问题出在年金产品的设计与费用结构,并不等于年金产品概念本身有瑕疵,默顿认为,人们应认清两者间的区别。年金可在人们达到指定退休年龄后,每月提供一笔金额作为退休收入,直到逝世,这意味着人们根本无需担心寿命太长,储蓄可能不足的问题。 </p><p>  默顿也说,同多数人对购买年金就无法把财富留给下一代的顾虑恰好相反,年金实际上是可为亲人留下更多资产的有效方法。因为一个人即使累积了一笔储蓄,但在无法预知能活多久的情况下,储蓄是否够用仍是未知数。不过若从储蓄中先拨出款额购买年金,往后生活费有了着落,剩余财富就能立即留给亲人。 </p><p>  他也建议,<strong>购买单纯的年金计划(即不由亲人继承剩余金额)较为实际,这样不仅在世时能得到更高的年金,保费也更低</strong>。 </p><p>  政府拟议推出强制性的年金计划,也称长寿保险,在本地引起热烈讨论和争议。由全国工资理事会主席林彬领导的委员会将针对年金计划进行研究,预计半年后提交报告书。 </p><p>  默顿强调,<strong>年金要作为有效的金融工具,产品必须是以高效率形式供应及公平的价格出售,才能确保人们最终所买的物有所值。“</strong>新加坡可学习如何为终身年金定价,以便准确估计提供年金利益的成本是多少。另外也应采取措施确保发行年金的企业是妥当及获得高评级的,以免出现年金无法兑现的风险。”</p><p><u> 至于年金是否该由政府或私人机构提供,默顿认为政府可在初期阶段提供一部分服务,但长远来说还是应由私人金融企业来主导,以一个运作良好的金融市场作为定价的参照,是较实际的作法。</u>
        </p><p>  终身年金属界定利益(defined benefit)制度,同比美国社会保险计划,一些大型企业也提供这类退休金计划,即根据一套计算方程式,承诺在人们退休时给予一笔金额,<font color="#ee11ee">投资风险由政府或企业承担。 </font></p><p>  新加坡公积金制度则属于规定缴费(defined contribution)制度,人们退休后可得的金额取决于所缴付的数额,及投资项目的表现,<font color="#e61abd">把投资风险转移到个人身上</font>。 </p><p>  然而,许多企业和机构现已纷纷舍弃界定利益制度。默顿说,这是因为很多企业在计算时低估了提供年金利益的成本费用,以及在投资时所承担的风险,往往只凭较高的预计可得回报(expected return)为准,结果当投资失利时便陷入困境,难以支撑。这也是新加坡在考虑推行年金制度时,可从中学习和注意的。 </p><p>  他说:“界定利益制度在美国和英国之所以崩溃,是因为很多人误以为容易取得回报,假装风险不存在。我不愿看到这类情况在任何一个政府或私人金融系统里发生。我们要实际一点,不能单靠想象以为每年能取得3%回报,完全没有风险。你可以承担更高风险,但风险的真正意义在于,你可能变得更糟。到时候,政府和每个人所要担心的是,如果情况更糟的话,谁将支付这笔账?” </p><p><strong>推广金融服务 新加坡有优势</strong>
        </p><p>  作为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平台,新加坡在本区域具有相对优势,可将同银发业有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广到其他区域国家。 </p><p>  罗伯特·默顿教授认为,新加坡多年来建立了良好声誉,政府认真不苟的作风也赢得人们信赖。这些因素正是新加坡为私人金融企业提供平台,把触角伸至海外市场的优势。他说:“要成功推行年金与其他可让市场更有效率的金融产品,人们首先需要相信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高素质和值得信赖的。新加坡在这方面建立了良好声誉,为这类金融产品的衍生提供有利的背景。” </p><p>  默顿指出,全球人类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人口老化将是全球性挑战,不过它也制造了无限商机,因为人们已意识到,银发业的需求将显著增加。基于种种有利条件,他认为现在是举办这类国际会议的最佳时机,而会议重点并不仅专注于新加坡国内市场的需求,而是放眼区域,制造更宽广的银发业市场。 </p><p>  1944年出生于美国的默顿现是全球咨询及提供退休方案的Trinsum集团首席科研主管,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金融教授。他因为对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式(Black &amp; Scholes Model)作了进一步的推广,而赢得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后来也投身金融界并自创公司,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在新加坡也有设点。</p>[em07][em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