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逍遥居士 LV16
发表于 3-6-2008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img height="15" hspace="2" src="http://www.zaobao.com/img/common/zao.gif" width="15"/> 2008-06-01</p>
<p> </p>
<p><strong>《英康风波引发的疑问》</strong></p>
<p> </p>
<p>许丽卿</p>
<p> </p>
<p> 最近出席一个饭局,同桌的几个人不约而同地问:“现在有钱投资什么好呢?”
<p>
<p> 这个问题带出一些问题:新加坡人钱多到不知<font color="#ff0000">如何投资</font>?新加坡人急需能为他们<font color="#ff0000">投资理财的财务专家</font>?
<p>
<p> 这又使我想到最近闹得满城风雨的“英康风波”。这起风波是由职总英康前总裁陈钦亮所引爆,他以保户身份炮轰前雇主,不满英康最近宣布调整人寿保单红利组合,将以往每年加到投保额上的<strong>固定2.3%</strong>常年红利率调<strong>降为1.3%</strong>。他认为这对保户不公平,虽然英康同时也将<strong>特别红利率</strong>从原来的<strong>25%调高到30%至120%之间</strong>,但这个看来非常诱人的高红利率却是不固定的,保户最终不一定会取得这样的高回报。
<p>
<p> 陈钦亮于是在博客上发表言论,引发了公众及保户的不少争论,他还发起收集公众签名,准备进行集体抗议。没想高调挑起这场风波的陈钦亮,并没有在前晚的英康常年股东大会上将事件闹大,反而当场宣布取消原本要提交抗议书的计划。根据他个人的解释,他是被职总前秘书长、现为职总社会企业发展理事会主席的林文兴,以及英康董事会副主席姚智的一番保证言论所说服。
<p>
<p> 看来这场风波随着陈钦亮打退堂鼓的决定而暂告平息。但很肯定的是,陈钦亮仍然为英康坚持不让保户有选择权的坚硬立场而耿耿于怀。
<p>
<p> 姑且不论陈钦亮的动机为何,以他<strong>在英康30年的资历</strong>,堪称是位资深的“理财专家”。难得的是,他在去年2月退休后,在网上为公众免费解答关于保险、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疑问,凭他在保险投资方面的几十年经验,公众自然受用良多。他的理财作风是否为大家所接受,则见仁见智。至少现任职总英康总裁陈诸杰就不想延续他的作风。
<p>
<p> 旧有的较高固定红利率、较低特别红利率的人寿保单红利组合是由<strong>陈钦亮在位时所制定的</strong>,他一退位,接任他的陈诸杰就马上来个红利组合大重组。陈诸杰的解释是,他的出发点是以保户利益为优先,因为这样可以为保户带来最高的回报。
<p>
<p><font color="#ff00ff"> 英康如何保证在削减固定红利下可以给保户带来更高的回报?原来,英康是准备将<strong>削减</strong>固定红利所得的资金拿来<strong>投资</strong>在风险较高,但回报率更高的<strong>股票和房地产上</strong>。以往,英康是投资在较为保守,回报较低的<strong>债券</strong>上。 </font>
<p>
<p><strong>投资高风险高回报股票 保户无法接受可以理解 </strong>
<p>
<p> 在受这次红利组合调整影响的31万名保户中,相信绝大多数是对理财一窍不通的平民百姓,而英康又无法很详细的一一向他们解说,他们一知道自己必须放弃原本因得的固定红利,才能冒风险去取得较高的回报,多数人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无法接受”。他们也或许会认为,当初他签保单时明明说固定红利率是2.3%,现在突然降到1.3%,有“无法接受”的第一个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p>
<p> <font color="#0000ff">买保险好比投资,一些比较有冒险精神的保户或许会认为这个组合很诱人,但对于相对保守,不想冒风险的保户来说,却绝对没有吸引力</font>。同样的例子,有人就会对银行所推介的结构投资组合有兴趣,有人却不敢一试。例如一家银行向你提出这样的促销:只要5万元的3个月定期存款,可获得5.2%的利息,不过,你必须将另外5万元存放5年,银行帮你投资,年利率介于2.5至2.8%之间。你会接受吗?
<p>
<p> 有个朋友就曾经被这样的促销所吸引而接受了结构投资,过后却大吐苦水,从此不敢再冒险。他说,头一年确实尝到甜头,获得了几千元的利息,但隔年之后的利息是零,因为投资都没有取得回报,想把5万元转到其他提供较高存款利率的银行,却因钱已被锁定5年动弹不得,只好眼睁睁看着可观的稳定利息收入溜走。
<p>
<p> 这个朋友形容自己是因“一时贪念”所种下的恶果,不能怪人。因为银行在推介有关结构投资时,他是可以选择要或不要,而他却选择了接受,以后的结果他自然就要负责。
<p>
<p><strong>英康为何不让保户选择? </strong>
<p>
<p> 银行在推介结构投资产品时都给予客户选择权。英康为何就不能让保户在新与旧的红利组合中,按个人的作风和需求做个选择呢?因为任何投资组合都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投资者,相信英康这一立场是绝大多数保户所不能接受的。
<p>
<p> 英康为何坚持要保户“同意所不同意”的做法?<font color="#0000ff">据英康的说法,旧有的较高固定红利率组合<strong>很难维持</strong>,如果继续下去会影响到它取得较高总回报的能力。因此,英康不能让保户有选择权。 </font>
<p>
<p><font color="#000080"> 既然不能在新与旧之间有所选择,相信有些保户会退而求其次“选择”放弃。我很想知道,如果半途终止保单是保户唯一的选择,他们应得的回报会因此损失吗?而如果保户集体中止或终止保单,英康会作何反应?</font>
<p>
<p>
<p class="cont" align="right">《联合早报》<br/>(编辑:黄秀茱)</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