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919 个

look5 LV5

发表于 6-10-2016 07: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Jpe:   这就是我说的盲点。最直接的证明。"

证明不了什么。

如果是总理这么说,就另当别论了。

look5 LV5

发表于 6-10-2016 09: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新加坡的安全网:

1,乐龄补贴计划
受惠者条件:收入在最低20%之内,65岁以上,部分收入在最低20%-30%之内的年长者
补贴金额:$300-$750/3个月
两夫妻最高补贴金额 :$750x2=$1500/3个月($500/月)。

2,公共援助金
长期无法工作,无收入或收入微薄,缺乏家庭照顾,最高援助金$870/月,医疗护理免费。

3,就业入息补助计划
受惠者条件:月薪在$2000以下
补助金额:薪水越低,年龄越大的人,拿的补助越多。查到2013年的资料,同样月薪$1000,60岁长者拿补助金额$2800/年,45岁则拿补助金额$1400/年。(今年有增加)。











look5 LV5

发表于 6-10-2016 10: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乐龄补贴计划是今年才开始推行的,政府有在改进。

jpe LV7

发表于 6-10-2016 10: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look5 发表于 6-10-2016 07:17
"Jpe:   这就是我说的盲点。最直接的证明。"

证明不了什么。

当然位卑言轻,有几个盲点是正常。权高位重,有一个盲点都是问题。但我想说的是,人不分高低贵贱,在一个体系里,出现盲点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区别只是量,一个多点,一个少点。

回到我的例子,当老精英直面自己的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并且坚决维护这个政策的时候,full stop,每个人都明白了,不会在问下去。可新精英看到了同一个政策下不同的结果,找出了不同的原因。大家会问为什么新精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可能是因为新精英,要么看不见政策造成的结果,要么看见结果觉得不是问题,要么看见问题但找错原因,要么找到原因,但不面对这个原因。我还可以继续写出很多猜测。对,都是猜测,无尽的猜测。
跳出这个因果混乱就事论事的猜测,问另一个问题,是什么造成了老精英和新精英不一样的视角?我的答案是,老精英和新精英无疑都是各自时代的精英,但这个精英培养和选择制度造成了,新精英在看问题时带有这个系统与生俱来的盲点,而这个盲点造成了新精英看不到老精英可以看到的一些问题。

look5 LV5

发表于 6-10-2016 10: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jpe 发表于 6-10-2016 10:09
当然位卑言轻,有几个盲点是正常。权高位重,有一个盲点都是问题。但我想说的是,人不分高低贵贱,在一个 ...

您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我不认为总理会这么想,这么说,也不认为决策者们(老精英或新精英们)会这么思考问题,您随便拿一个人的观念,来证明精英们都会有相同的观念,证明自己的推论正确,我只能说:那证明不了什么。
您一直在说,老精英们会这么说。。。。。。。新精英们会那么说。。。。。。。。都是您的臆断。

jpe LV7

发表于 6-10-2016 12: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look5 发表于 6-10-2016 10:47
您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我不认为总理会这么想,这么说,也不认为决策者们(老精英或新精英们)会这么思考 ...

我说的猜测和估计不是精确的翻述,的确是猜测和估计。但我的猜测和估计不是简单的空穴来风,臆想编造。

这里给你两个官方文章看看。我英语不好,读得不仔细,中文也不好,把英文翻译成直白易懂的白话文时不太准确。你可以自己读读原文看看我说的是事实还是臆想。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也不把我说的重点单独抽出来,你可以自己抽取自己认为的重点。
老精英的话。
http://news.asiaone.com/News/AsiaOne+News/Singapore/Story/A1Story20080114-44877.html
新精英的话。
http://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project-about-old-folk-collecting-cardboard-sparks-discussion-on-social-media


GreenAA LV7

发表于 6-10-2016 12: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赞成Look5的观点。

“老人洗碗”不是精英制造成的问题,和精英选拔无关。这是个特定历史条件的问题。新加坡推行低福利低税收政策。国人基本安全保障是由HDB,CPF和Medisave构成.  这三大项是65年后逐步推行的。年长一代无法充分利用到这三项措施。政府近年推行的建国一代配套,也是在纠正这个问题。

但是援助政策出台,并不等于援助目标都能得到帮助。听听陈振声的访谈,他担任社会家庭发展部长时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援助政策,不是没有援助资金,而是被援助对象不知情,或者程序复杂。他的施政主要目标是政策落实。

说回来精英选拔,小二分班,小四分班,PSLE,GEP,这些都不算精英选拔。真正被政府挑中的,标准远不是学业成绩这一条单一标准。学业只是个必要条件,要和候选人的其他方面综合起来才构成候选人的最终资格。

jpe LV7

发表于 6-10-2016 13: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GreenAA 发表于 6-10-2016 12:38
我赞成Look5的观点。

“老人洗碗”不是精英制造成的问题,和精英选拔无关。这是个特定历史条件的问题。新 ...

对,老人洗碗和精英制度完全没有关系。这是政府制定福利基本政策时候的取舍。政府在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并且会直接面对负面影响。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不同环境培养出来的精英,对待同一件政策产生的后果采取不同的视角去看和处理,而造成这个不一致的原因就是这个精英制得盲点造成的。

至于怎么解决现有福利制度的问题,政府也在逐步进行,这些都有取舍。


每个国家只要谈到基本的思想建设,比如说国家观念,社会观念,价值观和语言,一定是先抓住小学教育。因为小学阶段孩子还是白纸一张,是思想灌输最容易的阶段。

新加坡的精英分流制就是从小二开始的,经过几次分流,把大部分精英集中起来培养,再统一挑选。我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教育部应该有这个数字,不知道它会不会公布。如果你看10年后的奖学金得主,你觉得会有多少人出自小二分流,多少人出自GEP,PSLE?作为平民百姓,问问身边的人,看看坛里的人,就我的经验,拿奖学金的人大部分都是在小学分流中胜出的孩子。再看看现在的议员部长们?她/他们也大部分是从小优秀的孩子,豪无疑问的从小到大精英。

GreenAA LV7

发表于 6-10-2016 14: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jpe 发表于 6-10-2016 13:16
对,老人洗碗和精英制度完全没有关系。这是政府制定福利基本政策时候的取舍。政府在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并 ...

版主大人,容我再反对你一下。

你反对现行的制度,主要两点原因。第一是,选拔机制造成阶层分离,精英不了解下层疾苦。第二,精英由于与底层隔离,所以有政策“盲点”。关于盲点,前面几贴讨论了。这贴我说说“分层”。

这个分层并不存在,至少在小学阶段。我家娃娃来自真正邻里小学,学校每年招生都不满员,每年小六会考,只有零星的孩子考进四大。从各种小一入学为导向的排名,到各种小六毕业为导向的排名,我们学校都在中等偏下。这个学校的情况应该有代表性。

学校每届大约180名学生,到高年级一共四个班。当中有一个好班,这个班是小二升小三时组成的。好班的学生,家庭情况(母亲)基本上是公司职员,家庭主妇。我知道的家庭条件最好的孩子,父亲是中学校长。

2013年小六毕业,第一班有两个孩子进四大,5-6个进第二梯队IP校,5-6个进比较好的O水准校。其余25人左右进邻里中学。

2015年小六毕业, 第一班有两个孩子进四大,10个左右进第二梯队IP校,没什么人去离家比较远的O水准好学校,也是大约25人左右进邻里中学。其中大约有10多个学生进了我家附近的一所专门为ITE输送学生的学校。

这两届的第一班学生,都是经过小二分流,小四分流的。你看看他们小六过后的去向,他们都成了精英了吗?他们都和后面几班的学生隔离了吗?

分班的目的是因材施教,不是隔离培养。真正隔离培养的是GEP学生,但是他们只占学生总数1%,而且到中学以后也没分槽喂养了。僵化的阶层并不存在。

我家小女儿到小五时候,学校开始按科目分班。就是一个学生,可以数学在快班,英文在普通班,华文在慢班。每次上课同学都有些变化。另外学校有house制度,课外活动,体育活动都是以house为单位。同年级的孩子彼此接触的机会很多,大部分互相认识。没有什么互不往来的情况。版主所说的分层与隔离在占大多数的邻里小学中并不存在。




点评

不公平,当年没人这么叫我。  发表于 6-10-2016 15:43

jpe LV7

发表于 6-10-2016 16: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GreenAA 发表于 6-10-2016 14:46
版主大人,容我再反对你一下。

你反对现行的制度,主要两点原因。第一是,选拔机制造成阶层分离,精英不 ...

呵呵,不用那么客气,直呼名字jpe就行,都是辨问题,而不是辨职责美丑。对事不对人


你这个例子比较典型,我们就这个例子来讨论。我们假设孩子都是一样的经济背景,不考虑经济状况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从你的例子看,进IP学校的都是第一班的,没有第二班的。我也有同样的经验。完全没有第二班的人能够进好中学。
另外在你的例子里没看到的一点是,在小六第一班的人是否都是小二分流的结果。就我的经验,小二分流后,班上40左右个同学,基本没换过,三年级到六年级,最多有2-3个同学换过。换进来的孩子没有进过班上头几名。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样的经验。
我估计这两个经验是大部分家长共同的经验。我不能准确地核实。但在我有限的圈子里这是真实的。

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这就是现有精英分流制度直接造成的隔离效应。

毫无疑问,和你说的一样,这些孩子可能从不同的阶层出来。最后都汇集到了好班,考上了好学校。这完美体现了多样化的精英选拔制度。没错,但这只是这个制度的一方面。这个制度另一方面,也就是精英培养制度把这些人被过早的隔离出来。虽然他们从各个阶层出来。但他们很少有机会去和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孩子在一起相处,一起学习,一起长大,他们成天面对的是和自己能力近似,兴趣相投,目标一致,都充满拼劲的一群孩子。他们已经被人以群分,打上了标签。即使你创造条件叫他们和其他人在一起,比如你说的house制度,体育课,课外学习等等,在毕业后,他们也最多和同在第一班的几个同学偶尔联系下。完全没有机会和意愿和第二班第三班的孩子接触,交朋友。我孩子那时候是一个校队的captain,她们CCA里面的同学,在之前,在之后,从来没有机会接触到来自第一班可以考进好中学的孩子。因为成绩好的孩子,大多集中在一两个CCA,比如华乐围棋什么的。这就是这个精英培养制度造成的。

你说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我听说过,也觉得学校基本也这样实践。但从我孩子的经验来看,在几个主科里,上课的孩子还是一样的。我支持因材施教的方针,但我觉得现在这种方式虽然对单独的孩子好,但客观上把孩子隔离开来,不利于孩子的互相交流。我对这个问题,没有成熟的想法。


从中学开始,还没有直接的经验,但从周围的朋友同事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够进好大学,拿奖学金的孩子,主要还是集中在好中学的人,甚至GEP的人。O Level考进IP学校的,听说很多表现很好。但没有实际的经验,无法用来支撑我的论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