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295 个

莫名的思念 LV8

发表于 7-4-2013 17: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在英国,处于劳动年龄的低收入人群每月可领取一定数额的住房补贴。然而自4月1日起,如果被发现住处有一间空置卧室,他们就要被扣除14%的补贴。若有两间空置卧室,就要被扣除25%的补贴。这项“卧室税”政策将影响到66万人,而每个受影响的人平均每年将减少728英镑福利。

  “卧室税”只是英国财长乔治·奥斯本紧缩政策下福利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除此之外,政府将于4月1日起减少180亿英镑的社会福利开支,其中主要是用于住宅、食品和残疾人援助的开支。而这些改革近期已成英国舆论众矢之的。3月30日数千人聚集在伦敦、格拉斯哥和爱丁堡等城市的街头举行抗议活动,人们举着“对卧室税说不”的海报,指责政府收税行为“残忍且不公平”。

  面对强烈的民意反弹,奥斯本则表示,“如果你只听‘左派’的声音,那么任何福利改革、任何试图省钱的举动都将导致世界末日。实际上,我们只是想通过该政策恢复福利的最初原则——创造更多工作机会,工作总好过靠补贴过日子。”

低收入人群受影响大

  “卧室税”旨在减少有空房者的福利来节省公共开支,并将更多房屋推向租赁市场以降低房屋租金价格,并创造更多工作岗位。

  英国社会福利部门表示,这一措施鼓励人们搬入小居室,将为纳税人节省5亿英镑。英国保守党党首格兰特·沙普斯在接受天空电视台采访时说:“我们不应让纳税人为空房间买单,而同时让另一些人无处安身。这项改革完全是常识性的。”

  然而常识与否,意见并非一致。《卫报》发表评论,称该政策“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受“卧室税”影响最大的是居于廉租房中的低收入人群,以及包括单身父母、多子女家庭以及残疾人士在内的弱势群体。评论说:“对于抗议卧室税的人们而言,他们并非在趁机表达什么政治观点,他们只是希望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而已。”一位58岁的英国妇女表示:“对于像我这样的职业单亲妈妈而言,‘卧室税’将我们逼上绝路。最近我和女儿常去的公共食堂也不营业了。下一步可能就是无家可归。”

  一名坐在轮椅上的男子说:“我住在一套三居室住房内,房间已经完全改造成符合我特殊需要的样子,如今要被迫搬离这个住了19年的地方,这是不人道的。”

  一位赶来加入伦敦的游行队伍的66岁老人则说:“难道要让社工或者警察到人们家中检查是否有空卧室?政府给劳动阶层造成了巨大伤害。”

“卧室税”执行很困难

  “卧室税”不仅遭到民众强烈抵触,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会遭遇很大困难。《卫报》指出,首先如何定义一个房间为卧室就将产生争议;其次,政府也无法每晚监控人们究竟睡在哪个房间;甚至明确确定“房间”这一概念也不容易,木板墙隔断后的房间是算一个还是两个呢?“卧室税”也将造成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由于新法律规定十岁以下的儿童不能独自“占有”一个卧室,因此原本经济状况就较为窘迫的多子女家庭将会因减少的福利而生活更为困难。为保住政府补贴金额,他们有可能以生育更多的孩子来弥补“卧室税”造成的损失。

  同时批评者认为,征收“卧室税”不但会造成社会不安,而且由于小面积的公租屋数量有限,会迫使很多人缩小居住面积,转向较为昂贵的私人部门租赁房屋,从而进一步加重纳税人的负担。住房慈善机构警告称这项政策将导致更高的房屋市场租金和更多的无家可归者。

  一名英国网友留言称这项政策“除了对弱势群体进行了直接宣战外,毫无任何意义。”如果再对照最近从50%下降到45%的英国“富人税”,就更能明白游行的人们在途经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时呼喊的话:“卡梅伦,你就没有一个空房间?” (黄纯一)

scane LV13

发表于 7-4-2013 18:13: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现在交多交7%税买第二套的到时卖掉能申请退税不

ZRHEIHEI LV16

发表于 7-4-2013 18: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RHEIHEI 于 7-4-2013 19:40 编辑

基本需要, 这个东西有点比较难界定

我今天光棍一根. 住个三房式还觉得多, 明儿恋爱了,结婚了 生娃了.
就立刻不够住了. 我应该怎么做。这个跟领取口粮应该还是有些不同的。

再说这房子也不是你白给我的.

所以个人觉得,讨论围绕一套房为基础应该合理些. 就不要跟着进卧室看人家在里面每天晚上
都干什么了。

政策颁布新政一定会有个别被误伤者.也难免有不留神赚到便宜的.. 赚到的的暗爽就好.
伤到的自认倒霉也没什么气愤地.  国家大了。 不可能面面俱到。 要体谅国家领导们的难处,不要老想着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要多想想自己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你想想,问题不复杂.事情不难办.我们需要那么多的月薪请部长咩?


P民们,在国家政策的约束范围之内合法的运作,取得一点点蝇头小利.谁也不应该说什么. 包括政府.

所以有合法避税的说法, 个人可以挑战国家税法,合法避税--不是逃税-- 国家无权惩罚之. 弄好了还应该奖励
国家由此知道自己政策不严谨. 就去加以自我完善。 怨不得公民. 如果政府指责自己的公民钻了不完善政策的空子,
那就是老头裤裆里拉胡琴-- 扯淡.  其性质属于,老太婆靠着墙喝稀粥还看着手表 

还有,一个执政的政府,颁布政策不连续.朝令夕改, 造成国民不便,社会次序混乱,甚至公民
经济损失. 它自然要为此付出代价。 不要等闲视之, 都知道,黎叔很生气的时候问题会很严重。
梨叔就是黎民百姓吧?

不是说了么, 出来混, 总是是要还的!

事情还没有出来就自己先窝里乱了。 这一点咱们可是真不如阿三啊。  sign !

七荤八素 LV14

发表于 7-4-2013 19: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ZRHEIHEI 发表于 7-4-2013 18:16
基本需要, 这个东西有点比较难界定

我今天光棍一根. 住个三房式还觉得多, 明儿恋爱了,结婚了 生娃了.

顶楼上的,尤其是最后那几段话~

hanwu LV7

发表于 7-4-2013 19: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都是提出自己的看法,理性辩论合理推测政策方向,不同的观点使人兼听则明,这不能就说是窝里乱了啊。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热火朝天确实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但确实也有它积极的意义,可以帮助大家知道其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

eastman47 LV16

发表于 7-4-2013 20:01: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巴窑hdb总部墙上贴的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是大屁天下寒士尽发财 看清楚了。。。

hanwu LV7

发表于 7-4-2013 20: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窃以为新加坡政府能保障大家人人都有可负担的组屋住,确实是项了不起的功绩,这方面比大陆港台做得要好太多。但是人心是不易满足的,大家都希望政府能保障人人都有可负担的组屋以外,还要有套额外的私宅就更好了,我倒真希望每个人都至少有两套房,人人住私宅出租组屋赚租金,多和谐啊。

Lion1 LV16

发表于 7-4-2013 20: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on1 于 7-4-2013 20:42 编辑

2007年8月的新加坡国庆群众大会上,总理李显龙重申了新加坡政府的三项职责——帮助公民购买组屋、使组屋升值,以及帮助老年人出售大型组屋的地契或换购小型公寓,套取现金来养老。

套利是被允许的,是政府所鼓励和其职责。

aiminer LV6

发表于 7-4-2013 21: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iminer 于 7-4-2013 21:07 编辑
nvm 发表于 7-4-2013 15:34
有人指责整套出租公寓的吗?没有,因为公寓是私有财产,你有钱买10套买100套拿来出租也没人管你。
HDB是公 ...

有人觉得自住私宅出租整套组屋是在占用公共资源导致供需失衡。有两种群体:

1.买组屋在前提升到私宅在后。 一开始没达到住私宅的条件所以选着了购买HDB以解决住房需求,虽然HDB被视为享有补贴的公共资源,购买者也是要用钱来购买所有权的,并且也要持有5年后才能开始买卖(也就是说购买者付出的代价除了购买HDB的钱还有相应的机会成本)。在付出这些代价之后,作为所有者自由选择出售或租出是完全合理的。关于出租单间或整套对供需的影响,其实只要房屋没空置,不管租出单间还是整间都是在满足市场对住房的需求,都是在促进供需的平衡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不存在资源占用浪费或造成供需失衡的说法。但如果只把需求局限于本地人而无视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的话就另当别论了。至于牟利之争,是政府制定的规则存在问题所致。如果不允许利用公共资源牟利,政府从一开始就应该禁止出租行为和要求出售组屋的价格不能由自由市场定价,只能按照当年买价加上对应的利息出售。这样才能做到正真的不能牟利。所以指责这些通过自己努力提升至私宅的HDB拥有者利用公共资源牟利是不公平的。

2.住私宅后来才买组屋。 真正造成不公的是这类利用政策以投资牟利为目的而从头到尾都没自住属性的购买者。

点评

言之有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7-4-2013 22:15
大顶!你的思路特别清晰宽敞,该被政府发掘利用才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7-4-2013 21:36

cathyprince LV5

发表于 7-4-2013 21: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sonny92 发表于 7-4-2013 14:55
似乎每个反对组屋整套出租的人都站在“组屋仅供自住,不可以用来牟利”这个道德制高点,把它奉为纯洁,神圣 ...

政府政策本来就要根据市场变化而改变的,不然找几个能人制定一套政策,后面随便让谁去当部长不都一样,何必付高薪聘请“精英”执政呢。。。 10年前,需要那样的政策,而10年后的今天,这政策跟不上形势了,需要改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