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雷 LV10
发表于 29-3-2012 09: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今天的早报
小一报名的新设想
(2012-03-29)
占绍香
教育部最近宣布新措施,小一报名抽签时让新加坡公民拥有绝对优先权,我能理解教育部要优先考虑国人的良苦用心,但是现行的小一报名制度下,到最后抽签时到底能剩下多少学额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呢 ?是不是还能有更合理的报名制度呢?
以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来说明,我所住的区域居民并不是很密集,附近1公里以内只有一所小学花菲卫理小学。等到学校把学额优先分配给了那些以前校友的孩子、有兄弟姐妹就读的孩子、做了义工的孩子、在社区基层服务的孩子、还有教会的孩子,剩下到给我们附近1公里居民孩子的名额已寥寥无几。
像我们家这种夫妻都工作、两个年幼的孩子从小就读全天幼儿园、家里没有老人帮忙也没有佣人的家庭,我做梦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就近入学,这样孩子不用坐校车,早上可以多睡一会儿,放学后该校有托管中心,孩子可以直接到托管,让我能安心工作。问题是在儿子报名那一年,等到2C阶段,所剩的名额已经不多,不得不抽签,我的孩子没有抽中,只好选择了其它离家较远的学校。可怜的孩子,要坐校车的话每天6点就得起床,下午放学后他要自己坐校车回到家附近的托管,需要独自穿过几座组屋才能到达托管。还没开学我就带着他去训练,下了校车后要怎么走到托管,千叮呤万嘱咐叫他要绕着组屋走廊走到托管,不要抄近路过马路,我担心孩子的安全但是我又不能去接送孩子,那种心理的煎熬是没有经历过的父母无法理解的。
因此,如果入学制度改成:优先考虑校友,已有兄弟姐妹在校就读的孩子,然后就是附近的居民,接下来才是义工,基层领袖和教会教友的孩子不是更合理吗?因为在现行的制度下,势必造成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就读心仪的学校而争着去做义工,去加入特定的教会以及在基层从事一些服务工作,我不否认这些父母的服务精神和为孩子的良苦用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制度不是如同虚设吗?
教育部决定在哪里建小学以及建多少所小学,主要是根据附近居民的数量和需求决定的,因此孩子入学制度首要的考量因素应该是方便附近的居民,如果为人父母者都能让孩子顺利就近入学,这样不仅各所学校的孩童种族比例比较协调(因为政府在出售组屋时,也考虑了各种族的融合因素),孩童资质相当,各学校学术成绩也比较平均,减少大家都蜂拥至某些学校挤着报名的现象;而且也能减少孩子上学路途所耗费的时间,缓解交通拥挤的同时也让孩子拥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同时也能让更多的家庭妇女选择去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上能缓解新加坡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小一入学制度如能改变成优先考虑附近居民,不仅能给为人父母者带来极大的方便,而且各校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也有利于提高全民教育的素质,有利于全体孩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让我们的制度向更公平公正,为民服务迈进了一大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