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379 个

legilimens LV15

发表于 28-3-2012 15: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lainm 发表于 28-3-2012 08:18
中国的基础教育怎么不好了?那么多国家的中小学我都见过,我还就觉得中国的最好,最起码中国小孩至少上完 ...

能否请你先看看原贴搞清楚我在说什么
再来回复好不好?


我并没有讨论中国的基础教育
而是针对前面网友说坡县没有中国学校进行回复

汉合就是一所中国人办的学校
在国外,没有哪所学校能完全照搬中国的基础教育方法,因为外国人不能接受

而中国孩子在这样的学校学习,哪怕一两年,回国都不容易跟上国内的进度。
所以这种学校对中国人对外国人都没有强烈的吸引力

在几所美国学校都挤不进去的情况下,汉合的学额仍很富裕,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fkk01 LV9

发表于 28-3-2012 15: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good99 发表于 28-3-2012 14:30
一点不错。最近就发现一个,老在隔壁版挑事儿。仔细研究看看,就知道是个弯弯。他不干别的,就是挑拨、就 ...

唉,本来就负面新闻一大堆,还有人在背后造谣点火,还让不让咱们这些在国外的同胞活了?

童緯強 LV17

发表于 28-3-2012 17: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三国 发表于 28-3-2012 13:26
goodness,前面给PR戴个黑帽子:原罪,会逃跑;现在又给富人戴上!何必呢。真到那步田地,穷人只会活的更 ...

在下是提出他们有能力逃跑,不是戴黑帽。
其实有问题,穷公民也会想逃的,只是没钱又不是其他国家的国民,所以逃不掉。
能逃的,头脑清醒的谁不想逃?区区新加坡这个建国不足百年的南洋荒岛小国,有必要与之共存亡吗?

lz394 LV9

发表于 28-3-2012 17: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童緯強 发表于 28-3-2012 17:23
在下是提出他们有能力逃跑,不是戴黑帽。
其实有问题,穷公民也会想逃的,只是没钱又不是其他国家的国民 ...

有些人是说得做不得,有些事是做得说不得......

穿越三国 LV6

发表于 28-3-2012 17:48: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童緯強 发表于 28-3-2012 17:23
在下是提出他们有能力逃跑,不是戴黑帽。
其实有问题,穷公民也会想逃的,只是没钱又不是其他国家的国民 ...

有能力就有问题?
当然,回到原题:新加坡根本不存在你担心的那些,过虑啦,有人拿这个来吓唬穷人而已

waittt LV8

发表于 28-3-2012 20: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马旅行社 发表于 28-3-2012 09:43
家长多挣钱才是王道。什么名校,只要赞助的钱到位,哪里都能进。

好你来说说赞助多少合适,从南洋说起吧,看看这个论坛里有几个有这个能力的

fkk01 LV9

发表于 28-3-2012 21: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waittt 发表于 28-3-2012 20:42
好你来说说赞助多少合适,从南洋说起吧,看看这个论坛里有几个有这个能力的
...

有赞助的那个钱早就投资移民美国加拿大了,还在这里折腾干啥。

fkk01 LV9

发表于 28-3-2012 21: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的标题叫做“怎么没人讨论了 ...”,结果现在25页了。。。。

若雷 LV10

发表于 28-3-2012 21: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啊这帖子这么热而且跟理财没什么关系吧?看来政府这一招厉害啊,安抚一下公民也就得了,没想到pr们也纷纷中招了啊         

若雷 LV10

发表于 29-3-2012 09: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今天的早报

小一报名的新设想

(2012-03-29)
   
占绍香
教育部最近宣布新措施,小一报名抽签时让新加坡公民拥有绝对优先权,我能理解教育部要优先考虑国人的良苦用心,但是现行的小一报名制度下,到最后抽签时到底能剩下多少学额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呢 ?是不是还能有更合理的报名制度呢?

  以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来说明,我所住的区域居民并不是很密集,附近1公里以内只有一所小学花菲卫理小学。等到学校把学额优先分配给了那些以前校友的孩子、有兄弟姐妹就读的孩子、做了义工的孩子、在社区基层服务的孩子、还有教会的孩子,剩下到给我们附近1公里居民孩子的名额已寥寥无几。

  像我们家这种夫妻都工作、两个年幼的孩子从小就读全天幼儿园、家里没有老人帮忙也没有佣人的家庭,我做梦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就近入学,这样孩子不用坐校车,早上可以多睡一会儿,放学后该校有托管中心,孩子可以直接到托管,让我能安心工作。问题是在儿子报名那一年,等到2C阶段,所剩的名额已经不多,不得不抽签,我的孩子没有抽中,只好选择了其它离家较远的学校。可怜的孩子,要坐校车的话每天6点就得起床,下午放学后他要自己坐校车回到家附近的托管,需要独自穿过几座组屋才能到达托管。还没开学我就带着他去训练,下了校车后要怎么走到托管,千叮呤万嘱咐叫他要绕着组屋走廊走到托管,不要抄近路过马路,我担心孩子的安全但是我又不能去接送孩子,那种心理的煎熬是没有经历过的父母无法理解的。

  因此,如果入学制度改成:优先考虑校友,已有兄弟姐妹在校就读的孩子,然后就是附近的居民,接下来才是义工,基层领袖和教会教友的孩子不是更合理吗?因为在现行的制度下,势必造成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就读心仪的学校而争着去做义工,去加入特定的教会以及在基层从事一些服务工作,我不否认这些父母的服务精神和为孩子的良苦用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制度不是如同虚设吗?

  教育部决定在哪里建小学以及建多少所小学,主要是根据附近居民的数量和需求决定的,因此孩子入学制度首要的考量因素应该是方便附近的居民,如果为人父母者都能让孩子顺利就近入学,这样不仅各所学校的孩童种族比例比较协调(因为政府在出售组屋时,也考虑了各种族的融合因素),孩童资质相当,各学校学术成绩也比较平均,减少大家都蜂拥至某些学校挤着报名的现象;而且也能减少孩子上学路途所耗费的时间,缓解交通拥挤的同时也让孩子拥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同时也能让更多的家庭妇女选择去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上能缓解新加坡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小一入学制度如能改变成优先考虑附近居民,不仅能给为人父母者带来极大的方便,而且各校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也有利于提高全民教育的素质,有利于全体孩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让我们的制度向更公平公正,为民服务迈进了一大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