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瓶瓶 LV15
发表于 26-1-2012 15: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望山 发表于 26-1-2012 10:30 
我的三个建议,1 减少或维持现有公基金缴纳率,根据通货膨胀率逐步提升雇员工资,2.适当提高现有公基金的利 ...
我同意现在的公积金缴交率已经很高,很多新加坡人手上现金都很少,我老公经常会跟我说同事甚至职务比他高的人都会为1,2万发愁得要命。如果再提高会影响现在每月可支配的金额。
然而,提高雇员工资很难让大家手头阔绰起来,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即使刨除房价上涨,也是物价涨7分,工资涨3分。工资这个基数太大,等他来调高的时候物价已经不知高多少了。推动消费上涨的主要动力不是人们的工资,而是除工资以外的收入,也就是说,富裕的少部分人把物价消费推高了,然后大部分的人按照通胀率象征性的加一点工资,一直以来都如此。
另外,就是提高公积金的利息,也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这就像要求银行只调高储蓄利息,而希望贷款利息维持或者降低一样不现实。现在组屋还在供2.6的利息,一想起都咬牙。
其实也不需要过多的批判这个教授的研究,他其实是拿这一点说事,要阐明一个事实:就是大部分的新加坡居民养老福利不足,这个不需要研究都看得到的一个不良现状,在新加坡老了,我是指60岁以上,基本上就是不继续工作就没办法保证自己的生活。看小贩中心肯德基多少老人家收碗盘,德士司机多少都是60岁以上的老安哥就知道了,每次看到都很感慨。 国内即使现在40多岁可以内退的还是很多。我姨夫姨妈目前58 60,基本50岁前双双下岗/内退,但依然有相等或略少于在职时的收入来源,她们只是最普通的工薪家庭否则都不会下岗啦。我一姐目前42岁,今年退休。我公婆那一代更是,目前70,已经退休20多年了,大家都是普通工人。他们都不需要为钱再谋第二职业。
其次就是关于中等收入者的压力问题,都说一个国家能否发展,人民生活是否好就看中产阶级。我老公常说最倒霉的就是他们这些人,收入不高不低,纳税那么多,福利却从来享受不到。很多新加坡人都是一旦失业,房子车子子女教育统统得出问题的。板块里泡着的多数是所谓中产阶级,有点闲钱才搞投资理财嘛,上次那晒开销的帖子着实让我开了眼界,原来跟我一样,家庭每月开销5000也是很普遍的。
这几个问题都很值得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