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力孩子的20种突出表现(转)

2011-08-04 · 3297 阅读
本帖最后由 orchestra 于 4-8-2011 21:06 编辑

 

      1.善于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 
    2.常给孩子朗读的故事,要是你更换了里面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并加以纠正;
  3.喜欢对人讲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
  4.喜欢提些怪问题,如人为什么不会飞等等;
  5.喜欢把玩具分门别类,按大小或颜色放在一起;
  6.喜欢伴随乐器的弹奏唱歌;
  7.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声响准确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
  8.能准确地记忆诗歌和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乐曲;
  9.善于辨别方向,极少迷路;
  10.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  

版块:
子女教育
关注下面的标签,发现更多相似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答|共 31 个

orchestra LV16

发表于 4-8-2011 21: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11.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12.喜欢自己动手,很多东西都一学就会;

  13.特别喜欢模仿戏剧人物的动作或道白;

  14.善于体察父母的心情,领会父母的忧与乐;

  15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

  16.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某某人”之类的话;

  17.善于把行为和感情联系起来,如说:“我生气了才这样干的。”;

  18.善于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9.善于辨别出物体之间的微小差异;

  20.喜欢摆弄花草、逗弄小动物,而对一般的玩具兴趣不大。  

orchestra LV16

发表于 4-8-2011 21: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试分析:

  如果孩子如果第1、2、3条表现突出,可能具有语言才能;

  如果4、5条表现突出,说明有逻辑-数理方面的天赋;

  如果6、7、8条表现突出,可能是个音乐苗子;

  如果9、10、11条表现突出,说明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

  如果12、13条表现突出,可能具有较高的身体-运动智力;

  如果14、15、16条表现突出,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智力较好;

  如果17、18条表现突出,说明孩子有着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5-8-2011 09: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测不准孩子未来
蒋光宇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的专长是测试智商,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标准智商测试,就是他的发明。

有一次,刘易斯·特曼偶然发现了两个女孩:一个才17个月就能认识字母表,另一个4岁就开始读狄更斯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他很感慨:“世界上还有多少像她们一样的天才没有被发现,会有多少 天才被埋没了啊。”

从1921年开始,刘易斯·特曼就满腔热忱地把测试智商、发现天才,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联邦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他组织一个团队到加种福尼亚州的中小学进行测试智商的研究。学校各班的老师,从班级里挑出聪明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商测试:测试成绩排在前面10%的学生,进入下一轮的智商测试;下一轮测试,智商达到130以上的学生,进入第三办测试。根据几次测试筛选,挑选出最聪明、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在对刘易斯·特曼的指导下,先后对25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智商测试,其中,有1470名学生的智商在140至200之间。他心目中的年轻天才,被人们称之为特曼人。

从这以后,刘易斯·特曼就像母鸡护着小鸡一样,关注着这些天才的成长。他继续跟踪测试他们的智商,统计和评估测试结果,记录他们接受教育的经历,研究婚姻、病例,心理健康,以及每一次被提拔或者跳槽等。他亲自出马为他们写求职和研究生入学推荐信,向他们提供一些交易和咨询服务,还特别关注他们的杰出成就。所有这一切,都被他写进《天才基因的研究》这本厚厚的书中。他自信地认为,对一个孩子的发展而言,除了道德,几乎没有什么比智商更重要。他坚定地相信,特曼人一定是美国未业的精英群体。他有些飘飘然地写道:“如果报纸上各类学生的比赛或者活动,一定可以找到天才的特曼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事实不断证明,刘易斯·特曼人前途的预测是错误的。特曼人长大之后,有些人成了政府官员,有的人成了高级法院的法官,有些人成了图书出版人,有些人在商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生活得还不错,但缺少出类拔萃之辈,远远低于当被的预测。

最令刘易斯·特曼感到尴尬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特曼人获得诺贝尔奖,就连成为全美知名人士的也寥寥无几。而当年智商不够高、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威廉、肖克利和路易斯·阿尔瓦雷茨却获得了诺贝尔奖。

后来,刘易斯·特曼在《天才基因的研究》一书中,以一种失望的笔调写道:“特曼人的智商和成 就,并没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测验给人留下了启示,那就是:从总体上看,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智商。不可否认,组成智商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因素很重要,但组成情商的性格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从一定社交力量上讲,一个人的成功,情商比智商更重在。

(摘自《青年科学》2009年11期)

点评

认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8-2011 22:56
赞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8-2011 12:41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5-8-2011 09: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大学要多高的智商?(转自《读者》)

今发达国家迅速白领化,上大学的人在适龄青年中快成了大多数,甚至有大学义务教育化的趋势。比如,在麻萨诸塞州,就正在讨论是否提供免费大学教育(主要是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的问题。

  大学的普及意味着文化的提高。不过,这种提高,可能降低大学本身的层次:从知识精英的殿堂,变成了大众教育机构。这样的大学还叫大学吗?大学在大众化中能够维持过去那种精英教育的质量吗?更重要的问题是,真是有那么多人都适合或者需要上大学吗?

  2007年《华尔街日报》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尖锐地提出了这些问题。此文的作者不是常人,而是1994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智商研究名着《钟曲线:在美国社会中的智力和阶层》的作者之一Charles Murray。

  《钟曲线》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其基本论题非常清晰: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智能最优异的进最好的大学,智能低下的则沉入社会下层。过去你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由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决定的。如今则是由你自己的智力决定。智商和犯罪率、失业率、福利、儿童教育、贫困等等都有显而易见的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必须认真面对。该书还进一步根据心理学上的研究,得出亚裔的智商比白人略高,黑人的智商则明显偏低的结论,惊世骇俗,被自由派斥为是种族主义。乃至作者不论走到哪里讲演,都被抗议者包围,甚至有大动拳脚的场景。

  此书的两个作者,一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Richard J. Herrnstein,一是美国企业研究所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的社会学家Charles Murray。可惜,主要作者Richard J. Herrnstein在书出版那年就去世了。他是声誉甚高的职业心理学家。许多心理学家对此书提出的学术性挑战,他都无法回应。另一位作者Charles Murray接受的是社会学的训练,最多不过是心理学“票友”,不具备和职业心理学家论战的资格,也只能根据Richard J. Herrnstein的基本理论,在智商研究的社会意义上和公众打口水仗。不过,这场口水仗的意义非凡,突显了美国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基本社会理念。自由派认为:贫困是社会不公正的结果,只要消除了这种不公正,贫困就会基本消失。保守派则认为:社会的不公正固然存在,但贫困和贫困者本身的文化行为也有相当的关系。《钟曲线》则走得更远:贫困本身,也许和智商有关系。比如黑人享受了这么多社会政策上的照顾,其经济地位、教育水平仍然很低。这大概和他们的智商偏低也有关系。想想不久前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因为说了类似的话被迫道歉的事情,就知道《钟曲线》犯了多大的忌讳。

  这次Charles Murray出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长篇大论,还是演绎智商理论的社会意义。当今最流行的思想是,大学教育是缩小贫富分化最有力的工具。给年轻人提供大学教育,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越多的人上大学,社会就越平等、越有希望。Charles Murray则反唇相讥:
智商决定了有的人是上大学的料,有的人不是。把不是上大学的料塞进大学,就好象用劣质金属造精密机械,只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Charles Murray要人们面对一个基本事实:有一半孩子的智商是在平均线以下的。这个平均线是100。你低于此线,就属于智商偏低的50%的人口,高于此线,就属于智商偏高的50%的人口。不过,大部分人口的智商,都集中在100这条线的周围。假设一个女孩子的智商是135,那就是人口中百分之一的顶尖聪明人了。她如果英语课的成绩仅仅是C,那就叫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如果教育者对之悉心调教,她的学业会有惊人的长进。坐在她身后的一位男孩,考试得了个D,但他的智商在49%这道线上,略低于50%的平均线。我们可以多教他一些词汇,多给他作一些练习。但是,他不可能再往前走多远。不要指望他会成为个作家或者工程师。如果用股市的原则来分析教育投资,你把钱投在前面那位智商高女孩子身上,效益就可能翻出本金几十倍;如果把钱投在后面那位智商低的男孩身上,就可能连本儿也都要赔进去。

  为什么这么说?现有的研究证明:智商主要是由先天的基因所决定的。现在没有人知道怎么能够提高智商。人工的干预和开发,只能短时间内把智商提高七、八点。但是,一旦这种干预和开发停止,这些“提高”了的智商很快就会跌回去。2005年,“全美教育进步估价”机构报告说,有36%的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准低于该机构的基本水准,说明教育出现了很大问题。Charles Murray则指出,四年级孩子智商低于95的,正好有36%。
这主要不是教育问题,而是人的天生条件问题,不必大惊小怪。

  在Charles Murray看来,一般智商水准的人,努力学习后能够体面地完成高中学业,再往前走就非常困难。这在自然科学上最明显。平均智商的人到大学学自然科学根本跟不上课。据说当年有位俄罗斯的量子物理学家讲完课,一位学生跑过来抱怨:“教授,我怎么还是搞不懂。”那位量子物理学家不动声色地说:“量子物理学不是谁都能懂的。”我刚来美国时的一位英文老师向我们诉苦:她念大学的女儿数学不过关,跑到数学教授那里问究竟。那教授则说:“有人学得会,有人学不会。”智商低,在数理上一筹莫展。文科则似乎好对付些。比如一个智商为100的学生,上经济学入门也能跟着读书考试;但这大多似懂非懂,只能靠死记硬背蒙混过关,并无法掌握经济学的真髓。在我看来,低智商的人在文科中碰到的问题,是提不起兴趣,不理解也无法感受到一个很“不实际”的问题为什么那么重要。Charles Murray的结论是:一个人读大学,智商低于110就很成问题,而这种智商人口中只有25%才能达到。如果你要在大学表现出色,就得至少要115的智商,也就是人口中15%的顶尖水平。如今美国的现实是,45%以上的高中毕业生进四年制大学,考虑到高中辍学的因素,大约40%的适龄青年在大学读书。这样,大学生智商的准入水平就降到了104。

  以104的智商接受给110甚至115的智商的人准备的高等教育,就改变了大学的性质。当今许多大学生、甚至也许是大多数大学生,到校园来寻找大学并不提供的东西。你很难想象一个智商略高于平均线的人会对柏拉图产生兴趣。这也难怪,这样的学生们上课没精打采,只会对“实际”的课程感兴趣,比如财会等等。他们的存在,在大学中创造了对实用课程的强大需求;一些抽象的、理论性的课程则无人问津。大学象个学徒的作坊,而不再是坐而论道的地方

  如果你在哈佛、耶鲁教书,当然不会感受到这样的变化。因为到那里读书的学生,都是智力顶尖的。但是,到草根的小学校教书,则不时要碰到低智商带来的问题。比如,我所在的Suffolk大学是个地方的私立学校,现在一年学费两万五千美元,不是个便宜的地方,按说应该保持相当的质量。但是,我第一年教书时,开学第一堂课就面对一个歪戴着帽子、懒洋洋地靠在前排椅子上的学生的提问:“我是学商务的。我就是想赚钱。我为什么要学历史?你能教我赚钱吗?”其实,这样的学生占了班里的绝大多数。我对他们很同情,也挣扎了两三年,试图想他们证明:成功的人,需要一些人文学科的基本训练。到美国各大学一看就明白,越是水平高的学校,学生的兴趣就越抽象、越“没用”。比如,历史就是耶鲁最流行的专业。可是,我讲也白讲。班上几个智商高的学生,会频频提出尖锐复杂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理解中世纪的威尼斯和他们有多大关系。让他们学这些,实在是赶鸭子上架,免为其难了。

  这并不是说智商低的人不配享受良好的教育。相反,社会有责任给他们提供教育机会,只是必须因材施教。Charles Murray提出,这些智商达不到110或115的学生,应该接受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的教育,不要挤到四年制的大学中来。这些人,通过文字这种过于抽象的媒介来接受知识很慢,但可以通过音响和图像来模仿,可以跟着师傅迅速掌握某些具体的技艺。他们对超出自己直接生活经验的东西很难产生兴趣,但对身边具体的生活经验却很能领悟。比如,木匠、泥瓦匠、管道工、电工、油漆匠等等,在当今的白领社会仍然有大量的需求。一个好的木匠,一年能挣十几万美元。许多所谓低智商的人,在木匠这行比高智商的人也许还灵巧多了。不让他们进技工学校学木匠,赶着他们进四年制大学不知所云地读柏拉图、中世纪史,受这么大罪花这么多钱,最后毕业连个四万的工作也找不到,这岂不是误人子弟?

  大学的这种困境,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难局。以基督教和民主制度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把平等视为社会的基本价值。如今男女平等、种族平等都成了政治正确的话语,更不要说阶层平等了。但是,人的智商却从来不是平等的。这种不平等,又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无法对之视而不见。当今高等教育的普及,多少是建立在这种对智商因素无视的的基础上的。放眼世界,美国的高等教育之所以还在全球领先,一大原因就是大学还强调竞争性,在全民性这条道路上走得还不是太远。美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比欧洲几个国家还略低,而且大部分大学生集中在社区学院等等低端大学中,常青藤等精英大学则一直选择智商极高的学生。在欧洲,高等教育过于大众化,盲目扩大学生人数,乃至一些昔日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因为严重超载、学生平均智商下降而失去了竞争力。中国过去几年的大学“扩招”,后果更加恶劣。学院改大学,大专、中专也升级为大学,高等教育盲目在四年制的高端扩张,最后造成了许多低智商的学生进入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工作。

  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普及是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是,良性的普及,要求大学本身分出层级,在高端保持精英教育的品质,在低端扩张社区学院等等大众化的教育机会
人人平等仍然是人类社会的核心理想。但是,只有承认智商上事实上的不平等,才能设计出相应的政策,使每个人都能“天生我才必有用”地贡献于社会。这也许才是更深刻的平等。

meidance LV13

发表于 5-8-2011 11: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告老师,我IQ测验得了60分,他们说我是白痴。可是。。。。
我不白痴呀,我自己挣钱养自己,怎么就白吃了呢?

点评

我不白痴呀,我自己挣钱养自己,怎么就白吃了呢?------------你吃完没给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7-8-2011 08:39
就是,怎么就白吃了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8-2011 12:14

orchestra LV16

发表于 5-8-2011 12: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更多的了解孩子,发现他们的潜力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我不太了解智商测试的指导意义,即便是一个天才,还要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不然也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天分。
话说回来,即使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到了最后,缺少那百分之一,也不能成为天才。
倪匡先生就曾写过一篇文章:龟兔赛跑,最坏的寓言。
他说,世上很多事,决不是靠努力能达到的。别埋怨什么,天下事本来就这样。龟,也根本不会有和兔赛跑的念头,全是低能的寓言制造者的胡说八道。一旦,龟若真想和兔赛跑,那是龟的悲剧之始。
我赞同倪先生的观点。
家长要尽到自己的教育义务,不要荒废了孩子的天分。但是,凡事不能强求,最后还要顺其自然。
有时,天才的一生并不比庸才幸福。这也是人的宿命吧。

quasarzhengyy LV11

发表于 5-8-2011 13: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照了一下,看来我儿子是平庸之辈啊!

春满月圆 LV15

发表于 5-8-2011 14: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对照了一下
我家的只勉强具备几个
该不会,是。。。弱。。。智。。。吧

点评

你咋总给孩子乱扣帽子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8-2011 17:25

寂寞有害 LV5

发表于 5-8-2011 14: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8,9,10,11,12,13这是我女儿,我就是觉得我的女儿聪明啊,可是学习就是看不出比哥哥好。
他哥哥简直都对不上一条,猪脑子一个,却考上名校,神马状况啊。

点评

女儿聪明伶俐,儿子大智如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8-2011 17:26
1234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