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39 个

guanghua LV6

发表于 30-10-2005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下联对得很工整,横批先觉不妥,后想工业不就是“公”么,生活当然是“私”了。应该是做了功课的。横批用与时俱进也还好。</P>

武松 LV0

发表于 30-10-2005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fanglinsg LV14

发表于 30-10-2005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人猜对了下联, 但无人对了横批啊......[em04]</P>
<P>如无人能够对出,三日后自当公布答案.</P>
<P>说明巴金要创议建文革博物馆还真是很有必要啊!</P>[em04][em02][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31 13:45:53编辑过]

guanghua LV6

发表于 31-10-2005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怎么便成这样的呢?那好吧!中间的五个字谁猜中有奖。嘻嘻!!</P>

鸡蛋糕 LV16

发表于 31-10-2005 16: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guanghua</I>在2005-10-31 16:44:00的发言:</B>

<P>怎么便成这样的呢?那好吧!中间的五个字谁猜中有奖。嘻嘻!!</P></DIV>

我*靠俩字不能一起发

鸡蛋糕 LV16

发表于 31-10-2005 1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guanghua</I>在2005-10-31 14:36:00的发言:</B>
先生产后生活?怎么讲?</DIV>
<P>天!楼上的mm,我刚才才反应过来……
<P>你不会想到……了吧?</P>

guanghua LV6

发表于 31-10-2005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谈政治我靠边站!

鸡蛋糕 LV16

发表于 31-10-2005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P><P>先生产后生活</P>

鸡蛋糕 LV16

发表于 31-10-2005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官方文字,选自《新周刊》1999年第11期,肖锋、永祥、国庆文。

鸡蛋糕 LV16

发表于 31-10-2005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大寨就是工农业上的两
面旗帜。 <P>  2月5日中共中央在一个《通知》中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介绍其经验是:社会主义企业要现代化就要革命化;高度的革命精神
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现代企业要搞好群众运动。不过真正被社
会记住的是大庆的王进喜,“铁人”跳下泥浆池以身体搅拌水泥的光
辉形象成为这一年的经典;还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
要上”这句豪言壮语,它后来被冒进者改成:没有条件也要上,一边
上一边创造条件。 <P>  农业的典型是山西的大寨村,2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了
“大寨之路”,介绍大寨人与穷山恶水作斗争,改变山区面貌的事迹。
其代表人物是村支书陈永贵。陈永贵给大寨人带来骄傲,但并未给大
寨带来富裕。当陈被推上副总理的位置、用他长满老茧的手在文件上
画圈时,一定感到了那种不胜任感。 <P>  <B> <CENTER>1965年:忆苦思甜</B></CENTER><P>  那年头连刚上学的学生娃都会用“来之不易”这个大词,因为他
们在忆苦思甜会上听得太多,都会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P>  为教育下一代“不忘阶级苦”,全国举办了各类形式的忆苦思甜
活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大型泥塑展《收租院》。这年的国庆前后,
在四川展出了以当地大邑县地主、军阀、黑帮老大刘文彩剥削农民为
题材的大型泥塑群,共114座与真人等大的泥塑极形象地将地主剥削、
毒打农民的情景刻画出来,其中“水牢”一组看后令人触目惊心。该
展取得成功后移至北京等地展出。 <P>  吃“忆苦思甜饭”是当年流行的教育方式。 <P>  <B> <CENTER>1966年:造反有理</B></CENTER><P>  事实证明,人的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一旦受到鼓动将爆发出极大的
破坏力。1966年下半年红卫兵的横空出世及席卷全国,就是受到一只
伟大的手的推动。 <P>  5月14日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等人在康生的授意下写出了“文革”
时第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北大校党委和北京市委。随后出现的大字
报一发不可收拾,成了学生发泄不满、表现创造力的有效工具。连长
沙的高中生也跳出来历数“考试制度的21条罪状”。中央终于在6月
13日发通知废除了旧有高考制度。 <P>  没有了考试和老师约束的学生们如脱缰的野马,举行了扫荡全国
的900万人的大串连。所到之处,免费食宿,还要理直气壮地说“革命
不是请客吃饭”。连北京全聚德烤鸭店也打出“欢迎工农兵进餐”的
横幅,最贵的菜只收二毛伍分钱。 <P>  红卫兵所到之处,旧店名纷纷改新名。“全聚德”改成了“北京
烤鸭店”,“亨得利”改成“首都钟表店”,上海的“大世界”改成
了“东方红”等等。广州的“永汉路”改成了今天的“北京路”,唯
一保留原路名痕迹的只有仅存的“永汉电影院”。 <P>  <B> <CENTER>1967年:要斗私批修</B></CENTER><P>  毛泽东在7月到9月对全国的视察中提出“要斗私批修”,警告说
修正主义的根源就在一个“私”字。 <P>  自由市场被认为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它使人变修,使人上
“中国的赫鲁晓夫”的当,所以从这一年开始人们在买东西前都喊一
声“要斗私批修”,然后才问价钱。 <P>  “闹新房”变成了斗私批修的现场,新媳妇会大声宣读毛主席语
录,然后说:“要斗私批修——今后我不能光干家务。”新郎只能附
和说“对!要多想着国家,我们不能上修正主义的当!” <P>  <B> <CENTER>1968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B></CENTER><P>  毛泽东提出的“由大乱到大治”的结果在这一年并未出现。相反,
全国的派系武斗和打、砸、抢风潮却愈演愈烈。报刊只能以毛的语录
“无政府主义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来说服大家。 <P>  点火容易灭火难。工厂关闭、市场取缔后,一千多万学生留在城
里无所事事终究不是办法。于是鼓励他们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成了唯一选择。 <P>  11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1968年大专院校毕业生统统
面向基层,面向厂矿和农村,而且主要是面向农村。 <P>  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
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人民日报》刊文“我们也有两只手,不
在城里吃闲饭”,鼓励学生下乡。又一轮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
<P>  据统计,“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达1623万人。这些人大部
分在数年后返城,也有一部分永远留在山上或乡下。 <P>  <B> <CENTER>1969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B></CENTER><P>  家里出了乱子就会有人来趁火打劫。自1962年以来边境线上就没
有消停过,中印、中苏和海峡两岸小战不断。1962年10月发生了中印
边境自卫反击战;同年年底中国又连续歼灭了9股美蒋特务;1964年
5月毛泽东发出了“加快三线建设,准备打仗”的号召;1965年1月
10日在中国境内解放军击落了一驾美国U-2高空侦察机;1965年10月
中印边境再次紧张…… <P>  苏联自从与中国关系破裂后,一直伺机挑起争端。1969年3月2日,
在苏联一再挑衅下终于爆发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国官兵击退了小
股苏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8月13日苏军又出动数百人的小股部队骚扰
我新疆边境,遭到迎头痛击。 <P>  中国的顽强抵抗和英勇还击迫使苏联人坐到谈判桌上来,1969年
9月11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率团来华商谈中苏边境事宜。 <P>  <B> <CENTER>1970年:工农兵学员上大学</B></CENTER><P>  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北大、清华等部分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
的申请,规定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
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 <P>  由于学员的招收是由各地“革委会”推荐,其素质自然参差不齐。
<P>  <B> <CENTER>1971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B></CENTER><P>  一个小小的银球却成功地使两个大国握手,“乒乓外交”几乎在
这一年震惊了全世界。 <P>  3月28日,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国乒乓球代表团抱
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信念前往。这是“文革”后中国首次组
团出国比赛。以体育的姿态出击,赢得的真果却是友谊——把美国乒
乓球代表团邀来了。在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期间,美国总统尼克松公布
了改善中美两国关系的一系列措施。7月9日,经过精心的安排,美国
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假道巴基斯坦秘密到北京
访问。15日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了会谈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应邀将在
近期内访华。中美关系出现了震惊世界的疾速发展。 <P>  <B> <CENTER>1972年: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B></CENTER><P>  60年代中期由于对国际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因此从1969年开始便
每年投入6亿元来搞人防工程建设,挖防空洞,修工事,储备粮食和布
匹。12月毛泽东指示说,我国必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应当有
大国霸权主义思想,而在国内建设中则要切实做好战备工作,要进一
步挖深防掩体,加强粮食储备。这一指示将“备战备荒为人民”热浪
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几乎各单位和部队都挖了各种各样的“防空洞”。
<P>  中国经济战略重点被引向了备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不
称霸却代表了中国的一种国际姿态,而这种姿态在今日依旧,从而保
持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P>  <B> <CENTER>1973年:反潮流</B></CENTER><P>  年轻人总是会做出一些出人意外的事,1973年的潮流被年轻人所
引领。 <P>  在高校招生开始重视文化考查的意见方始出台之时,许多知识贫
乏的青年人感到迷惘,辽宁的张铁生趁此机会大大地露了一回脸。张
铁生在6月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因得分太低入学无望,便在考卷背后
写了一封信,发了一通牢骚后又自我吹嘘了一番。时任辽宁省委书记
的毛远新借此大做文章,称张铁生交白卷的背后是“对大学招生路线
的发人深省的答卷”,于是,张铁生在一夜之间成为闻名全国的“白
卷英雄”。 <P>  继张铁生之后的河南省15岁的初二学生张玉勤也在英语考试中交
了一张白卷,白卷背面写有一首“著名”的打油诗:“我是中国人,
何必学外文?不学ABC,也能做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
张玉勤被学校批评后竟投河自尽,她的死使该县280人受株连。到年底
12月,北京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在《北京晚报》发表,她对
班主任老师的管束提出质问和批评,因此被树立为反对“师道尊严”
的小英雄。由此而导致一些学校出现“干部管不了,教师教不了,学
生学不了”的混乱局面。 <P>  <B> <CENTER>1974年:批林批孔</B></CENTER><P>  之所以将相距两千多年的孔子与林彪拉到一起来批,据说是因为
两人都是“一心想复辟”的一丘之貉。 <P>  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在年初便大动干戈,开始四处鼓
吹“批林批孔”运动。“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
肚里藏诡计……”成了广为传唱的战斗歌曲。江青主持选编了《林彪
与孔孟之道》,王洪文则对此作了应和,声称“批林批孔是第二次文
化大革命”。毛泽东先是批准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但在发现
江青等人借机进行篡权活动以后,毛泽东终于明白了江青的野心,在
年底作出批示说:“江青有野心,她是想叫王洪文做委员长,她自己
做党的主席。” <P>  醉翁之意不在酒,毛泽东此语点明了江青之流“批林批孔”的险
恶用心。 <P>  一般百姓当然不解其中奥秘,只是跟着喊口号、写大字报。也不
是一点收获没有,许多原本不知孔子为何人的年轻人就因此把作为反
面教材的《论语》背得烂熟,多年后教育起自己的下一代来竟也派上
了用场。真正惨的是那些被当作御用工具用了一把的老文史教授们,
他们用尽余生气力也洗不脱当年染上的“思想和学术污点”。 <P>  <B> <CENTER>1975年:“反击右倾翻案风”</B></CENTER><P>  四届人大后,周恩来身患重病,邓小平代理主持中央工作。邓的
复出,使中国浓云密布的天空真的出现了短暂的艳阳天,他在这一年
提出的要把毛泽东的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促进安定团结和把国民
经济搞上去的“三项指示”作为工作总纲,实际上是对“阶级斗争为
纲”的抵制,也是他试图全面纠正错误路线的一个步骤。但不想这一
系列深得人心的举措引发了一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
以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三项指示为纲”
连带地受到批判。 <P>  这一场运动的展开,顿时使全国再度陷入了一场混乱之中。“批
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被推向全国,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虽然邓小平的复出也才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
毛主席说小平“人才难得”这句话的分量。 <P>  <B> <CENTER>1976年:“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B></CENTER><P>  对新中国来说,1976年绝对是令人难忘的一年。 <P>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月8日逝世的噩耗令国人陷于极度悲痛之中。
借清明之机,在沉默中爆发的国人云集天安门广场,以悼念的方式愤
怒声讨“四人帮”的行径。这场群众自发的悼念活动受到了“四人帮”
的压制,甚至有200余人被捕,被认定为“反革命暴乱事件”。这一事
件为日后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基础。历史再一次证明,胜利最终是
属于人民的。7月18日,朱德元帅逝世。 <P>  9月9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也与世长辞,中国民众为失去“红太阳”
而哭泣,北京数百万群众参加了追悼会,联合国为之下半旗致哀。在
毛浑东身后,政治力量的交锋也达到了巅峰。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
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王洪文、张春桥、
江青、姚文元等先后被中央警卫部队奉命逮捕。此举标志着“文化大
革命”这场灾难性悲剧的结束。 <P>  <B> <CENTER>1977年:哥德巴赫猜想</B></CENTER><P>  “哥德巴赫猜想”这样枯燥的术语随陈景润的故事在这一年成为
一个热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历经磨难的科学重获新生的重要
信号,知识分子的命运也随之开始了戏剧性的逆转。一个可以当作例
证的传说是陈景润在这一年就收到了100多位姑娘的求爱信。但知识分
子实在没有太多时间来谈情说爱,翌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科院院
长郭沫若的一篇诗意演讲宣布了“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与此同时,
“向科学进军”成为一个鼓舞人心的口号。当然,对于普通的中国青
年来说,1977年最大的欢乐莫过于高考制度的恢复,白卷英雄的年代
一去不复返,尊重知识蔚然成风。 <P>  <B> <CENTER>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CENTER><P>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近20年来最响亮也是最具关键性意义的口
号,它宣告了一个“左”的时代的结束,同时也为十亿中国人铺平了
一条走向真理的坦途。虽说当年一般人无缘知晓这一口号出台的复杂
背景,但人们清楚地看到,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
观念权威性的确立,无数冤假错案得以纠正,一批批的农民分到了土
地,一场伟大的变革很快从农村拉开了序幕,人们不再迷信“一句顶
一万句”的“最高指示”,中国人从此踏上了务实的道路。 <P>  <B> <CENTER>1979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CENTER><P>  改革开放初期,法制还不太健全,以权代法,权势大于法律的现
象屡见不鲜。这一年流行的两部有争议的话剧《骗子》和《假如我是
真的》就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平等意识的呼唤。而8月,浙江杭州
两位出身于军队高干家庭的熊氏兄弟(“二熊”)因犯有强奸、轮奸、
猥亵等罪行被判处死刑,更是让百姓拍手称快,特权与反特权的较量
就此拉开了序幕。随着“刑不上大夫”时代的终结,一批触犯法律的
高官纷纷落马并受到法律的制裁,从1984年那位最早被判刑的部级干
部罗云光(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到1998年因严重违法违纪而锒铛入狱
的陈希同,法制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 <P>  <B> <CENTER>1980年:只生一个好</B></CENTER><P>  有言道:批错一个人,多生好几亿。“文革”期间在“人多力量
大”而又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我国人民多生了2亿多,导致中央在1980年
不得不给高速行进的“人口列车”踩急刹车。 <P>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全国实施计划生育国策。9月25日中央向全体
党员和团员发出《公开信》,号召大家只生一个,并鼓励晚生晚育,
争取在2000年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之内。 <P>  中央成立了计生委,各地纷纷成立计生办,乡村一级则专门设立
计生员,由村书记主抓。计生工作让政府感到了空前的难度和压力,
因为不让百姓干什么都行,唯独要让他们少生很难。但是,尽管如此,
随着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只生一个好”也已经深入
人心。 <P>  <B> <CENTER>1981年:振兴中华</B></CENTER><P>  在中国将体育与政治之间由来已久的密切关系发挥到极致的,莫
过于这句口号。这一年,一直独步“小球”领域的中国体育因为中国
女排夺得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而让国人的精神为之大振。善于喊
口号的北京大学学生在欢庆胜利的游行中喊出了“学习女排,振兴中
华”的口号,成为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至少在此后的5年中,中国女排
这支战无不胜的球队一直是中国信心和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与此同
时,随着女排姑娘身上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振兴中华”这一口号也有了各种版本,像“刻苦学习,振兴中华”、
“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等口号,也曾一度响彻中华大地。 <P>  <B> <CENTER>198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CENTER><P>  秋高气爽的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
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道路成为中国改革的指南。而年底,随着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为总指针的新宪法获得通过,小平同志的这一理论更是成为国家意志,
坚定不移。 <P>  <B> <CENTER>1983年:严打</B></CENTER><P>  8月中央《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一出,“严打”一
词也随即流行。“从重从快,一网打尽”的严打从这一年开始几乎年
年都要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令一部分人在欲望和利益的驱动下竟敢蔑视法律
的尊严,严打遏制了他们的不法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其
有效的打击力度和威严的震摄力至今无其它行为可以取代。 <P>  <B> <CENTER>1984年:时间就是金钱</B></CENTER><P>  1984年第一次有人将时间和金钱挂钩。深圳蛇口打出了“时间就
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特区观念震动了旧体制,“深圳速
度”震惊了国人:当时全国最高建筑51层的“深圳国贸大厦”以每3天
一层的超常速度拔地而起。 <P>  蛇口的“总设计师”袁庚至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仍感慨不已。
一个小小的蛇口,人口不足二三万,却能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耀眼的
亮点,凭的就是观念。 <B></P></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