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43 个

loveking LV14

发表于 11-6-2014 10: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租金市场不跌,卖家能hold就hold住了,等租金不抵贷款的时候就hold不住了

飞翔的鱼鱼 LV6

发表于 11-6-2014 10: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翔的鱼鱼 于 11-6-2014 10:36 编辑
csujyt 发表于 10-6-2014 20:03
房贷1年付12个月,公寓租金一年有几个月,你懂的

租金大于每月房贷,这本身是个奇迹,是个极大的利好,而并不是投资房地产的赚取回报的底线。除了新加坡,还有那个国家的租金收入等于大于房贷的?所以市场一定会自动调整直到,租金=房贷,或者是租金小于房贷。

每月房贷是CAPITAL,不是EXPENSES, 只要长期房价看涨,涨幅大过通胀,就算每年零租金,投资房地产也是赚钱的。

家庭收入12000以上,都不能买EC,按道理说,也就是买公寓的底线。
但是实际上,就是因为租金这个极大的利好,别说家庭收入12000的了,只要能凑齐首付的,谁不想买公寓?当然前提是公寓要便宜,便宜到什么程度?又回来了,就是便宜到每月租金大于等于房贷。这是一个循环。

另外一个循环,市场是绝对不会让大多数人买上公寓的。大多数人,就是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2013年新加坡人均GDP,已经6000了,就是家庭收入12000,这就是中等。

这一两年,公寓就是最低价格了,还想要跌???问问自己想要新盘公寓跌倒多少钱?900一尺? -   -!

alibabasg LV5

发表于 11-6-2014 10: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多数人,就是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2013年新加坡人均GDP,已经6000了,就是家庭收入12000,这就是中等。
------------------------------------------------------------------------------------------
这是开玩笑的节奏吗?

飞翔的鱼鱼 LV6

发表于 11-6-2014 10: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alibabasg 发表于 11-6-2014 10:32
大多数人,就是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2013年新加坡人均GDP,已经6000了,就是家庭收入12000,这就是中等。
- ...

那你就等着人手一套公寓那一天吧

毛小头 LV5

发表于 11-6-2014 10: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一个循环,市场是绝对不会让大多数人买上公寓的。大多数人,就是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2013年新加坡人均GDP,已经6000了,就是家庭收入12000,这就是中等。
==============================
前面说的头头是道,这句话暴露了缺乏经济常识,完全是在胡扯呢。

点评

让他自己继续忽悠吧,咱们也要理解人家的痛苦,房价下跌损害了他的利益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1-6-2014 11:45

飞翔的鱼鱼 LV6

发表于 11-6-2014 10: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毛小头 LV5

发表于 11-6-2014 11: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飞翔的鱼鱼 LV6

发表于 11-6-2014 16: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butt_小黄人 LV3

发表于 11-6-2014 16: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争议最大的,还是公寓阿。有争议其实挺好的,涨跌本来就难以预料。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水平确实有高低,但看法无所谓,也不见得谁的水平就高很多,五十步笑百步,没啥劲。理财版自由发言,说错了也没什么好丢人的。对不对,米板?

毛小头 LV5

发表于 11-6-2014 16: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某些屁都不懂的人扫扫盲,免得胡说八道闪了舌头,在理财版犯这种低级错误,真是够丢人的。

人均GDP不是人均收入—国民收入核算
2001年初《北京晚报》报道,2000年北京的人均GDP达到了2700美元,按人民币与美元1比8的简单换算,约为2万余元。不少读者给报社打电话说,前几天刚报道过北京人均年收入为1万余元,现在却翻了一番,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两个数字都没错,关键是读者把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作为一回事了。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我们经常听到GDP等名词。从这些名词中我们可以了解整体经济概况。因此,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即使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是重要的。
用数字来衡量一个经济生产与收入的整体状况称为国民收入核算。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 )。它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物品(包括有形的物品与无形的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理解这个概念时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一国指一国范围之内。这就是说在一国领土上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所生产的最终物品都是该国的GDP。第二,一年之内所生产的,包括一年内所生产的销售或未销售出去的所有最终物品,但不包括以前生产而在本年销售出去的物品。例如,假设某国在2000年盖了1000亿元的房子,只卖出800亿元,这1000亿元都应计人2000年的GDP,如果在2001年又卖出了剩下的200亿元,这200亿元则不能计人2001年的GDP。第三,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终物品而不计算中间物品。最终物品是最后供人们消费的物品,中间产品是作为生产要素再投人生产的物品。第四,最终物品中既有物品也有劳务,在现代经济中劳务在GDP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第五,按市场价格进行计算。如果按统计机构确定的基期的价格计算则是实际GDP,如果按当年价格计算则是名义GDP.
GDP反映了一国整体经济的规模和状况。实际GDP增长的百分比称为增长率。实际GDP与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GDP(称为潜在GDP或充分就业的GDP)之间的背离反映了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状况。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称为GDP平减指数)可以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程度。所以,GDP是国民收入核算最重要的指标。如果把实际GDP除以一国人口数则得出人均实际GDP。新闻中所报道的2000年人均GDP为2700美元就是指人均实际GDP,即扣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人均实际GDP反映出一国的富裕程度。世界银行在比较各国的总体经济状况与规模时按实际GDP排序,在比较各国的富裕程度时按人均实际GDP排序。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还有其他四个指标,这些指标都可以根据GDP推算出来。国内生产净值(英文缩写NDP)指一国一年新增加的产值。我们知道,在一国一年中所生产的最终物品中有一部分要用于补偿生产中所消耗的东西(称为折旧),减去这一部分才是净增加值。因此,从GDP中减去折旧是NDP。
国内生产净值(NDP)并不是国民收入(NI),简单来说要从NDP中减去间接税才是国民收入。间接税是税收负担不由纳税人承担的税收。例如,对汽油征收的销售税。汽油生产者和销售者是纳税人,但他们可以通过提价把税收全部或部分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承担了全部或部分税收,这种税就是间接税。国民收入是一国居民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各种收入之和。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就是生产成本,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而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间接税,因此,从NDP中推算出国民收入时还要减去间接税。我们经常听到人均国民收入这个词,严格来说,人均GDP不等于人均国民收入。有时媒体中把这个概念等同起来,并不是一种准确的说法。只不过习惯成自然,大家也接受了。
国民收入并不是我们每个人得到的收入之和,所以,报纸上说的人均收入还不是人均国民收入。如果我们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给股东的利润(称为公司留存利润,用于投资),加上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国债利息)就称为个人收入(PI)。从这种个人收入中减去居民向政府交纳的所得税,再加上政府向居民支付的转移支付(比如各种社会保障与福利津贴)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这种收入可以直接由个人支配,用于消费或储蓄。报纸上所说的北京市2000年人均收入为1万元多实际上指的是人均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也就是我们实际上所得到的收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像经济学家或统计学家那样严格地区分这些概念,所以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新闻媒体有时也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些不同的概念。这次误解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造成的。当你了解了这些概念的含义与区别时,你就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知道在什么时候用哪一个概念。
新用媒体还告诉我们,近几年内北京的人均GDP要达到6000美元。人均GDP高低决定了人均收入高低,对这条消息你应该感到高兴。但千万别天真地认为,到那时人均收入也是6000美元,或近5万元人民币。要是你按这个数字去作出买房、买车的计划,到时会失望的。要是企业按这个数字去盲目扩大生产,到时又会卖不出去。可见了解这些概念对每个人都同样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