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韦材 <p> 新加坡人会对谁微笑?我其实也很纳闷。 </p><p> 要说对“红毛人”及“红毛文化”微笑,在源远流长的殖民地时代,这种至尊在上的地位就已奠下基础。 </p><p> 对日本文化微笑,也有商业经济魅力的理由。 </p><p> 新加坡有一些华人越不过“势利”视角,是让人遗憾的。但我并非在讨论这点“势利”如何养成,因为其中所牵涉的并非只属人心因素,更多时候是受到整个时代和国际力量所影响。 </p><p> 即便这时候大家振臂高呼“振兴汉文化”,即便如今中国经济腾飞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短期之内,要一下子改变中国近代烙在某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腾飞前形象”,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 </p><p> 笔者受的是华文教育,对汉文化自然有一份亲近,也有一份期待。可是,一种文化是否能受到广泛欢迎,除了文化拥有国本身的形象及国力,最基本的一个关键点,或许又要回到以人心接受程度来作的衡量。 </p><p>对汉文化会有所保留 </p><p> 这次回新加坡的班机上,同机有几团到新加坡旅行的中国团队。短短六个小时行程,他们不顾机舱规矩,在那里一堆堆围在通道上聚赌。 </p><p> 我也发现同机有不少穿着学生T恤的学生,一问之下,原来这些聚赌者也正是学生团队的带领者。 </p><p> 但这些聚赌的领队似乎没有察觉这种行为有任何不妥,就连遇上气流和将近降落,他们都舍不得放弃这个“空中赌场”,连机舱服务员都摇头叹惜而且放弃规劝。 </p><p> 大概他们忽略了,这是国际航班,上面除了他们也有其他国际友人。他们更加忘了,一踏出国门只要他们还有自己是一名中国人的意识,就会有国际上的朋友在他们身上寻找今天中国最真实的印象。 </p><p> 结果这往往就是遗憾。就像我在北京遇到的外国人,也许有人真会因为做生意的需要和方便来学习汉文,但心里却会保留另一种衡量标准。 </p><p> 假如一个国家的人民素质就是该国当下文化的反映,那么中国需要做的现代化文化素质工作,还很繁重。 </p><p> 新加坡会对什么人微笑?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纯粹是“说华语者”与“说其他外语者”的问题,问题在于他心里对这个文化、这个国家、这些人民累积得来的印象是否有好感觉。 </p><p> 即便有天“嫦娥火箭”登月了,假如中国人仍认为在街上吐痰没事、排队随意打尖、办事喜欢不按规矩、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或不顾他人宁静在车厢“大喊手机”,只要成见尚未改观,只要对这种人文素质的印象犹有余悸,即便有人因文化血缘而感觉汉文化亲近,却教人心里作何等感慨,如何笑得出来呢? </p><p>·作者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写作人</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