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陆政府舍难取易,楼市危机塞责他人 每次中国遇上问题,最容易的解决途径就是卸责给外国人。 谁贱价买下中国的银行?哪些公司收购了中国本土的有名品牌,之后停止生产以扼杀竞争?将房价推高,以至七成国民无法负担,又是谁的责任? 在关于楼市的讨论日趋激烈之际,排外的言论亦开始出现。上周三,温家宝总理宣布六项措施,试图为楼市降温,象征问题已不单是经济问题,更成为了政治问题。 中宣部上周下令禁止传媒报导邹涛的活动,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邹涛来自深圳,为了收入微薄、无法自购房子的人请愿奔走,并发表公开信,呼吁大众罢买房子三年,已获得国内超过三万人签名支持。中宣部的禁令显示官员害怕邹涛会令民众间的广泛不满,演变为挑战政府的全国性运动。 国家要求调整借贷政策,呼吁地方政府增加供应廉价的小型出售及出租房屋予低收入人士,并指出地方政府有责任控制楼价及减慢拆卸旧房的速度。 不少经济学家指这些措施全无用处,因为地方政府垄断土地,拥有开发商所得的经济利益,并通过楼价上涨增加税收,目前情况亦缺乏诱因推动建设廉价的出售及出租房屋。 对于某些政府官员,罪魁祸首是外国人。 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额相信高达数十亿美元。外国人买进的物业,有的是购入自用,有的则是作炒卖用途。 另一组重要的外资参与者是退休金及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主要城市的顶级物业投入数以十亿计美元资金。 去年十一月发表的一份分析报告称,大量涌入的外资主要目标是高档物业,继而引发本土资金的注意,推升楼价,并鼓励了开发商集中于高档市场,而置低档市场于不顾。 他提出了监控这些资金涌入的措施,例如收紧审批成立外资房地产公司或中介人机构的条件,取消若干关于外资公司购买或发展土地的税务宽减及其他优惠。 他亦建议禁止二手房买主在某限期内转售;下令所有在中国营业的本土及外资银行只准以人民币向非大陆居民批出按揭贷款;改善人民币的外汇机制,以及确认购买物业的真正原因等。 此外,针对本土和外国的物业买主的措施有:买主需以真实姓名购买物业,对非自住物业收取更高的首期付款及对此等物业的按揭贷款收取更高息率。 可是这些措施只会吓跑本土投资者,对于资金充足、看好中国物业市场的外资,却不会有任何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