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林明洲老先生,一路走好

2005-07-08 · 795 阅读
<P><B><FONT size=4>悼念林明洲老先生,一路走好</FONT>       </B></P>
<P><FONT size=3>才从中国兜兜转转一大圈以后回到星洲没几天,就看到早报刊出了林明洲老先生的去世新闻和他招牌式的大胡子照片。感觉真的好突然。因为一向来他给人的感觉是身体还蛮不错的,连说话、笑声都一直是中气十足,爽朗得很。</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许多次见到林老先生都是在他退休后接掌管理开在乌节路的远景文化书局里。常常跟着我转书局的儿子也从小不点长到了一米八二的大高个,现在都独自留美读大学去了。林老先生还曾送我小儿一本小小的唐诗掌中书以做鼓励呢。最后我与林明洲老先生见面应该是在去年新加坡文艺协会中秋聚会时吧。</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其实每年在乌节路文华酒店参与文人聚会,看到黑铁塔式的骆明会长和大胡子林先生时,都总觉得他俩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两个都总是神采奕奕,笑声爽朗,经常有满肚子说不完的本地闻人逸事。每次他们都谆谆劝导我们这些从中国来的晚辈要以务实的眼光来看待世间的人与事,少说多做。每年数次的文艺协会新老文人的交流聚会已经持续举办多年,每次聚会都常会有新书发布会和发奖仪式,多次嘉奖并鼓励支持一大批新老华文笔耕者再接再励多多写书出书。有些从中国来的写作人也经文艺协会的支持而争取到新加坡艺理会的出版经费。比如《北雁南飞》等书。经由老前辈们和新人们的不懈努力,加上中国快速崛起的外在因素,诱发了本地政府和民众重燃对华文教育的信心和热情。新加坡文艺协会的新书发布会也逐步由私人捐资改由国家艺理会提供赞助。也常见到有政府部长及中国使馆的文化参赞和热心的商家闻人等嘉宾出席聚会。</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这些前辈们冷眼向洋看世界,傲骨孤寒砥中流。明知在新加坡本地,华文教育华文写作及出版销售的走势已如江河日下,但还是愿意力挽狂澜于一己之臂,决意要让中华文化的根继续在本地传承光大。与这些华文文艺老前辈的毅力相比,我们这些晚辈实在是惭愧多多啊!</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虽然见面聊天多次,其实我对林老前辈过往的生平事迹了解并不太多。近日看了一些报章评论文字才知道林老在戏剧方面也是成就很大。为了表示一下我对这位文艺老前辈的一点敬意,我最后想说:林明洲先生,请一路走好!</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1 16:29:17编辑过]
版块:
狮城水库
分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答|共 6 个

fanglinsg LV14

发表于 8-7-2005 18: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H4>韩山元-剧坛老将林明洲 </H4><HR><P>&lt;!--STARTIMU--&gt; <P><a href="http://www.zaobao.com/irinfo/irintro.htm"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zaobao.com/template/imu/zbimu_300x250.gif"></A> &lt;!--ENDIMU--&gt;● 韩山元 <P>  大胡子林明洲在7 月1 日走了。过去的两年多,我们送走了两位剧坛老将:郭宝崑、林晨,现在又送走了林明洲。那天,去医院的加护病房探望明洲,他已不省人事,一直在辛苦地喘气。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明洲,突然觉得生与死的距离原来是那么近。 <P>  明洲这位来自北马吉兰丹州的老华校生,一生横跨两大文化领域:新闻界与戏剧界,在这两个领域都有不凡的成就。在新闻界,他当过《民报》的总编辑、《星洲日报》编辑、《联合晚报》编辑主任。在戏剧界,他演过戏,当过导演,编创了多部剧本,在这两个领域都留下深深的脚印。但是论贡献,我认为他在戏剧方面的贡献大过新闻事业。他先是戏剧家,然后才是报人。 <P>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明洲还在中正中学念书时就参加戏剧会的活动,当过演员,从1956年高中毕业到他逝世,他一直没有跟戏剧绝缘。1959年下半年我认识明洲,那是在康乐音乐研究会戏剧组排练话剧的时候,明洲是那出戏的导演。第一次见面印象最深的是他满脸的胡须,其次是他非常爽朗的笑声,那是感染力很强的笑声。 <P>从50 年代下半期到70 年代是明洲戏剧生涯的辉煌时期,那也是写实戏剧占主导的时期,他的代表剧作(如《生活的旋律》、《真相》)以及导演的重要戏剧都在这个时期完成。明洲是写实戏剧的忠实捍卫者,直到晚年,他的基本艺术信念都没有改变。然而,如果有人以此强给他套上一顶“保守派”的帽子,对他是绝对不公平的。 <P>1967年宝崑将布莱希特的戏剧《高加索的母亲》搬上新加坡舞台,对于坚持了几十年的写实派戏剧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宝崑受到很大的压力,攻击与批判一波接一波,然而,明洲却是态度鲜明地支持宝崑所做的尝试,没有向《高加索的母亲》抛石头。有人问明洲,你要不要搞“布莱希特式”的戏,他说“不”;再问他反对不反对别人搞,他的回答也是“不”。 <P>后来,宝崑和明洲成了好朋友,但是在艺术上两人的见解却有明显的差异。实际上,他们也有过多次合作,例如1982年本地华语话剧界大联合演出的《小白船》,明洲和宝崑都是导演团的成员。我想,用“君子和而不同”来形容这两位剧坛老将的关系该是恰当的。 <P>以明洲对新加坡文化事业(特别是戏剧艺术)的贡献,他完全有资格拿文化奖,但是他与此奖无缘。正如文化奖不颁给方修(吴之光)先生,是文化奖本身的损失一样,明洲不获文化奖不是明洲的损失,而是文化奖的损失。 <P>林晨得了文化奖,最后是孤寂地走向生命的黄昏。明洲曾经对林晨的长期被冷落愤愤不平,今天轮到我们对明洲的不被重视感到不平,明天又轮到谁?</P>

fanglinsg LV14

发表于 9-7-2005 17: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看看前几天的早报就知道了。7月8号文艺副刊还有一张林老的画像,画得真好,很传神!可惜我不会传上来。

小眼睛的狼 LV3

发表于 9-7-2005 22: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ICEchin</I>在2005-7-9 0:10:58的发言:</B>
我山吧长大的,没听过这个人。</DIV>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fanglinsg LV14

发表于 10-7-2005 11: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毫不奇怪啊,很多在新加坡为华文华语请命的老前辈大都是不被重视而默默无闻的。

想想 LV6

发表于 11-7-2005 10: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P>偶素sua gu! </P>[em09]

fanglinsg LV14

发表于 13-7-2005 15: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 简桥 <P>  7月3日是星期日,星期日原是可以睡迟一点才起身。可是比我早起身的老妻,却来床头摇醒我,然后紧紧张张地对我喊话:“你的好朋友林明洲去世了。” <P>  我“啊”回一声,立刻起身,睡眼惺忪的读着早报,明洲兄真的去世了。 <P>  我与明洲兄结识,并非始于1983年3月15日新加坡两大华文报纸合并而为《联合早报》和《联合晚报》之后,而是在这之前的很多年。我在《南洋商报》任小记者,他在《星洲日报》担任编辑主任的时候,由于他与我一样,喜欢在下班后打打小麻将,所以我们是在报林俱乐部的麻将桌上结识的,并渐渐地成为知交。 <P>  成为知交之后,他告诉我,他是出生于马来西亚北部的吉兰丹州,后来到新加坡中正中学深造,高中毕业后去教书,不久,因为王儒明兄的邀请,他进入当时的《民报》任翻译兼编新闻。直到应《星洲日报》之邀,才进入《星洲》。 <P>  他编报纸有他的特色。还记得《联合晚报》创刊的时候,因为没有广告,他即要我尽量替《晚报》写长篇文章。那时我写了很多长篇特写,都被他刊登在显要的版位上。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中元节大烧金银纸的文字,他竟自掏腰包,去买了金银纸和“贵人指引”等冥币,请摄影同事拍成照片作为插图。那版面配上照片之后,非常漂亮。 <P>  《联合晚报》创刊几年后,我还在跑教育部新闻。有一天明洲兄来问我:“可不可以请教育部发一张我高中毕业文凭给我,我是19XX年考获高中文凭的。”我马上知道什么事,即问他是不是人事部要追究你的资格?他说是。我叫他不要理它。老子、孔子有文凭吗?庄子、墨子有文凭吗?苏格拉底、阿里斯多德有文凭吗?我告诉明洲:“去跟人事部经理说:‘我几十年在报界的表现你为何不看?偏要看我一张废纸似的文凭干什么?’”他真的去跟人事部经理这样理论,还补充一句:“我做编辑主任的时候,你还在念英文ABC。最后,人事部便承认他的资历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