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印度神游@印度文明简介</P>
<P>印度河文明存在最早的证据显示,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印度河沿岸就出现了颇具规模的城市。这些农耕社会的遗址大部分在现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上,所以这个文明又被称作印度河文明。最近一些年的考古发现表明,印度西部与Gujarat省内也有公元前3000多年的城市遗址。这是目前已知的印度次大陆上最早的文明,就其规模来看,远远大于同时期在尼罗河三角洲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在中国尚未发现足够的考古遗址说明当时中原的文明在规模和文明程度上高于印度河文明。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印度和文明在它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了。
随着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中亚的入侵印度河的农耕文明,印度河文明突然消失了,文明的中心逐渐转向恒河平原。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和当地土著人在恒河平原建立了相当发达的文明,这一带也就成为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中心,好像中国的黄河流域。对于雅利安人,我们只知道他们是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他们成功的击败了印度土著,并在印度定居下来。这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所谓的亚洲四大文明都是农耕社会的文明,那么在茫茫草原上,会不会有游牧民族的四大文明呢?他们没有文字,也没有农耕社会的建筑,所以他们的历史我们无从考证。
有种说法是被印度人和欧洲人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这倒是有可能能,很多欧洲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都是从中亚高原上杀下来的。雅利安人除了为印度带来了中亚血统,还为印度带了种姓制,因此本地土著难免沦为第四种姓甚至无种姓,这些人在种姓制度下世世代代都不能翻身。由此我们不能不赞叹游牧民族并不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是个纯粹的蛮族,他们想当高明地占领并统治了恒河平原,不但夺走了土著人的肉体,还蹂躏了他们的精神。这个制度沿用了数千年,至今依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在普通印度人心中,种姓的观念依然强烈。由此我们可以猜想,游牧民族在当时也是具有高度文明水平的社会,只是由于没有文字和建筑,才不被我们今天的人所了解。
之后印度历史上出现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强大的王朝,例如孔雀王朝和莫卧儿王朝。不过和中国相比,印度在历史上分多合少,虽然他们的文化可以波及整个亚洲,但是他们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却恰恰相反,无数小国纷争的局面是印度历史的主流,特别是南部地区,从来就没有被北方统治者控制,历史第一个在形式上统一了印度的恐怕是英国人。印度本土的大帝国往往都是外来民族早就的。
印度的种族和语言都非常的繁杂,其中主要语言就有10多种,说官方印地的人只有3亿,人口超过5000万的族群也超过10个。这和中国汉族占99%的形势完全的不同。这种民族结构决定了印度国家政治不是很稳定,各个州县各行其是。印度语言种族的复杂性直接影响到了印度的宗教和文化。印度文化吸收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元素,使得自身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很多地方自我矛盾,六千年的文明沉积让印度文化十分深刻,但又模糊不清。例如印度是没有历史的,他们不研究历史,在他们看来某个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年代并不重要,这一点体现了他们文化上模糊不清的特点。但矛盾的是,印度哲学又是相当深刻的。这也难怪,印度宗教和文化是二元或多元的。
印度的建筑也可以体现出印度文化的特点,印度传统建筑远处看上去总是模糊不清乱七八糟的,近看却做工精致,让人目不暇接。和印度传统建筑明显不同的印度穆斯林建筑,比如说泰姬陵,远远看过去整个建筑是由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以上关于印度建筑和文化关系的论述并非是我想到的,北大教授季羡林在他的关于印度文化的书中作了很多有关的论述。
<IMG src="http://www.huasing.org/gallery/albums/mkxindia/PICT3213.jpg">
远看印度建筑
<IMG src="http://www.huasing.org/gallery/albums/mkxindia/PICT3216.jpg">
近看印度建筑
印度人的模糊性还表现在他们的电影中,他们看电影不是为了欣赏情节,而是为了看他们唱歌跳舞,印度电影中常有大段的歌舞表演,这样才能满足本国观众。印度古代对舞蹈的研究可以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很会用肢体表达感情,印度舞蹈很讲究肢体和手指的运动,舞者的眼神游移不定,妩媚无比。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与印尼爪哇岛的一个小博物馆,印尼在历史上受到印度文化影响很深,以至于他们还保留着很多印度文化的东西,图中的博物馆管理员在向我演示印度舞蹈。
<IMG src="http://www.huasing.org/gallery/albums/mkxindia/PICT0736.jpg">
印度的宗教也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在印度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印度教,一个非常古老的宗教,距今可能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了。印度教本身是几个种族信仰的混合体,所以你会看到他们有着众多的神灵,神灵的肤色也差异很大。神灵的职责有的时候是矛盾的,例如印度三大神的shiva即使毁灭神,又是创造神。这是雅利安文明和当地文明混合的结果。印度教在诞生1000年后受到了很多新兴宗教的挑战,佛教,耆那教等宗教纷纷出现,特别是佛教席卷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亚洲其他地方。佛教是反对种姓的,在强大的反对势力面前,佛教逐渐被印度教同化,佛祖变成了印度神的化身。甘地也难逃这个命运。由于印度教徒不关心国家政治和现实生活,所以印度教徒的王国都不是很强大。印度文化的矛盾也表现在印度教既是纵欲的,也是禁欲的。
佛教灭亡后,一个新的宗教进入南亚次大陆,这也是印度教遇到的第一个不可同化的对手,伊斯兰教。伊斯兰的军队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统一了北印度,其速度快赶上秦始皇了。伊斯兰教对北印度的影响十分深刻,武力的征服只是表面的顺从,维持不了多久,伊斯兰政权能在北印度扎根儿,是因为他们也征服了很多人的心。他们在北印度吸收了2亿人加入回教,回教没有种姓之分,所以大量低种姓的人加入其中。蒙古伊斯兰教徒在北印度建立的莫卧儿王朝一直统治到十八世纪才被英国人赶下台。莫卧儿王朝的建筑和绘画十分发达。
到了十五世纪,在北印度,印度教徒和回教徒混杂的局面已经形成,这两种宗教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矛盾,所以难免会有冲突,在印度西北部产粮大省punjab出现了一个新的宗教锡克教。锡克教吸引了大量印度教徒和回教徒加入其中,在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军队之后,也是兴盛一时,占领了巴基斯坦北部印度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锡克教也是废除种姓的,所有人同姓,不分彼此。锡克教是锡克人根据本土文化自创出来的宗教,但同时又深受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1599年英国人来到印度,十八世纪英国人开始从蒙古王朝手中合法接管部分印度领土。英国人对印度的影响非常大,印度也同时影响着英国。
mkx 2005年3月</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