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16 个

nichol LV6

发表于 26-2-2005 12: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6600" size="3"><b>第5页:谁说日商不是奸商</b></font>      
曾有一度,彩电紧张之际,我国消费者以能买到日本电子产品为荣,许多人倒卖彩电批条成了暴发户。在中国的一些消费者眼里,日本产品货真价实,过得硬,不欺客。事实上,日本企业最大的奸商。</p>      <p>人们也许还没忘记,2000年东芝笔记本引发的那一场风波。东芝笔记本电脑软件功能有瑕疵,东芝为此赔偿美国用户10.5亿美元,使用同一产品的中国用户却受到冷落。同一样的用户,没有享受同等待遇,东芝的服务实在是太荒唐。更荒唐的是,东芝竟然这样解释:因为中国法律与美国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程度不一样;由于美国法律的特殊性,东芝考虑到诉讼可能导致该品牌在美国市场造成不好影响,才忍痛达成协议。中国有句俗话,客大压店,店大压客,东芝这不明明是“店大压客”吗?</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eareyes.com.cn/2/lib/200502/22/066/zhuanti007.jpg"></p>      <p>富士就更是目中无人了。富士数码相机FUJIFILMA303明明是在苏州生产的,由上海富士经销,但在其配套的说明书及软件中,美国、日本、加拿大等服务国家都有明确标称,独独不承认中国用户。有人认为,这不仅侵害了中国消费者的权益,而且存在严重的民族歧视倾向。</p>      <p>事实上,富士非常看重中国消费者口袋里的票子。近年来,日本富士公司在我国老是沾染走私嫌疑,剪不断理还乱。富士施乐与富士胶卷同属于“富士”旗下,10年来,由富士胶卷走私造成的国家经济损失高达百亿人民币。2003年初,在富士胶卷再次曝出走私丑闻的同时,富士施乐数码复印机也涉嫌走私,受到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执法大队的查处。</p>      <p>据知情人士透露,长期以来,包括复印机在内的近80%富士施乐产品都是从保税区直接出货,销售到国内市场,偷漏了大量的国家税款。一个跟走私划不清界限的企业,它的产品要想畅通无阻也只能是痴人说梦了。</p>      <p>近年来,中美贸易磨擦不断,日本瞅准机会从中煽风点火,唯恐中国企业不乱。最典型的是所谓彩电倾销事件。美国五河电子公司和两家工会组织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起反倾销申诉,指控中国彩电在美倾销,涉案产品是54厘米(21英寸)以上的彩电,包括普通的CRT彩电、高清晰数码彩电和背投彩电,要求对中国彩电征收高达84%的强制性关税。</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eaonline.com.cn/info/infoContent.dll?id=34086"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beareyes.com.cn/2/lib/200502/22/066/zhuantie009.jpg"></a></p>      <p align="center">点击图片查看相关报道</p>      <p>据市场报记者调查:这次通过美国之手整治中国彩电产品的幕后策划者,主要是日本的索尼、松下、三洋、东芝和ORION等彩电业巨头。他们从“反倾销案”的一开始,就给申请方提供了从信息、数据到技术等方面的全力支持。</p>      <p>日本彩电企业很可耻,一边在实质上为美方申诉方提供支持,一边又对中国政府和彩电行业一再表示,与该案没有关联,也不支持申诉方。明人不作暗事,日本企业嘴上一套、脚下又一套,真是小人行为。</p>      <p>然而,就在外界纷纷谴责日本企业的险恶用心时,作为受害者的国内彩电企业反应却截然相反。长虹、TCL、海信、创维等国内彩电巨头无一例外地向《商务周刊》表示:其一,对于日本公司集体策划反倾销诉讼一事毫不知情,此前也没有做任何调查取证,所以不做任何评论;其二,此事与他们关系不大。</p>      <p>“听到这个消息,我(对日方)非常愤怒,但是一点也不吃惊,早就料到了(日方参与策划)。”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说:“让我吃惊的是中国彩电业集体表现出来的这种麻木不仁。中国企业多少是知道一些内情的,至少企业高层领导应该知道。”</p>      <p>外界分析,国内彩电业之所以态度淡漠,是有难言之隐。中国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在彩电领域需要与日本企业长期合作,不愿意因为此次事件开罪日本企业。创维品牌推广部一位经理向《商务周刊》表示,中国彩电业与日、美、韩、意等国的电子业保持长期商业往来与技术合作,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例如集成电路、芯片、显像管、等离子屏、液晶屏等,都来源于这些国家,其中日本为最。“作为最紧密的商业合作伙伴,不能因为几句‘谣传’而意气用事。”其实,日本彩电企业的勾当很清楚,既要阻止中国彩电对争夺他们的美国市场份额,又担心丧失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既得利益。可是我们国内的厂商又在干什么??</p>

nichol LV6

发表于 26-2-2005 12: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font color="#006600" size="3"><b>第6页:日货优势正在丧失</b></font>      
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随着中国市场的一步步开放,越来越多的欧美产品进入中国,日本货已不像20年前那样牛了。</p>      <p>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引进采用日本通信设备,日本出售给中国的并非最先进的设备,而且不提供技术转让。直到八十年代初,我国从日本手里引进的只是纵横制交换设备,程控数字<a href="http://www.beareyes.com.cn/2/data/bear/wz303/index.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blue"><u>交换机</u></font></a>漫天要价。直到一次故障导致京沪通信中断24小时,在世界上造成影响极大,我国才意识到,不能再上鬼子当了。</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eareyes.com.cn/2/lib/200502/22/066/zhuantie010.jpg"></p>      <p>我国政府另辟蹊径,从西门子和美国贝尔引进程控交换设备,而且获得技术转让。日本富士通以为日本标准和欧洲标准不兼容,想看中国的笑话,结果,中国为了彻底摆脱日本的控制,不惜整体淘汰日本设备。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我国通信网络再也没有日本设备了,终于走出了日本的阴影。</p>      <p>在彩电市场上,中低端产品已是国产品牌的天下,日本的高端彩电也面临三星等巨头的威胁,竞争压力很大。在手机市场上,松下、NEC、东芝、京瓷和三洋等品牌在国际上还行,在中国已叫不响了。畅销国内市场的一线手机品牌,很难再见日本货的身影。除了诺基亚、<b>摩托罗拉</b>、西门子的挤压,<a href="http://www.beareyes.com.cn/2/data/bear/cs/cs188/index.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blue"><u>三星</u></font></a>和<a href="http://www.beareyes.com.cn/2/data/bear/cs/cs177/index.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blue"><u>LG</u></font></a>等韩国品牌攻势更猛,日系手机品牌很难轻松起来。今年,日产手机在中国G、C两网失利,市场占有率不断下跌。</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eareyes.com.cn/2/lib/200502/22/066/zhuantie011.jpg"></p>      <p>在个人电脑市场上,日本产品大势已去。笔记本电脑在戴尔、惠普以及<a href="http://www.beareyes.com.cn/2/data/bear/cs/cs100/index.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blue"><u>华硕</u></font></a>、宏基、联想的多重夹击下,步履维艰。自2003年PC价格战拉开序幕之后,戴尔、惠普两大国际巨头身先士卒,步步升级,低价之战有力地冲跨了笔记本市场原有的价格防线。戴尔、惠普、IBM等一线大厂的笔记本产品全线降价,东芝被迫应战,在价格上没有优势。Shinko投资管理公司的分析家KeijiIwasaki指出,“东芝的成本太高了,在价格方面没有竞争力。”</p>       <p>统计数据显示,日本IT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萎缩,复印机市场份额从90年代中期的70.6%跌到40%;笔记本电脑市场份额从20%跌到14%;液晶<a href="http://www.beareyes.com.cn/2/data/bear/wz210/index.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blue"><u>显示器</u></font></a>市场份额已被韩商抢去半壁江山。</p>      <p>更让日本惊慌的是,“物美价廉”的中国IT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工厂”。</p>

nichol LV6

发表于 26-2-2005 12: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6600" size="3"><b>第10页:理智战胜情感,国货“当自而不强”</b></font>      
中国消费者在对待日货事件上,总体态度是理智战胜情感。分别有63%的消费者赞同“日货质量事件仅仅是一种商业事件,我们没有必要夸大”和“把商业事件上升为民族矛盾,对中国的发展不利”这两种说法,表明了消费者理性的一面。可是很多国货打着爱国的幌子欺骗消费者的事又时刻存在着,这又让人不得不在理智上左右自己。保证质量都谈不上,还谈什么超越和抵制。</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eareyes.com.cn/2/lib/200502/22/066/20040924_203144_2.jpg"></p>      <p align="center"><b>某日本涂装漆生产厂家的不良广告遭受国人反感</b></p>      <p>中国消费者对待日货事件理智的一面,还表现在对自己问题的认知上。九成以上的消费者都看到了中国产品与日本产品在质量方面的差距,深切期望中国企业应该注重质量,同时呼吁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以保护消费者权益。</p>      <p>我们关注的问题如下</p>      <p>您的看法呢———</p>      <p>产品质量的确大不如以前好了,这是正常范围的质量问题,我们太敏感了。</p>      <p>日本产品的质量比国产品要强。</p>      <p>日本产品太令我失望了,今后我肯定不买日本货了。</p>      <p>我们对于日本产品的质量要求太苛求,这些质量问题对我的实际生活没有太大影响。</p>      <p>日本企业对中国消费者另眼看待,把一些质量三流的产品销给中国。</p>      <p>欧美国家的法律健全,中国的法律有不完善之处,所以会出现双重标准。</p>      <p>既然赚了中国人的钱,日本企业就应该对中国消费者一视同仁。</p>      <p>日本企业在管理上落后了。</p>      <p>我们技不如人,抱怨也没有用。</p>      <p>日货质量事件仅仅是一种商业事件,我们没有必要夸大。</p>      <p>中国企业更应该注重质量。</p>      <p>中国应该尽早制定相关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      </p>

nichol LV6

发表于 26-2-2005 12: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6600" size="3"><b>第9页:“双重标准”指面对中国吗!</b></font>      
双重标准?</p>      <p>多半认为是歧视,</p>      <p>少半认为是管理落后</p>      <p>几年前的东芝笔记本风波中,早就因质量问题而对美国消费者和中国用户采取不同的对待办法,而导致了国内用户的强烈不满。在美国是交纳了10亿美元的赔偿金而对中国用户只是提供了免费下载补丁,使中国消费者对此表示不满。而三菱“帕杰罗”越野车因发现质量隐患而在全世界公开召回却不包括中国,使得这种不满越发强烈。</p>      <p>调查结果显示,近2/3的被访者认为“日本企业对中国消费者存在歧视,把一些质量三流的产品销给中国”。看来,中国消费者遭受不公平对待的看法已经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了。</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eareyes.com.cn/2/lib/200502/22/066/zhuantie015.jpg"></p>      <p>当然,超过1/3的被访者的看法相反,不认为日本企业存心这样对待中国消费者,而是认为日本企业是“在管理上落后了”。对这个问题,广州消费者更倾向于认为“问题日货”的出现的原因“是管理出现了问题”;而北京和上海消费者更倾向于认定:日本企业对中国消费者与其他国家比不一视同仁。</p>      <p>同为消费者,但所受待遇却有差别,不管是不是由于日货持有“双重标准”,毕竟出现了“双重结果”。</p>      <p>对于这样的现象,调查中也有反省的看法,认为“不能全部怪罪日本企业,我们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2/3的人认为“欧美国家的法律健全,中国的法律目前还不太完善,所以会出现双重标准”。</p>      <p>当然,93%的人认为出现双重标准是不应该的,他们赞同“既然赚了中国人的钱,日本企业就应该对中国消费者一视同仁”这一说法。也有30%的人表示出无奈的意思:我们技不如人,抱怨也没有用。</p>

nichol LV6

发表于 26-2-2005 12: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6600" size="3"><b>第8页:日货虽好,但不可爱</b></font>      
34.1%的居民:“日货是值得信赖的”</p>      <p>日货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印象如何呢?一般人的感觉是,日本货质量高,外观漂亮,技术领先。那么,这次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呢?</p>      <p>调查发现,三城市居民对日货的共同印象是“外观设计吸引人的”、“不断<a href="http://www.beareyes.com.cn/2/data/bear/cs/cs111/index.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blue"><u>创新</u></font></a>的”、“高质量的”、“技术领先的”。这几方面都达到近50%。像产品质量,47.7%的人认为日货是高质量。</p>      <p>但对于日货的技术领先程度,三城市的看法有差别,在上海,61.5%认为日货是“技术领先的”,但在北京只有36%的人认可这一说法。</p>      <p>对日货的其他方面,如“服务好的”、“注重环保的”、“成为它的用户是值得骄傲的”和“亲切的”、“豪华的”等,三地的居民给的评价较低。赞同的人只有二成多。</p>      <p>比较三城市的差异,可以发现,上海市民对各项指标的评价都较高;而北京市民则态度鲜明:日货确有其优点,但是缺点也特别明显;广州市民对日货各项评价指标都比较平均。</p>      <p>这样的评价说明不同城市居民存在不同的消费心态:</p>      <p>上海市民是在心理上对日货至少不反感:日货好,我不反感。</p>      <p>广州市民的心态是:产品就是产品,不管是日本产的,还是国产的。</p>      <p>北京市民则带有较强的心理情感:日货虽好,但我不爱。</p>

nichol LV6

发表于 26-2-2005 12: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6600" size="3"><b>第7页:现实中的“日货”信任危机</b></font>      
为了解消费者的直接感受,本媒体委托勺海市场研究公司对京沪穗三地主流消费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家庭月收入在2500元及以上家庭中,大型家用电器,如彩电、电脑等购买的主要决定者,年龄在18周岁至55周岁。</p>      <p>“日货事件”对消费者未来选择日本产品,是否有负面影响、程度如何呢?结果表明,有37.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很大”或“较大”的影响。广州市民所受影响最大,为41.5%,上海市民所受影响最小,为33.5%。</p>      <p>具体地说,日货接二连三地出现质量问题,影响了1/3以上消费者的实际生活,令21%的消费者极度失望,他们表示“今后我肯定不买日本货了”。</p>      <p>其中对“问题日货”表示出失望的人,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比例有所不同。北京居民失望最重,广州居民最现实,上海居民受舆论影响较小,相对来说对日货仍较为信任。</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eareyes.com.cn/2/lib/200502/22/066/zhuantie013.jpg"></p>      <p align="center">对于国内针对“日货”的态度,小泉会感觉到头痛吗</p>      <p>虽然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日货不信任危机”,但应该说,日货这么多年来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营造了相当好的印象。调查中发现,面对日货事件,仍有55%左右的消费者对日货表现出信任的态度,分别有55%的被访者表示“如有需要,单从质量看,我还是倾向买日本货”和“这些问题不会改变我对日本产品的印象”。</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eareyes.com.cn/2/lib/200502/22/066/zhuantie014.jpg"></p>      <p>超过3/4的人知道三菱“帕杰罗”越野车质量问题。调查中发现,几起日货事件都被中国消费者强烈地关注着。近2/3的受访者表示看过、听过有关日本产品和服务在中国出现质量问题的一些报道。特别是<a href="http://www.beareyes.com.cn/2/data/bear/cs/cs182/index.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blue"><u>三菱</u></font></a>“帕杰罗”越野车质量问题,超过3/4的人知道,上海的关注率达83.4%。可能是由于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原因,对这三起日货事件的总体关注度,上海市民的了解程度最高,达到72%;北京市民的关注程度也不低,为70%;了解度最低的广州,也有55%。</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auto.tom.com/1440/1652/200447-50001.html"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beareyes.com.cn/2/lib/200502/22/066/zhuantie012.jpg"></a></p>      <p align="center"><b>点击察看2004-4-713:51社会TOM夏利撞帕杰罗一个车头变形一个四轮朝天</b></p>        <p>如果专门考虑到购买力的话,日本厂家和商家应该注意这组调查结果,就是,被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了解此类事件的比例越高,在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被访者中,90%的看到过或者听说过三菱“帕杰罗”越野车质量问题的报道。毕竟常规上看,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意味着较高的购买力。</p>

newfans LV4

发表于 27-2-2005 01: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能不用就不用。
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