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chol LV6
发表于 26-2-2005 12: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6600" size="3"><b>第5页:谁说日商不是奸商</b></font>
曾有一度,彩电紧张之际,我国消费者以能买到日本电子产品为荣,许多人倒卖彩电批条成了暴发户。在中国的一些消费者眼里,日本产品货真价实,过得硬,不欺客。事实上,日本企业最大的奸商。</p> <p>人们也许还没忘记,2000年东芝笔记本引发的那一场风波。东芝笔记本电脑软件功能有瑕疵,东芝为此赔偿美国用户10.5亿美元,使用同一产品的中国用户却受到冷落。同一样的用户,没有享受同等待遇,东芝的服务实在是太荒唐。更荒唐的是,东芝竟然这样解释:因为中国法律与美国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程度不一样;由于美国法律的特殊性,东芝考虑到诉讼可能导致该品牌在美国市场造成不好影响,才忍痛达成协议。中国有句俗话,客大压店,店大压客,东芝这不明明是“店大压客”吗?</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eareyes.com.cn/2/lib/200502/22/066/zhuanti007.jpg"></p> <p>富士就更是目中无人了。富士数码相机FUJIFILMA303明明是在苏州生产的,由上海富士经销,但在其配套的说明书及软件中,美国、日本、加拿大等服务国家都有明确标称,独独不承认中国用户。有人认为,这不仅侵害了中国消费者的权益,而且存在严重的民族歧视倾向。</p> <p>事实上,富士非常看重中国消费者口袋里的票子。近年来,日本富士公司在我国老是沾染走私嫌疑,剪不断理还乱。富士施乐与富士胶卷同属于“富士”旗下,10年来,由富士胶卷走私造成的国家经济损失高达百亿人民币。2003年初,在富士胶卷再次曝出走私丑闻的同时,富士施乐数码复印机也涉嫌走私,受到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执法大队的查处。</p> <p>据知情人士透露,长期以来,包括复印机在内的近80%富士施乐产品都是从保税区直接出货,销售到国内市场,偷漏了大量的国家税款。一个跟走私划不清界限的企业,它的产品要想畅通无阻也只能是痴人说梦了。</p> <p>近年来,中美贸易磨擦不断,日本瞅准机会从中煽风点火,唯恐中国企业不乱。最典型的是所谓彩电倾销事件。美国五河电子公司和两家工会组织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起反倾销申诉,指控中国彩电在美倾销,涉案产品是54厘米(21英寸)以上的彩电,包括普通的CRT彩电、高清晰数码彩电和背投彩电,要求对中国彩电征收高达84%的强制性关税。</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eaonline.com.cn/info/infoContent.dll?id=34086"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beareyes.com.cn/2/lib/200502/22/066/zhuantie009.jpg"></a></p> <p align="center">点击图片查看相关报道</p> <p>据市场报记者调查:这次通过美国之手整治中国彩电产品的幕后策划者,主要是日本的索尼、松下、三洋、东芝和ORION等彩电业巨头。他们从“反倾销案”的一开始,就给申请方提供了从信息、数据到技术等方面的全力支持。</p> <p>日本彩电企业很可耻,一边在实质上为美方申诉方提供支持,一边又对中国政府和彩电行业一再表示,与该案没有关联,也不支持申诉方。明人不作暗事,日本企业嘴上一套、脚下又一套,真是小人行为。</p> <p>然而,就在外界纷纷谴责日本企业的险恶用心时,作为受害者的国内彩电企业反应却截然相反。长虹、TCL、海信、创维等国内彩电巨头无一例外地向《商务周刊》表示:其一,对于日本公司集体策划反倾销诉讼一事毫不知情,此前也没有做任何调查取证,所以不做任何评论;其二,此事与他们关系不大。</p> <p>“听到这个消息,我(对日方)非常愤怒,但是一点也不吃惊,早就料到了(日方参与策划)。”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说:“让我吃惊的是中国彩电业集体表现出来的这种麻木不仁。中国企业多少是知道一些内情的,至少企业高层领导应该知道。”</p> <p>外界分析,国内彩电业之所以态度淡漠,是有难言之隐。中国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在彩电领域需要与日本企业长期合作,不愿意因为此次事件开罪日本企业。创维品牌推广部一位经理向《商务周刊》表示,中国彩电业与日、美、韩、意等国的电子业保持长期商业往来与技术合作,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例如集成电路、芯片、显像管、等离子屏、液晶屏等,都来源于这些国家,其中日本为最。“作为最紧密的商业合作伙伴,不能因为几句‘谣传’而意气用事。”其实,日本彩电企业的勾当很清楚,既要阻止中国彩电对争夺他们的美国市场份额,又担心丧失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既得利益。可是我们国内的厂商又在干什么??</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