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历史阴影 回归人性本源

2005-02-05 · 300 阅读
<P ><B>走出历史阴影</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回归人性本源</B></P>
<P ><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                  </B></FONT><B>前</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言</B><B><p></p></B></P>
<P >仅以此文深切缅怀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捍卫者,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改革的实践家,改革开放的前瞻者,推动者,中国人们的优秀公仆赵紫阳同志。<p></p></P>
<P >岁月蹉跎,历尽沧桑,仙世长辞,亲者同悲。<p></p></P>
<P >峥峥傲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无畏世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高风亮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永留史记。<p></p></P>
<P >历尽八十五载人生沧桑悲凉,经历半个世纪生死沉浮荣辱,一位为了亿万中国人民呕心沥血的优秀人们公仆,一位将贫穷落后的中国大众带向繁荣富强今天的历史奠基人,一位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的改革推动者和实践家,终于在完成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后,于十七日晨七时零一分安祥地离开了热爱他的人们。然而正是今天这样一个举世悲哀的日子里,全世界的眼睛都在看着如今这个不断崛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致力于融入主流世界的不断向政治民主迈进的崭新中国,该如何面对这位世纪老人的功过评说。<p></p></P>
<P >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历史是不容抹杀的:<p></p></P>
<P >要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以他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中国未来将要走过的大历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跨越历史和社会阶级的创造性理念的确给当时迷茫的中国指出了通向富强民主的正确方向。但这一理论的形成初期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赵紫阳当时作为邓小平的得力助手,对中国政治在文革后逐渐复归理性,经济建设以中国当代发展的首要内容纳入正轨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轻易抹杀的。<p></p></P>
<P >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而民主化政治是形成这一稳定环境的根本。从经济建设方面,只有给创造者提供一个竞争公平化,利益私有化,政策宽松化,发展自由化的创造平台才能激发创造欲望。人类社会至今正是在这样一个交替互补的良性环境中不断发展。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决定实施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时期,在选择未来发展何去何从的探索时期,作为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者和推动者,赵紫阳正是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深刻具体地的看到了这一点,他提出了中国未来的总体走向: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事实上自八九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主化道路一直是朝着赵紫阳提出的方向发展。历经二十余年的深化改革,如今逐步富强民主的中国仍然没有超越他的目标。<p></p></P>
<P >二十余年来经济自由化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主体,无论是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国内改革还是与世界接轨的对外开放,最初的实践都是源于他的理念。八九年六四事件后,基于种种原因和迫于各种压力,赵紫阳这位身经百战,拥有宝贵实践经验的中国未来的开拓着却成立政治斗争的无味牺牲品。<p></p></P>
<P >“六四”是个历史,是非自有后人评说,是对是错,是所有当事人政治见解不同所产生的歧见,中共老一辈历经战火千辛万苦建立了政权,总不希望毁在区区学朝之上。中国的老一辈革命家有一句令世人耳熟能详的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从学朝中走出来的。正是这样一个历史,使他们在处理六四事件时的方法背离理性。这是其一。<p></p></P>
<P >其二,学潮发展到后期已经不只是学生们的和平示威,而是渗透进取很多社会上的反政府势力参杂其中。颠覆政府的意图已露出端倪。如果基于这个原因,武力镇暴天经地意,但是天安门广场上的示威主体毕竟是成千上万的无辜学生,在这个情况下,人民武装的枪口到底对准了谁?<p></p></P>
<P >作为当时中共台面上的总书记,赵紫阳提出反对意见,希望和平解决,正是凹显了作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开明的政治理念。什么理念,民主化的政治理念。力求执政的长治久安是要得民心而不是压民心,但当时的中国政治仍然处于集权阶段,民主化还没有完全展露曙光。<p></p></P>
<P >赵紫阳是对是错,他的反对者是对是错,直致今天仍存巨大争议,这个争议是民间和执政党的。历史应该也自有能力做出公正评判。人门的眼睛是亮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开明的执政党,毛主席就说过:不怕一个同志犯错误,改了就是好同志。人犯了错误可以改,仍然是受人尊敬的好同志,党和国家更是如此,正视历史,纠正错误才能更加取信于民,这样的党人们才愿意跟着它去创造。<p></p></P>
<P >而对赵紫阳的生平,相信我们的党会做出公正的评述,这只是个时机的问题。从任性的角度考量,对于一个已经去世了的八十五岁老人,我们完全应该给予高度的尊重,何况赵紫阳毕竟曾经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在工作岗位上给党、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从政治角度讲,赵紫阳的问题和“六四”事件即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笔负债,更是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关键取决于当政者在什么样的时机以何种形式加以利用。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今后一段时间可能会继续存在于中国政治和人民心中很久,也许不会很久,直到时机成熟,形式转化,在一个有利于国家稳定而无害于国家发展的时候,是会加以重新审议的。<p></p></P>
<P >这一天可能会很快,也可能不会很快,但终究还是会到来的。<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版块:
狮城水库
分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答|共 1 个

放得下 LV0

发表于 5-2-2005 22: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