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color=#4444bb><FONT face=Simsun size=2>有个失恋的女孩,在公园里因为不甘而哭泣。一个哲学家笑道:"你不过是损失了一个不爱你的人,
而他损失的是一个爱他的人,他的损失比你大,你恨他做什么?不甘心的人应该是他呀。"
</FONT></FONT><FONT color=#111111 size=2>主要是一个面对失恋的处理,对此,寻常人都会感到悲观,失望,心痛,难过,但有智慧的人则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根据境界高低,大致可分三个层次:
</FONT><FONT face=LiSu color=#000000 size=5><FONT face=隶书><FONT face=宋体 color=#4444bb size=2><FONT size=5><FONT color=#111111 size=2>
1. 理性的对待与乐观的态度
</FONT></FONT></FONT></FONT></FONT><FONT face=LiSu color=#000000 size=5><FONT face=隶书><FONT face=宋体 color=#4444bb size=2><FONT size=5><FONT color=#111111 size=2> 比如换向思考,<FONT color=#4444bb>你不过是损失了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损失的是一个爱他的人,他的损失比你大,
</FONT><FONT color=#ff0000>但是,你到到底是失去了不爱你的人,还是你深爱的人,对方损失的到底是爱他的人,还是他不爱的人,<FONT color=#000000>
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如果你认为你损失的是你深爱的人,那么等于失去一件珍宝,对方
失去他不爱的人,也就是扔掉了一件垃圾,如此作想仍然不能将我们从困境里解脱出来.因此理性的对
待,换向思考,有时只是一针麻醉剂,治表不治本,同样,一味听信这种似有哲理的话,实际上已经进入了
单纯的哲学思辩,也就是"悖论"了.而并非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类似的解释还有:天涯何处无芳草.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等等,颇有些自嘲与阿Q的味道.
</FONT></FONT>2. 对有与空,得与舍,我执与放下的理解与认识
佛教的精华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是有与空的和合,一切皆是空,得与舍是相互对照,相互依存的,在得
到的同时必然要失去什么,得失皆是缘分,而对物的执着就是烦恼的起源.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
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段优美的佛经阐释了万物的本相,开导我们看淡得失,放下我
执.其实就是我,本来也是無,短短人生,不过数十年.再美好的爱情也要烟消云散.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参透了此中真义,对情感之事自然能随缘对待了.
3. 认识生命的实相.破除欲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情欲作为人最大的欲望,使得世上绝大多数烦恼都是因此而起,因此
有必要参透情欲的本质.
圆觉经说: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这短话很清楚的揭示了爱情
的实质.欲望是因喜爱而生,生命是因为欲望才获得,众生爱惜生命,其实是因为需要满足自己的欲望,
正因对欲望的贪执,产生对爱性的执着,导致生死轮回,无尽烦恼.而藏密在对待抵制来自女人,情色的
欲望诱惑时,有"白骨观""不净观"等修行方法.都是类似的高级修行方法.
简单叙述,白骨观就是说人其实就是一具血肉骷髅,如果是一具白骨骷髅在你眼前,你还会爱她吗?实际
上美色之下,就是这样一具骷髅啊,只是你暂时看不见而已.而不净观呢,就是想像在你身前的美色,肚
里其实都是脓血粪便,肮脏之极,你看到的香喷喷的美女,只是一具经过化妆的臭血皮囊,如此,你还会
想她吗?同理,白骨观与不净观也可用于女性看待男性.刚开始可能不能接受,但如在明白空有的基础
上,渐渐就可理解此理貌似荒谬其实乃真实不虚.
对于后两个境界,看明白很容易,但要真正参透却是极难.尤其是最后一个境界与藏密等修行方法,如不懂作懂妄然而行,非但不能戒除欲望,反有走火入魔的危险.所以应该循序渐进,寻常的人能真正达到境界一,可谓小有解脱.如能达到境界二的随缘自在,已经可拥有一个无烦恼的洒脱人生了.
</FONT></FONT><FONT face=宋体></FONT></P></FONT></FONT></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5 22:08:0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