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3002,新加坡居家办公成常态、总理鼓励“春节”精神更重要
昨天(24日),新加坡新增3002起2019冠状病毒确诊病例,累计31万6774起。 本土病例再添2624起,包括994起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呈阳病例和1630起抗原快速检测(ART)呈阳病例。 输入型病例有378起,PCR呈阳病例和ART呈阳病例分别有371起和7起。 每周感染增长率2.75。 目前有433名冠病患者需要住院,继续呈上升趋势,普通病房有32人需要氧气供给,入住加护病房者增加至11人。 在过去28天的2万8139起确诊病例当中,99.6%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0.3%需要氧气供给,0.05%住进加护病房,0.02%病逝。 截至23日,已有88%人口完成疫苗接种,55%人口已施打追加剂。
(图:来源自网络)
疫情下过农历新年,节日背后精神更为重要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在冠病疫情下过农历新年,节日背后的精神更为重要。 李显龙在社交网站Facebook贴文说,受疫情笼罩的生活已经迈入第三个年头,人们已经适应这样的生活,也尽力在逆境中克服重重难关。 在疫情下欢度佳节时,国人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庆祝传统节日,与亲友同欢。今年国人将再次在疫情中度过农历新年,总理指出,虽然人们都期待团聚,但更重要的是节日的精神。 总理呼吁国人,无论是农历新年、开斋节、屠妖节或圣诞节,应该记住什么才是重要的。 他祝国人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保持平安、健康。
(图:来源自网络)
居家办公成常态 2019冠状病毒疫情大大改变了所有人的工作模式,有人居家办公、有人改成在非繁忙时段上班。 新加坡人力部长陈诗龙预计,未来几年灵活工作安排将持续,他认为这是好的发展,但也提醒工作人士别忘了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取得平衡。 陈诗龙说,雇员只要任职满三个月,就可享有60天有薪住院假,14天的有薪病假包括在内。若他们需要隔离,可用这些病假。如果是没有出现症状、情况良好的雇员,雇主若能安排他们居家办公,他们就无需动用病假。 针对一些年长人士或许不能或不敢接种冠病疫苗,又没有钱一直做冠病检测,政府会帮他们保住饭碗吗? 陈诗龙说:“我们会尽量地跟他们联系,看看要怎么帮助他们。” 他以自己的选区马林百列为例,指区内有关怀计划,呼吁居民捐出多余的自助检测仪,工作人员再把这些检测仪送给低收入家庭。 不过,他也强调,目前没有任何检测和治疗,能像接种疫苗一样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因此还是呼吁员工尽快接种疫苗。
(图:来源自网络)
近16万名孩童已接种首剂冠病疫苗 截至23),有将近16万名年龄介于5到11岁的孩童已经接种了第一剂冠病疫苗,超过1万3000名孩童已经完成接种两剂。 儿童在无需预约的情况下,和兄弟姐妹一同接种疫苗的措施推出后,已经超过6000名儿童在这个安排下接种疫苗。 在教育部小学就读的学生中,有七成已经登记接种疫苗。已登记的小六生则高达85%。 有超过2万3000个年龄介于5到11岁的孩童通过卫生部的全国预约系统登记接种疫苗,其中,超过1万3000名儿童属于学前年龄,也就是出生于2016到2017年之间。 儿童疫苗接种计划在四周前推行以来,家长的积极反应令人感到鼓舞。 当下,新加坡儿童确诊的人数一直在增加。在其他国家,未接种疫苗的儿童确诊后患重症的人数也在增加。在即将来临的佳节期间将会有更多的社交互动,作为孩童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让孩子享受更广泛的活动交流是必要的。
(图:来源自网络)
5岁到11岁孩童周一至四接种疫苗无需预约 今天起,5岁到11岁的孩童可以在星期一到星期四,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直接到儿科疫苗接种中心接种第一剂冠病疫苗,无需预约。 除非这个年龄层的孩童有意在星期五到星期天接种疫苗,家长或监护人才需要上网登记,并这是因为周末的预约需求较高。 已经预约接种时段但有意在星期一到四,带孩子直接到接种中心注射疫苗的家长或监护人,鼓励他们取消原有的预约。 想要直接带孩子接种疫苗的家长或监护人必须在晚上7点前抵达疫苗接种中心。
(图:来源自网络)
克拉码头跨年群聚事件四人被控 新加坡针对克拉码头跨年群聚事件进行调查后,将以违反多项安全管理措施的罪名提控四人。另外有四人各接到1000元的销案罚单。 市区重建局针对这起事件发表文告说,被提控的四人年龄介于19到22岁之间。目前,还在调查其他涉案嫌疑人,如果发现他们违反安全管理措施,将对他们采取执法行动。 各机构将在农历新年之前,在全岛各地加紧采取执法行动,确保人们遵守安全管理措施,并且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对付违例的公众和餐饮场所。 2021年最后一天,一名网民拍到的视频显示,大批公众在没有保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在克拉码头河滨坊聚集。在倒数之际,不少人甚至脱下口罩大声欢呼呐喊,并同周围的人拥抱,完全无视传播病毒风险。
(图:来源自网络)
我是小圈儿,每天记录和分享新加坡及世界各地有温度、有高度、有时度的趣谈,关注我,随时了解新加坡靠谱的当地干货! 如果您对内容喜欢,期待您的转发,也请您在评论区内留下箴言互动!谢谢!
本文素材,观点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络我们及时删除和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