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加坡圈 于 24-5-2021 17:01 编辑
新增36、社区24!新加坡官方回应打疫苗没用?还要不要打疫苗?
5月24日,新加坡新增36例冠病病例,总病例达61,860例,其中:22例社区病例、0例客工宿舍病例、24例境外输入病例。22起社区病例跟之前公布的病例有关联,其中12起早前已被隔离。 这是本地连续29天出现本土病例。
(图:来源自网络)
官方回应打疫苗没用?还要不要打疫苗? 新加坡卫生部部长王乙康针对近期接种疫苗后依然感染新冠病毒,进行了详细解释。 王乙康在Facebook上贴文,以近期本地疫情和确诊病患为例,佐证上述疑问。他还重申,国际研究也持续证明,接种疫苗在预防感染和严重疾病方面非常有效。 此外,他还在帖文中,答复其他的常见疑问。
(图:来源自网络)
问: 新的B1617变种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性很强,真的吗? 答:当有人咳嗽、打喷嚏、讲话或唱歌时,冠病病毒就会通过空气中的飞沫和和气溶胶传播,B1617变异毒株也是如此。传播的风险是多重因素的,气流受限和通风不良会使传播更严重。 大部分感染发生都在密闭的地方,没戴口罩而相互紧密交流。因此,新加坡关闭了餐厅和禁止大型聚会,这也是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感染来自家庭的原因。为了保护您的家人,如果不适,请立即去看医生。
问:听说疫情越来越严重,真的吗? 答:不完全是,自5月16日以来,新加坡的确诊病例数目接近。从附表可了解3天移动平均线。但是,正如我在5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那样,我们正在密切观察情况,看看我们的趋势是上升、下降还是持平。
(图:来源自网络)
问:但是我们正在做很多特别的检测,譬如说去组屋检测居民,那表示情况并不乐观吧? 答:并不。 测试是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的高效方法,当你听到这些特别检测时,其实应该感到更心安。特别检测可帮助我们及早发现并让病患隔离,包括那些无症状或有轻微症状的人,否则将被错过,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进行更多的测试和监督。
(图:来源自网络)
变种病毒B1617在新泛滥 新加坡冠病活跃感染群继续扩大,多起社区传播病例也探测到感染了源自印度的变种病毒B1617。B1617的传染力相信更高,而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特性也令人更为担忧。 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教授解释说,当我们打喷嚏时,所打出的微粒,有大有小,不是所有的颗粒都会沉下来,小的颗粒可以漂浮得比较远,并且可以在空中悬浮一阵子,因此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不过,病毒的传播不单只看传播的渠道,也要看病毒的数量有多少。 梁教授说,B1617.2型病毒在呼吸道所喷出来的数量非常高,因此传染的几率也更高。关于B1617病毒的潜伏期,医疗界仍然在研究当中。不过从目前已知的病例来看,病毒的繁殖期相当快,从第一代传给第二代的速度比以往更快。因此不单是病毒的传播力增加了,传播的速度也增加了。
(图:来源自网络)
陈笃生医院收紧冠病患者的出院标准,不再是“发病21天后,身体情况良好”就能出院,而是需要体内活体病毒下降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出院。 梁教授解释说,医院发现,相当多B1617.2型病患在发病第21天的时候,还能检测出相当高分量的病毒,因此院方为了加强防范,收紧病患的出院标准。不过梁教授也透露,B1617.2型患者的病症与其他病毒株没有太大分别,有无症状,有轻微症状,也有少部分症状严重,院方也会继续密切观察病患。 由于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两天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别。呼吁,当发现自己出现症状的时候,比如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症状,无论有多轻微,最好尽快看医生做拭子检测。因为出现症状的第一天,可能是传播力最高的时候。为了探测隐藏在社区的潜在病例,政府近来也呼吁和确诊病患在同个时期到过特定场所的公众进行冠病检测。部分没有和确诊病患在同个时期到过同一地点,却在近期内去过同个场所的公众,也可能担忧自己是否被传染。 梁教授说,如果有这方面的担忧,就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有可能的症状,就要立刻求医。
(图:来源自网络)
要减低传染的风险,改善室内空气流通是关键。 陈笃生医院也正在探讨使用空气过滤器或者排风风扇等方式,加强病房内的通风系统。 不过要切断病毒的传播链,梁教授强调,也要通过几方面着手:勤洗手、戴口罩、减少人与人的接触、打疫苗等。 梁教授说,当大量的病毒感染到一个物件时,病毒可能会在物件上存留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手如果不经意碰到被污染的物件时,又没有勤洗手,病毒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传染。所以每当我们接触不同物件时,应时不时洗手。
本文素材,观点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络我们及时删除和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