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宜博物馆和旧福特车厂纪念馆都是新加坡二战历史的遗迹,部分旅游地图和手册上可以看到它们的名字。不过,许多当地人对这两个地点显然算不上耳熟能详。出租车司机知道福特旧工厂所在的区域有一座纪念馆,但记不清是什么主题;另一位出租车司机则根本不知道有樟宜博物馆这回事,原本走过了,绕了一圈,回头才找到地方。 这也不意外。二战历史在新加坡算不上热门话题,在年轻人当中尤其如此,主流话语对于这一段历史的讲述也多一带而过。在新加坡感觉二战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或许就是每年2月15日新加坡沦陷日在死难人民纪念碑的纪念活动。日本投降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至少从官方层面,是静悄悄的。(下图樟宜博物馆) 
新加坡在1942年沦陷之前是英国殖民地。史料记载,当时有数万英军驻守新加坡,加上热带丛林环境,被视为远东堡垒。但现实残酷,采取闪电战思路和背后包抄策略的日军迅速推进,英军进行抵抗,但不久之后即失去信心。义勇军和马来军团等偶有英勇的表现,只是这些零星的抵抗无济于事,英军司令白思华2月15日在福特车厂签署降书。 下图旧福特车厂纪念馆,日本战犯山下奉文(右)和英军司令白思华(左)塑像。 
那一天恰是华人新年。 沦陷后的新加坡被改名为昭南,陷入一段黑暗的日子,日军强迫当地人鞠躬致意,也有时不时的欺辱、抢掠和屠戮。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回忆录中,也有关于日军治下恐怖气氛的描述。他也讲述了自己被日本人扇巴掌和在“大检证”中死里逃生的经历。 日军在新加坡也有种种[关键词屏蔽]。在如今辟为纪念馆的福特旧车厂,可以看到一些亲历者关于家人在防空洞躲藏被日军杀害的讲述。进入亚历山大医院时,日军刺死医护人员,连病床上的伤员也不放过。最恐怖的无疑是攻陷新加坡之后肃清抗日人士的“大检证”,大批被认为有嫌疑支持中国抗战的华人被装上卡车,运到偏僻地点加以屠戮。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估计为4万人,日方在战后不久的报告中则说大约6000人被杀。在樟宜博物馆,关于二战历史的讲述则展现了沦陷时期的生活,尤其是樟宜监狱内的战俘在日军治下的生活经历,他们的日子显然也算不上好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12日,日军在新加坡向英军投降,新加坡重归于英国殖民地的地位。不过,新加坡的历史在这时候明显已经开始了另一个转向,英国人不再像战前受到尊敬,新加坡人的独立意识开始萌芽,1965年最终建立共和国。 二战结束后不久,显然属于亲英美阵营的新加坡与美国主导下的日本达成“和解”,历史的这一页就此翻过。 
1967年,坐落在闹市区美芝路的日占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落成,成为纪念二战的标志性建筑。这是一座70米高的石碑,组成石碑的四支白色石柱,象征华裔、马来人、印度裔和欧亚裔共同担负苦难。时任总理李光耀在揭幕式上说,立碑不是要撩起旧日的仇恨火焰,而是要纪念在一场历史大灾难中死难的同胞,并提醒人们对任何新威胁保持充分警惕和戒备。 
如今在每年2月15日的新加坡沦陷纪念日,位于闹市区美芝路的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前都会举行盛大的缅怀仪式,典礼上常常可以见到白发苍苍的老者抚碑痛哭,令人动容。不过,在二战胜利日前后,有一定规模的官方纪念活动在新加坡则比较少见。旧福特车厂的访客并不多,樟宜博物馆则每天有大约200名访客,其中有不少是来自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访客。究其原因,这里曾是关押战俘的地方,甚至还存有战时的战俘名录供来访者查阅。访问二战历史主题博物馆的本地人并不多,也使得这些博物馆稍显冷清。 随着时光的转移,二战历史的一些历史遗迹受到关注。当然,视角也许已经不尽相同。1995年,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将11个地点列为二战历史遗迹。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也在2013年列为受保护的国家古迹。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也在其他一些二战遗迹所在地点树立起标志牌,其中有不少就在市政公园里,受到居民的关注。一些专注于二战历史的民间组织也开始建立起来。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去年访问日本时被问及新加坡人对于二战历史的态度时说,不同代际的新加坡人对于日占时期的历史感受不同。他的父亲当时死里逃生,母亲的兄弟在肃清中一去不返,他本人在少年时代也曾目睹学校附近挖掘大屠杀尸骨的场面,而年轻一代的感受相对而言就不那么真切。日本与东南亚国家解决了这一历史问题,但面对其他邻国则并没有进行彻底的反省,没有像欧洲那样真正面对二战历史,这是困扰日本与邻国关系的重要因素。日本作为主权国家有权选择自己的宪法,但政府也有责任作出最智慧的选择,二战的历史在各个国家记忆里仍有深浅不同的存留。 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说,他曾亲眼目睹日军士兵中下级对于上级稍有不恭敬便遭打脸的情形,这也许可以解释日军的残暴让人感觉没人性。 
2005年编纂出版《昭南年代: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下的新加坡》一书的李素梅女士在书中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日军所到之处留下的[关键词屏蔽]远超一般,主要在于其杀戮行为的残酷和对于屠戮生命的肆意,许多日军士兵因在效忠天皇的名义下作战而没有良心上的负罪感。战后日本的反省很多时候显得缺少诚意,这部分是由于美国在紧接下来的冷战中需要日本扮演角色而对历史欠账匆匆带过,没有进行深刻的反省。 她认为,日本部分人甚至有一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如果任由极端民族主义扩散,而官方看起来又不能阻止这种情况蔓延的话,日本有可能永远也不会正面这段历史。而这么多日本年轻人对于历史一无所知,则会使得历史重演的可能性随之上升。
新加坡圈网站原文:http://sgquan.com/2014/09/766 ————————-
微信公众平台
xinjiapoquan(新加坡圈)
新加坡圈个人帐号 xinjiapoquan001(与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