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旧与迎新
超定
在佛法中,情本的人生是旧,正觉的人生是新;扭转凡情成圣智,乃修证者的革命大业。
一年复一年,不觉已过数十年。每年岁暮时节,都在送旧迎新,例行回顾与前瞻的工作。结果,新的没有迎来,旧的也没有送走。回顾过去,一片空白,瞻望未来,茫茫渺渺。一般老年人,活在如烟的往事中,年青人则期待于前途无量的憧憬中。做为佛教徒,听闻正觉之音,思惟缘起法义,值此新春的降临,究竟抱有怎样的新希望呢?中国佛教的寺院,每逢农历新年初一,午夜后即开放山门,供善男信女上香许愿。这一天的早课,特别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世俗的愿求,不外财源广进,健康长寿,眷属美满,功名成就。而佛教徒一心念当来下生弥勒佛,即象征着新年的新希望--人间净土的完成。
中国佛教界,念佛修净土,只知道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净土。对于「佛佛道同」、「有佛有净土」的意义,早已模糊了,不是不信不解,就是顾左右而言他。依大乘「严净国土,成熟众生」而言,往生净土是不得已的方便,庄严净土才是菩萨正常道。弥勒法门,修五戒、十善,读诵经典,称念慈尊,发愿上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听闻正法,精进修行,也是方便之道。究竟理趣,应是于此时此地此人,以凡夫身发无上心,直趋佛道的人间佛教,才是释尊的本怀。即此人间,随各人身份--士农工商,站在佛弟子的立场,于现实的生活中去实践佛法。从个人做起,修学正见与正命,以世间的净化为基础,而朝向出世解脱的目标前进。佛法的「一乘道」,不是离开人天、二乘而独立的;即人天、二乘法的进修,具足应有的德业,更进一层楼,福智资粮兼备,终于到达圆满大觉的地位。教内一些数典忘祖之徒,妄自尊大,自赞毁他,弃无边佛法,执取偏方为一味阿伽陀药。盲导众生,障人慧眼,莫此为什!
弥勒下生的世界,充满福德智慧之人,财富无量,经济繁荣;轮王出世,政治清明,广行十善;人寿八万四千岁,游乐禅定,法喜无量。龙华三会,宣说五蕴无我、四圣谛、十二因缘等妙法。法会大众九十六亿、九十四亿、九十二亿人,于三会中得阿罗汉果;不可称计众生,发无上道心,住不退转地。佛教的理想界:佛法昌隆与人民安乐,兼而有之。也即是自
然与社会科学齐头并进,促成世间的繁荣幸福,同时人人肯上进,发出离心了生死,发菩提心志愿成佛。
弥勒佛降生于此世界,即是人间净土的完成。据『弥勒下生经』说:「阎浮提五十六亿万岁」是弥勒出现人间之时。这对我们来说,似乎太遥远,时间太漫长了。然时无决定性,「万年一念,一念万年」,众生处无自性,「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只要我们依教奉行,勤修净业,理想的愿望,不难实现于此时此地。 『上生经』说:「不厌生死苦,而乐生天者;爱敬菩提心者,愿为弥勒作弟子者;持五戒、八斋戒、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如是之人,必定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生人间,闻法受记,毕竟成佛。这就是求生兜率天弥勒净土法门。倘若我人本此法门修学,始自一人一家一村,推而广之,普及于全世界,人人如法而行,则慈尊的当来下生为期不远。
恋旧与趋新
有情的感性世界,喜新厌旧与念旧恋旧,是一矛盾的现象。面对所欲的一切,未得而欲得,已得而不满足,像时装的流行,从百货公司购回一套洋服,始而喜爱,接着渐归平淡,不久即弃而不用。再添购新装,新装又变旧装,永远在喜新厌旧的交替中。人对衣物如此,对世俗诸法也是如此,这就是有情爱染为本的特性之一。
有情识、有情爱的有情生命,爱是无限的。留恋过去,欣求未来,染着现在。爱表现于时间中,贪着现在已得的自体和境界,追求未来永存的自体和境界。有情的本质是从来不离开爱的,即使爱起了变化,由爱而成恨,此恨绵绵无尽期,也是爱的延伸。爱与恨看似是敌体之法,事实上恨是爱的变相;爱恨同体,离爱求恨之实体不可得。所以喜新厌旧,旧爱与新欢,时异境迁,二者都同源于情爱。情爱缠绵,生死永续,这就是为什么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