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雷 LV10
发表于 18-12-2012 09: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今天的《早报》。香港陶杰难得对国产片有好的评价:
一九四二
● 陶杰
黄金冒险号
中国片《一九四二》,气魄宏大,电影史上从未有过银幕上成千上万的饥民逃荒觅食,老鼠蟑螂般溃散求生,不止是一九四二,而且上下三千年,中国人的饥饿常态,浓缩为两小时,由“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导演来掌机,得心应手,流畅无比。
这样题材,美国人就拍不出来,因为在美国白人的基因里,二百年来无此记忆晶片,所以《一九四二》绝对是世界电影中的成就。
中国电影要讲中国的故事。中国故事的题材先天有限:帝皇的内讧夺权、太监妃嫔之上位争宠,衍生到现代,像香港的电视剧,则是婆媳妯娌姑嫂的女人大战,以及豪门争产。
庶民仰头看戏,嘴巴张大,无论是霸王别姬、群英会、雍正皇朝,还是还珠格格和后宫甄嬛传,看的是骑在头上的财权政权的统治者的戏。中国电影不论场面大小,讲狮虎鹰犬的戏多,马牛豕羊的故事少,连《南京!南京!》也不是,因为那一出戏的主角是日军,所以《一九四二》是很大的突破,令人感动。
首先是这个片名,一九四二,冯大导不用大陆规定、香港传媒也渐跟随的阿拉伯数字l942,而且片头字幕,通以正体直排,而不是简体横排;而且字体还选用民国时代启明版小学课本那种狭长的楷书,这点个人性格和创作,在中国大陆能争得回来,是很难的。
莫言说:自由的国度反而不利创作。此话不假。《一九四二》也一样。戏中的好人,是一个美国时代周刊记者,他发现旱灾,跟蒋介石说,蒋介石不相信。告诉宋庆龄,宋庆龄一脸冷漠──这场戏有许多暗笔,譬如宋庆龄与记者隔张大桌子,两人有八千丈那么远。所谓国母,编导认为,真实的性格是这样子的。
在没有自由的地方,导演要找缝隙发挥,正如走过地雷阵,要足尖发挥轻功。中国的电影人很了不起的。要找小毛病也有,在对白的词汇里,像民国时不叫“领导人”,叫“领袖”;火车不“发车”,叫“开车”,而且“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是共产党语言。这一切,以创作人在中国大陆的处境,令人不忍深责。
(传自香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