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社论:驯服高涨的房地产市场

2012-10-18 · 3572 阅读
本帖最后由 goldenstar 于 18-10-2012 14:49 编辑

尽管政府三年来多次推出房地产降温措施,但在这期间私宅平均价格上涨26%,而转售组屋则上升31%。此外,今年首九个月私宅销售量已超出2010年的历来年度销售纪录。在这情况下,金融管理局最近收紧房贷条例,私宅和组屋的房贷偿还期不得超过35年,房贷所占房价的比率下调。然而,在金管局宣布新措施后,丹那美拉地铁站旁边的政府地段在招标时,还是吸引了11方人马竞标,最高投标价的容积率尺价比在8月份比邻地段的成功投标价还高出17%。


  这一轮的房地产市场上升周期之长,对不少发展商是个意外的惊喜。虽然他们预期政府会在房地产降温方面打组合拳,但是市场资金泛滥以及超低的房贷利率,导致房地产买气旺盛,因此发展商在竞标土地时,不断推高投标价格,而房价也就屡创新高。由于房价上升速度超过了国人的劳动总收入,发展商及银行纷出奇招,确保房价还是在人们的支付能力内。发展商将房子面积缩小,因此即使房子的尺价比以前高了许多,但每个单位的价格还是人们“负担得起”,面积小于50平方公尺的鞋盒公寓应运而生。另一方面,银行将贷款摊还期拉长,买家的贷款额虽然提高了,但是每个月的房贷供款也还是人们“负担得起”。有些银行之前还为客户提供长达50年摊还期的房贷。金管局在收紧房贷条例时透露,这三年来,新房贷的平均贷款期限由原本的25年拉长至29年。此外,超过45%新房贷的贷款期超过30年。这显示,在房价不断上涨的走势下,一般国人的支付能力已达到了极限。


  然而,房地产需求还是持续强劲,一些国人甚至不介意蜗居斗室或是甘为房奴。市场资金充裕、低利率及全民就业支撑了节节上涨的房地产市场。在新加坡,房地产是退休规划的一环,不少人寄望租金或是套现房产以获取部分的退休金,而政府也鼓励人们这么做。由于银行存款利息多年来处于超低的水平,在扣除了通胀后,银行存款实际上是负利率。另一方面,房贷利率低,不少国人只好将储蓄转向房地产投资。此外,房地产多年来的积压需求,也是市场推动力之一。在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期间,建屋发展局兴建的组屋只有2万多个单位,比前五年的5万多个单位少了一半。然而,在这期间,新加坡的公民及永久居民增加约25万人,而非居民则多了43万人。虽然建屋局最近大量增加新组屋的供应量,但是组屋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完工,因此时滞的因素也推动了转售组屋的市场,从而带动整个市场。最近,女皇镇一个组屋单位的转售价100万元,虽然是孤立的案例,但也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强劲走势。


  市场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飞涨,这是全球多个地方普遍面对的问题,新加坡这个开放的经济体更是难以幸免。然而,房地产上升周期一再拉长,资产泡沫就越大,同时带动其他类的房地产的价格及租金,如商用房地产及工厂,从而影响总体竞争力。一旦利率或失业率回升,资产泡沫破裂,对房地产买家及银行的杀伤力将很大。因此,政府在三年内六次推出降温措施,通过增加供应及遏制需求[关键词屏蔽]齐下,进行调控。由于新加坡家庭的资产中有一半是房地产,同时房贷占银行总信贷的比例也很大,因此政府在调控时小心翼翼,确保房地产市场不会硬着陆。然而,在六次降温后,房地产价量还是继续上升,资产泡沫风险增大。


  与其他许多经济体如香港比较,新加坡政府的政策空间较大。新加坡有82%的公民及永久居民居住在组屋,因此政府在组屋供应及标价方面,有能力影响私宅市场。除了显著增加新组屋的供应外,组屋价格也能带动或稳定整个房地产市场。目前,预购组屋的售价是根据组屋转售价扣除津贴后订出。在市场失灵的时候,组屋价格跟着节节上升的市场走,往往会有偏高的趋势,从而带动总体市场的价格。在这方面,新组屋价格的制订模式或许有必要进行调整,与其跟着市场走,倒不如领导市场。在房地产生态系统中,买家、发展商及银行都是以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可能兼顾整体或长远的利益,因此,政府的调节功能尤为重要。政府有必要维持这方面的主导权,提防地产霸权的出现,并制止房地产市场的失控。



版块:
投资理财
分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答|共 32 个

goldenstar LV5

发表于 18-10-2012 11: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google上的链接可以进早报,早报自己进不去。

客官以后要看早报文章,只要copy paste进google即可

点评

嘘。。。小声一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8-10-2012 16:31
新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8-10-2012 12:07

shichengati LV10

发表于 18-10-2012 11: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决策者这些年失掉了第一代领导人的勇气,过于保守,使房屋政策和移民一再失误。这是问题的根源。

HDB本应盖大,结果越来越小,助长了小condo。

好在新加坡不缺地,可以随时控制人口增长。这两样决定了,新加坡房地产市场仍然在zf控制之中。

点评

现在部长都是打工的,只要不在我这届出问题,凡事能拖则拖,下台拿到钱想去哪里都可以,全世界范围政治通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9-10-2012 00:46

goldenstar LV5

发表于 18-10-2012 11: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觉得早报社论很喉舌。不知道是不是政府要加大力度了。

Master乌龟 LV9

发表于 18-10-2012 11: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goldenstar 发表于 18-10-2012 11:29
为什么google上的链接可以进早报,早报自己进不去。

客官以后要看早报文章,只要copy paste进google即可 ...

google搜到的是镜像站


坛子里会有早报的探子的把
饶功去拉
镜像站也会被打掉的

夕阳剪影 LV16

发表于 18-10-2012 12: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分段看的好辛苦金老

WAYNEWEI LV18

发表于 18-10-2012 12: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在六次降温后,房地产价量还是继续上升,资产泡沫风险增大。

意思是说政府被打脸了?

WAYNEWEI LV18

发表于 18-10-2012 12: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有必要维持这方面的主导权,提防地产霸权的出现,并制止房地产市场的失控。

政府要对地产商下手?

夕阳剪影 LV16

发表于 18-10-2012 12: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早报网的房产版和文萃版是不用密码的,最近他们在文萃地下加了个联合早报社论栏目,所以这篇是能在网上看到的

夕阳剪影 LV16

发表于 18-10-2012 12: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夕阳剪影 于 18-10-2012 12:13 编辑
WAYNEWEI 发表于 18-10-2012 12:10
然而,在六次降温后,房地产价量还是继续上升,资产泡沫风险增大。

意思是说政府被打脸了? ...


如果没有这些调控,估计涨幅就远远不止这些啦

点评

+1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8-10-2012 13:05
1234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