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401 个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11-12-2012 08: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莱佛士书院将给予课外活动部副主任Adrian Chng纪律处分。。。


-------------------------------------------------------------------


RI takes action against teacher for vulgar texts
       The Straits Times |    Mon Dec 10 2012


            
   
SINIGAPORE - Raffles Institution (RI) is taking disciplinary action against one of its teachers, Mr Adrian Chng, for using inappropriate language - even though he did not do so in his capacity as an RI teacher.

The Straits Times reported on Thursday that Chew Jee Yang, 17, a Singapore Polytechnic student and member of the national youth softball team, had filed a police report against Mr Chng, the team manager, for his use of expletives in a WhatsApp group chat with three co-captains of the squad.

Wang Zheng Rong, 18, also took issue with Mr Chng's choice of words, although Chin Ken Min, 19, distanced himself from the complaints.

In response to queries from ST, an RI spokesman said: "The school is aware of the incident. It does not condone the use of such language by teachers and we will take the necessary action to discipline and counsel the teacher with regard to his use of inappropriate languag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lso weighed in on the issue, saying: "We do not condone an educator using such inappropriate language with his students."

Mr Chng, RI's assistant head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department, is also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Singapore Baseball and Softball Association.

Mr Chng and the three players had been discussing preparations for an overseas tournament in Argentina last month in the WhatsApp conversation, which took place in September. In it, he used expletives such as "f***" no fewer than four times.

A complaint against Mr Chng was also later e-mailed to several parties - including Education Minister Heng Swee Keat and Acting Minister for Culture, Community and Youth Lawrence Wong - by Chew and Wang's mothers.

When asked for their views, most observers said educators should set a good example.

Said MP for Tampines GRC and Volleyball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 president Baey Yam Keng: "As a teacher, it's unbecoming to use abusive or vulgar language to students. No matter what kind of situation, no matter how provoked he is, he should have self-restraint."

Mr Baey, who is a member of the Government Parliamentary Committee for Education, added: "We expect someone in authority, who's a coach or mentor to someone, to set a good example."

Mr Adrian Chong, 45, who has been rugby coach at Anglo-Chinese School (Independent) since 1999, said foul language is a definite no-no - for officials and players. He said: "Even the part-timers and old boys who come back to help follow a strict moral code. We can still put across our instructions without having to use profanities."

This case comes in a year when teachers' conduct has come under scrutiny. A new Code of Professional Conduct for Educators, which will include maintaining professional educator-student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websites, is expected next month.

But Ang Mo Kio GRC MP Inderjit Singh wondered if Mr Chng's case had been overblown.

"You can be a firm disciplinarian without using vulgarities," he said. "I personally think there's no necessity to use vulgarities, but whether it warrants a police report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Where should teachers and sports officials draw the line? Some feel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tricky to manage teen athletes. Said Mr Gerard Lim, Singapore Judo Federation's high performance manager: "Sometimes talking nicely to them doesn't work. It's much harder to deal with young athletes today than in the past. If they have an axe to grind against you, they know how to get back at you."

Mr Muhammad Rezal Ramli, a teacher at the School of the Arts and also president of the Tchoukball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 has this advice: "The teacher or official must always remember that they're not at the same level as their charges.

"It's not about the closeness or whether they are too 'pally' with the kids, but the relationship must always be a positive one."

[email protected]
Additional reporting by Matthias Chew

Background story

Inappropriate exchange?

AN EXCERPT of one of the exchanges Mr Chng had with his student-athletes.

The conversation was in response to the teacher, who was functioning as a team manager, chasing the boys for jersey and slacks sizes ahead of an overseas trip. He had lamented that time was "tight".

Zheng Rong: Frankly speaking time can't be tight time runs at a constant speed! HAHAH!
Teammate: Lol
Adrian Chng: U better make sure ur a** super tight if not de bat I'm gonna stuff in there is gonna fall out.

vivocity2010 LV5

发表于 11-12-2012 09: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jjrchome 发表于 7-12-2012 17:01
孙喜:新加坡“精英主义”的革新(2012-12-07)

精英主义就是脱离群众,学历至上,这就是不了解的很多人对精英制度的了解!
得不到的就攻击!太可怕了!

4justice LV9

发表于 11-12-2012 09: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jjrchome 发表于 7-12-2012 17:01
孙喜:新加坡“精英主义”的革新(2012-12-07)

当学历不值钱的时候,这个社会会更糟!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11-12-2012 11: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乐赛 八岁女童琵琶声扬威少年组
王一鸣 (2012-12-10)


全国华乐比赛琵琶少年组的冠军,8岁的陈欣宇一曲《天山之春》,超龄的沉稳台风和高超琴艺赢得全场掌声。(陈渊庄摄)

新加坡第八届全国华乐比赛昨晚在新加坡大会堂举行颁奖礼,24组冠亚季军得主从总理李显龙和文化、社区及青年部代部长黄循财手中接过奖状、奖金。全场最年轻的得奖者是琵琶少年组冠军陈欣宇,今年8岁。   

昨晚,其中四组获奖者在新加坡华乐团的伴奏下登上舞台一展才艺,还有几组获奖者呈献独奏节目。

  今年琵琶少年组的冠军得主是只有8岁的陈欣宇。这个口齿伶俐的小学生,打败其他26名年龄比她都大的选手。不过,全国华乐比赛可不是陈欣宇参加过的“最大型”的比赛。今年7月,陈欣宇在中国辽源国际琵琶比赛的儿童组比赛中赢得铜奖,当时的比赛选手多达108名。陈欣宇受访时说,这次的华乐比赛,她并不紧张。“我已经有了一次比赛的经验,而且出场之前,我的老师还亲了我一下。”

在宏文学校念小三的陈欣宇5岁开始学琵琶,目前师从南洋艺术学院的刘燕。陈欣宇的母亲李海英谈到女儿学琵琶的自动自发也感到非常欣慰。

她说:“欣宇很勤劳,每天练琴都练上两个小时。接近比赛的时候特别勤奋,会练上7、8个小时。我们还得看紧她,不让她太累。”陈欣宇说能够得奖格外开心,虽然有点难以置信,不过这个毅力十足的小女生可是从一开始就抱着以夺得冠军为目标的心态参赛。她说:“练琵琶辛苦但是值得,不但可以弹奏出美妙的音乐,还可以让每个人都开心!”

  16岁的莱佛士书院学生郭威胜是今年古筝青年组的冠军。他在决赛中弹奏《木卡姆散序与舞曲》及《溟山》,获得评委一致好评。郭威胜学习古筝已有九年,目前师从南洋艺术学院的尹群。他在小六那年考获钢琴八号文凭,上了中学以后兴趣转向古筝。他说:“音乐是国际语言,华乐和西乐的不同对我来说只是反映在乐器上,学习西乐其实对华乐的理解和发挥有帮助。”

  郭威胜是古筝比赛的常胜军,他去年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古筝大赛中赢得海外组金牌;今年哈尔滨桐筵杯古筝大赛中,他也拿下业余少年组一等奖第一名。

王昌元:要提升华乐水平 得更注重教师水平

  第一次到新加坡担任华乐比赛评委的纽约海外中乐团总监,亦是著名古筝独奏家、教育家王昌元对新加坡民乐的推广现状表示赞赏。她认为,要进一步提升华乐水平,得更注重教师的水平。她说:“比赛中可以明显听得出有的教师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音乐,表现力强。”

  王昌元也鼓励年轻民乐手刻苦练习:“尽管大家比赛都很认真,整体水平不错。不过,有的决赛选手水平并没能很好的发挥。陈欣宇在琵琶少年组中表现明显比其他参赛者高出一大截,无论是演奏姿态和音乐处理都比较成熟。我也特别欣赏古筝青年组的郭威胜,是表现突出的决赛参赛者。”

  两年一度的全国华乐比赛,是新加坡最高标准的华乐赛事,由国家艺术理事会与新加坡华乐团联办,旨在发掘有潜力的新秀,以及提高他们的音乐水平与演奏技能,以提升新加坡华乐的整体素质。比赛从11月27日开始,在新加坡大会堂音乐厅一连进行11天,共有389名参赛者。

  今年的比赛分少年组、青年组和公开组三个组别,竞赛项目包括笛子独奏、二胡独奏、古筝独奏、琵琶独奏、笙独奏、唢呐独奏、扬琴独奏和中阮独奏,合奏项目则有合奏小组和打击乐小组。

  比赛评委团包括11名国内外华乐名家,包括新加坡华乐团二胡副首席林傅强、我国作曲家埃里克·华特森(Eric Watson)、指挥家瞿春泉和香港二胡演奏家黄安源等。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11-12-2012 11: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学生对航空业兴趣 “空中童子军计划”走入校园
08.12.2012《联合早报》



      

身为“空中童子军”的一员,李威霖(后右二)对航空业的了解更深刻,也培养团队精神。(严宣融摄)     趁早让学生接触航空知识,加强他们对航空业的兴趣,新加坡民航局与新加坡童子军协会合作开展“空中童子军计划”。

双方代表昨天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青年航空咨询委员会(Youth Advisory Aviation Board),加强协作向年轻人推广航空事业,其中包括在中学开展“空中童子军”(Air Scouts)计划。

委员会由民航局副局长郑忠源与童子军协会副会长陈伟兴领导,成员包括航空工程师协会、宇航业协会等业内人士与与教育部代表。这可促进童子军协会与业者的合作,方便安排活动,让学生童子军接触航空知识,例如气象、航空交通指挥与沟通、空气动力学、飞行安全与技术等。

童子军协会今年6月试行计划,约100名学生参与,大多来自工艺教育中区学院与义安理工学院。负责的童子军领袖张国辉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本地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空中童子军,但它着重在飞行技术,能负担的人较少而且需求不大,在1997年左右并入一般的童子军。

他说:“新的空中童子军计划则传达更广泛的航空知识,让无法符合与接受飞行课程的学员也能获益。协会未来将把计划推广到中学与高等学府,壮大空中童子军行列。” 本地中学估计有超过4000名童子军。

民航局希望透过童子军协会走入校园,培养学生对航空业的兴趣,从而鼓励更多人加入领域。局长叶旺兴指出,民航局不断与业者合作,培养新一代航空专才,童子军协会是重要伙伴。

交通部长吕德耀出席签字仪式时说:“我国是重要的空运货物与物流中心,航空业培训能力也获得肯定。本地超过5万人从事航空相关的工作,这是个前景光明的领域,我国未来须投资于栽培新一代航空专才。”

参与计划的工教院学生李威霖(17岁)修读宇航相关课程,对航空业感兴趣。他认为活动强调身体力行,各种模拟学习与不同的参观活动让他对航空业运作有进一步的了解。

民航局去年宣布推出“航空业青年大使种子基金”(Aviation Youth Outreach Seed Fund),资助业者、相关协会和学生组织主办的活动,以提高青年对航空业的认识。“空中童子军计划”是其中获支持的计划。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12-12-2012 08: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额供不应求 特别学校让家长等了又等
(2012-12-12)

特别学校经常学额供不应求,特殊需求孩子等候入学的时间可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这个情况在自闭症学校尤其严重。等候的情况主要在三所自闭症学校,由于师生比例较低,增聘教师的速度往往赶不上报读学生人数增加的速度。

陈秋华 报道

  42岁的家庭主妇何甘燕形容自己今年“总算可以正常地呼吸”。过去几年,她一直为患自闭症儿子的升学去处而忧心,直到日前获知明年儿子7岁时可正式进入新光学校就读,总算放下心中大石。

  何甘燕的经历,相信许多育有特别需求孩子的家长都能感同身受,因为特别学校经常学额供不应求,等候入学时间可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这个情况在自闭症学校尤其严重,报读的学生比学校学额多,有时甚至超出50%。

  以新光学校为例,学校明年收生已比一般的特别学校多出一倍达800人,仍然无法解决学额不足的问题。

  不过教育部在回复本报询问时说,本地20所特别学校其实都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更多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等候名单。

  等候的情况主要在三所自闭症学校,由于这些学校的师生比例较低以便能照顾到每一名自闭症孩童的需求,增聘教师的速度往往赶不上报读学生人数增加的速度。

  新光学校班级人数最多可达14人一班,但自闭症情况较严重的学生,师生比例可低至一对二。

除了新光学校、另两所自闭症学校是忆恩学校(Eden School)和圣安德烈自闭症中心(St Andrew's Autism Centre)。

  自闭症资源中心主席兼新光学校和忆恩学校总监潘丽萍受询时说,近年随着人们对自闭症的意识和诊断率提高,家长更愿意将孩子送到特别学校就读,因此申请的人数增加。

  新光学校平均一年收到200份申请,今年收到270份,明年将录取超过100名学生。然而,这意味着仍100多人落入等候名单,等候时间可从两个月到18个月不等。

  至于忆恩学校,它每年平均收到100份申请,学校今年录取50名学生,明年只能再收20名学生。由于该校学生的自闭症情况属于较严重型,超过半数的学生需要教师更专注地看顾他们,师生比率为一对一至一对三。

  校长黎珍妮指出,虽然大部分的特别学校也录取自闭症学生,但是家长更倾向将孩子送到专门的自闭症学校学习,认为能够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至于圣安德烈自闭症中心,学校今年的收生人数为130人,明年将增至145人,平均的师生比例为一对三,学校有时也有等候名单。

  尽管了解个中挑战,但特别学校供不应求问题一日不解决,焦虑的始终是为孩子前途操心的父母。

  何甘燕的小儿子3岁时被诊断患上自闭症,她为孩子报读自闭症资源中心,等了一年半才进入。见他即将到上小学的年龄,她赶紧又为他申请新光学校,结果又等了一年多才等到学额。等候过程中,她也曾经因为焦虑想过索性为儿子报读主流学校,“身为家长,我当然不希望孩子的前途被耽误”。

学校素质也令家长担心
  即使孩子最终顺利进入特别学校,有些家长还是为了特别学校的素质而担心,这往往也与师资脱离不了关系。

陈雅琴(48岁,房地产经纪)的小女儿患大脑性麻痹症,目前在新加坡痉挛儿童协会旗下的大脑性麻痹症中心。不过,陈雅琴发现女儿进度缓慢,同之前在私人中心时的学习情况相差甚远,主要因为学校的人力资源不足。

  她说:“医生说要做物理治疗,但学校因为人手不够,每周只能给女儿半小时的物理治疗时间,遇上老师去上课或开会,连半小时都没有,这样怎么会进步?可惜私人中心的每月学费要千多元我没法负担。所以说,没有钱,孩子最好是不要有什么特别需求。”

师资不足仍是一大问题
  为舒缓特别教育学额紧张的情况,教育部在过去10年已投入1亿5000万元来扩大特别学校的基础设施,并增加收生人数。也录取自闭症学生的慈光学校(Metta School)今年底校园扩建竣工后也将增加150个学额。

  不过,受访的特别教育工作者都指出,师资问题一日没法解决,增加学额也无济于事。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特别学校目前有约4800名学生和980名教师。对主流学校来说,教师人数其实绰绰有余,但就特别学校尤其是自闭症学校而言,教师却不足够。此外,要照顾有特别需求的学生,除了教师还需要协作教育工作者和医疗人员等。

  为了扩大人力资源,有业者招揽对特别教育毫无经验但有热忱的中途专业者,亲自给予训练,但这往往也需要很长的培训期。

  因为融入主流教学,新光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有大学学历,最好能有主流教育和特别教育的背景,但要找到这样的人并不容易。

  潘丽萍说:“训练一名称职的自闭症教师可能需要三到五年,而像新光这样也提供主流教育的学校,教师必须能在主流与自闭症教学间游刃有余。”

盼特别教育教师待遇
与主流教育教师一样

  新光学校副校长黎小梅也认为,物色及训练新教师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每年要报读的人数的增速。

  为留住和吸引特别教育人才,教育部今年拨款提高所有特别教育工作者的薪金。

  不过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特别教育教师受访时说,加薪固然是好事,但教学10年的她发现这份工作无法留住年轻的教师,而能够坚持下去的,在意的自然也不是薪金多寡。

  “当然,合理的薪金还是有助于吸引更多人加入这行业,但是最实际的莫过于让特别教育教师和主流教育教师一样,获得教育部同等的重视和待遇,这是给予特别教育教师最有力的认同。”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12-12-2012 08: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四数学、中二科学成绩列榜首 我国学生数理国际排名佳
(2012-12-12)

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进行的两项学生能力调查显示,本地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整体表现卓越,达到“优级”水准的学生比率几乎都比其他国家或地区来得高,而取得“初级”或低于初级水准的学生比率也明显下降。

陈能端 报道



  新加坡中小学生的数理和阅读能力依旧在国际上名列前茅。最新一轮的“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和“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报告昨天出炉,结果显示本地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平均分数都排在前五名内。

整体表现提高
  同时,新加坡学子的整体表现有所提高,达到“优级”水准的学生比率几乎都比其他国家或地区来得高,而取得“初级”或低于初级水准的学生比率也明显下降。

  2011年的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报告(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简称TIMSS),分别对50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年级生及42个国家和地区的八年级生(相当于本地的中二生)进行数理能力评估。新加坡学生在小四数学、中二科学的组别里位居榜首,在小四科学和中二数学排名第二,在韩国之后。

  在2007年的报告中,本地学生的科学成绩在两个组别取得第一,四年级数学排名第二,中二生的数学位居第三。



另一方面,2011年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简称PIRLS)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年级学生参与。新加坡学子的表现和上一轮不相上下,排名第四。在以英语进行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学生的平均成绩最高,排在北爱尔兰、美国等之前。中国并没有参与两项评估。  两项评估虽然按照平均分数理出排名,但由于测试以抽样方式进行,积分上的微小差别在统计上没有太大的不同。换句话说,新加坡虽然在两项评估中排名第二,其实也属于表现最优异的等级。

  TIMSS和PIRLS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简称IEA)展开,备受国际认可。TIMSS自1995年开始,每四年进行一次,PIRLS则在2001年首次举行,每五年一轮。两项评估每次举办,新加坡从不缺席。

亚洲学生较没自信
  教育部日前发表文告指出,分别有6500名小四生和6000名中二生在两年前进行相关测试,每所中小学都有参与,学生来自不同背景和学术源流。评估发现,在数理和阅读三方面取得优级表现的学生,每所小学都有。同样的,每所中学也有部分学生在数理测试中成绩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相比,本地学子虽然对学习持有更积极的态度,但他们却对自己的能力信心较低。其他参与评估的亚洲学生也有类似的反馈。

  受访的教师认为,这样的心态可能是出于亚洲人崇尚谦逊的习惯。

  茂桥中学科学教师柯玲玲说:“排名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生对学习抱有什么心态。其实我觉得新加坡学生已经越来越有自信。我们在教学时也更多地融入了小组讨论和对话的活动,鼓励学生多发问和发言。”

  教育总司长何品认为新加坡学生在国际评估中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学生整体水平提升,连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进步了,再次证明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优势。

  她说:“接下来我们将更关注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同时加强品格与公民教育。”

应用、推理、综合知识能力皆进步
应付复杂问题游刃有余

  除了在两项国际评估报告中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新加坡学生的表现也显示他们应用、推理和综合知识的能力都进步了,应付较复杂的问题时更游刃有余。

  2011年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报告(TIMSS)和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报告(PIRLS)昨天出炉。

  以数理评估而言,测试也考验学生的认知、应用和推理能力。推理能力被视为“高层次”(high-order)技能,而参与最新测试的学生在这方面都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在2011年报告中,小四生数理测试的推理环节,平均积分分别为588和597,比2007年的584和576分高出不少。而中二生的推理分数从2007年的589和568增至604和592。

认知表现稍有退步
  但与此同时,我国学生在认知环节的表现就稍有退步。以小四科学为例,2007年的积分为599,但2011的分数下滑到570。
  锦文中学科学部主任许锡平认为这样的结果反映了“少教多学”的教学成效。为了让学校有更充裕的时间推展探索学习的教学模式,教育部近年来削减了课程内容。许锡平说:“为学生打好知识基础我们还是非常关注,但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综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中间取得平衡。”

  这两项评估把学生表现归纳为四类,即达到“初级”、“中级”、“高级”或“优级”的基准。令人鼓舞的是,报告发现,取得少于初级基准的新加坡学生,比率介于1%至4%,情况和以优良教育制度闻名的芬兰不相上下。

另外,和10年前的阅读能力调查相比,2011年的结果显示,取得初级或低于初级基准的小四生比率减少了近一半,从24%下降至13%。

  伊丽沙白公主小学英文部年级主任钱秀丽认为,以我国复杂的语言环境来看,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很不容易。她说:“在一定程度上,这得归功于近年来在全国实行的‘英文学习与阅读策略计划’(STELLAR),因为这个模式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更具有针对性地辅助能力不同的学生。”

sp006.jpg
sp006_2.jpg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17-12-2012 0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A水准报读大学截分点稍降

2012-12-15

国大招生处表示,今年改变截分点是因为大学稍微增加学额,而分配给外籍学生的学额减少了。
王珏琪 报道

今年大学收到的入学申请表格总数比去年多出不少,但大部分课程录取的A水准毕业生截分点都比去年低。截分点要求四个A的课程也从去年的八个减少到六个。

不过,理工学院毕业生报读的大学课程,有超过一半的截分点比去年高。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上周在各自的网站公布了今年新生入学的截分点资料。

今年公费大学学额超过1万3000个,比去年多出约1000个,大学入学率达到27%。我国的目标是在2015年大学入学率达到30%。

国大、南大、新大、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和新加坡科技学院今年收到约3万7000份A水准毕业生和约2万6100份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申请,总数比去年多2.8%。其中新科大是首次收生。

教育部指出,今年受欢迎的课程跟往年一样,有医学、法律、牙科、生物医药科学、宇航工程、商学和会计。

国大医学、牙科、法律和新大法律课程的截分点依旧是四个A,其他要四个A的课程还有南大博雅英才课程和国大药剂学。去年截分点是四个A的国大化学工程、工商管理系和工商管理(会计系),今年都稍微降低到AAA/B;理工生的截分点则稍微提高。

最受理工学院毕业生青睐的课程仍是国大化学工程,截分点从去年的3.89上升至今年3.92。理工学院的平均成绩(GPA)满分为4分。

国大招生处处长拉惹南(Rajaram)受询时说,今年改变截分点是因为大学稍微增加学额,而分配给外籍学生的学额减少了。今年报读国大的理工生的学术成绩也比往年优秀。另外,国大明年的学额预计跟今年不相上下。

教育部长王瑞杰较早前过,随着我国大学开放更多学额给本地学生,外籍学生的比率在未来几年将从18%减少至15%。

南大副教务长(本科生教育)甘灿兴教授说,每个课程的入学分数和学额都会根据每年的情况改变。新大副教务长(本科生)兼会计学院院长房映芬教授则指出,大学收生不单成绩,还考虑课程辅助活动,入围的申请者都要进行面试。

A水准截分点最低课程
各所大学今年的A水准毕业生截分点最低的课程是国大护理(BCC/C)、南大艺术、设计与媒体(CCD/D)以及新大信息系统管理课程(BCC/C)。这些课程除了看考试成绩,也把申请者面试时的表现、遴选考试的成绩和学生的作品考虑在内。

这些截分点根据今年个别课程录取的第10百分位(10th percentile)和第90百分位学生的成绩计算,就是成绩最低的10%学生和成绩最高的10%学生。

新科大和科技学院受询时都表示,今年不会公开截分点,因为他们只录取几批学生,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各课程所录取的学生截分点。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17-12-2012 08: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8000学生获颁教育储蓄品德奖
(2012-12-17)


共有8000名学生获颁教育部今年新增设的教育储蓄品德奖,从小学至初级学院各个年级均有代表。

经过一轮提名和甄选,教育储蓄品德奖连同其他几个常年的教育储蓄奖的得奖名单出炉,今年共有约15万名学生获教育储蓄相关的奖项。他们从昨天起至明年初,分别在不同的社区内领取奖项。

“三料得主”积极当义工

第一个颁奖礼昨天在芽笼士乃民众俱乐部举行,有35名学生获颁教育储蓄品德奖。文殊中学普通(工艺)源流的廖信皓(16岁)是其中一名得奖者,而且还是“三料得主”,除了品德奖,他还获得教育储蓄奖学金、教育储蓄活动成就奖(EAGLES)。

打从中学起,廖信皓每年都获得奖学金,但是这个好成绩并非偶然。

因为懒惰、好玩,廖信皓在小六会考时只考获107分,这个成绩使他如梦初醒,他说:“我那时觉得很对不起父母,他们辛苦赚钱供我念书,我却考出这样的成绩。上中学后,老师也提醒我们进入普通(工艺)源流不关乎身份问题,而是我们对学习的态度。我这时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

现在,他的成绩已取得显著进步,准备N水准会考时,还主动留在学校跟较弱的同学一起温习。此外,他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计划,去年参加青年远征计划,到柬埔寨当义工。

今天N水准放榜,廖信皓希望能进入工艺教育中区学院修读宇航工程,之后到理工学院就读。因此,他打算把从品德奖所获得的奖金储蓄起来,作为日后念工院的学费。

文殊中学校长刘俊铭受访时说:“品德奖对学生是一种肯定和鼓励,也凸显教育制度对品格培养的重视。”

小小年纪却懂得乐于助人
友诺小学的洪丽婷(10岁)是另一名品德奖得主。这个被母亲林玉娟形容为在家依赖性强的小女生,在学校却是教师和同学眼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细心的她每次休息时会帮忙把椅子推进桌子底下,让校工在打扫时更方便。

洪丽婷说:“妈妈从小就教我要乐于助人,每次帮人我都觉得很开心。”

除了新设的品德奖,昨天颁发的另一奖项是教育储蓄活动成就奖。美廉初级学院的叶佳韵(18岁)凭着课外活动的优异表现获奖。她是学校女子手枪队队长,曾带领队员参加许多比赛。难得的是,她对学弟学妹们的练习进展也非常关心,考完A水准后就第一时间回队训练他们。

她说:“我在这方面较有经验,希望能尽力帮他们,让他们能进步得更快一些。”

点评

我家女儿也收到这个EAGLES通知,据她说,是因为她的CCA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7-12-2012 10:58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17-12-2012 08: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学前教育中心计划启动
(2012-12-16)

政府的学前教育中心新试点计划正式启动,教育部日前已开始招募。

教育部于11月间在网上公开招募三名高级学前教育官。教育部受询时说,强化学前教育实行委员会(Implementation Committee for Enhancing Pre-school Education,简称ICEPE)正在多方面探讨提高学前教育领域的素质,包括加强师资训练、让更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以及试验开设学前教育中心,因此为学前教育支部增聘人手。

网页上列出高级学前教育官的主要职责包括发展课程与资源、设计与执行学前教师的职业发展计划,以及为政府试验开设的学前教育中心做准备。

申请者必须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最好持有幼保教育相关的大学文凭、幼保教育(教学)(DECCE-T)和幼保教育(领导)(DECCE-L)两项专业文凭,以及至少两年的学前教育中心管理经验。

李显龙总理在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宣布,政府将为学前教育投入可观资源,并扮演更积极角色,其中包括试验经营几家学前教育中心,尝试新概念幼稚园。不过他强调政府不会把学前教育国有化。

被问及政府试验开设的学前教育中心须具备的成功元素,所有业者都表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关键。

在教育部资助下,淡马锡理工学院去年起在校内开展“实验幼稚园”,获得不错的回响。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洪德华受询时说,对学前教育有热忱、高素质的教职人员是关键。要留住教职人员,政府必须投入一定资金以提供具竞争力的薪金,同时确保中心的收费大部分家长负担得起。

谈到如何吸引有经验的教育业者到政府部门协助开办学前教育中心,洪德华认为须让他们有使命感,而在私人领域服务,能帮助的孩子有限。他说:“要做到这点,教育部或许必须为这些教师提供全面职业规划,学前教育教师的福利等不应在中小学主流学校教师之后。”

作为本地两个主要学前教育业者之一,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会(PAP Community Foundation,简称PCF)执行理事长戴瑞意受询时说,学前教育中心的要素离不开好的教纲,以及一群好校长和教师,其他相关因素包括可负担得起的学费、交通方便的地点、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家长的支持,以及足够的教学资源。

培思幼儿园(Pat's Schoolhouse)创办人冯丽玲也指出,政府必须吸纳在学前教育方面最有认识、最有才华的人,才能确保教育理念得以落实。

曾是教师培训学院(国立教育学院前身)早期幼儿教育部主管的她,对政府部门师资的流失有很大感触。她曾参与教育部的启蒙班筹划,当时很多教育工作者误把上启蒙班那一年当成让孩子玩乐的一年,教师负责看顾孩子而非真正教育孩子。

“较优秀的教师都调去被视为更重要的会考和分流班级,很多教师因此离开了教育岗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