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401 个

雨迹云踪 LV4

发表于 22-10-2012 09: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化验报告未出炉 失踪国大生家属仍抱生存希望
(2012-10-19)

陈宇昕 报道



崔路超失踪前每周都会打电话回家乡和家人聊天。(互联网)


  疑似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崔路超的尸体上周五被法国宪兵队发现,但在化验报告出炉前,家人仍抱一丝希望。

  据法国媒体报道,上周五晚上,宪兵队在法国东南部的拉巴斯蒂德—布伊劳朗村(La Bastide-Puylaurent)附近的树林里发现一具衣服穿戴整齐的尸体。

  尸体相信属于今年7月13日在图卢兹(Toulouse)失踪的华裔留学生崔路超(27岁)。

  新加坡与麻省理工学院学术联盟(Singapore-MIT Alliance)化学与制药工程系博士生崔路超今年5月到法国第戎(Dijon)参与一项为期三个月的研究计划。

  7月9日他前往图卢兹参加一项国际研讨会,但期间却突然失踪。

  尸体被发现的地点与图卢兹相隔约300公里。
  在河南家乡苦等崔路超消息的哥哥崔营起(29岁)受访时说,家人前天下午获知消息后,赶紧联系法国当局,但当局表示必须进一步调查及化验才能证实尸体的身份。

崔营起说,获知噩耗后心情很复杂,但在检验报告出炉前,还是抱以希望。

  他也不敢把消息告诉年事已高的父母,担心他们难以承受。

  此外,家中经济拮据,崔营起担心一旦噩耗成真,不知道该怎么前往法国,也没有钱处理后事。

  他也不知道崔路超是否购买任何保险。

  崔路超来自中国河南省,2005年独自一人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2009年获得工程系一等荣誉学位,同年加入国大修读博士学位。他是政府奖学金得主,也是学术联盟计划下的奖学金得主。

  他失踪后朋友在网上发布消息,家人也透过报章、中国大使馆寻人。

  尸体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他的朋友纷纷在其面簿上留言致哀,同时表示希望法国警方能尽快查明事实真相。

  国大发言人受询时表示将与分子化学研究所及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保持紧密联系,并为崔路超家人提供援助。


sp021.jpg

雨迹云踪 LV4

发表于 22-10-2012 09: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毕业华中55载 今年相约在母校
(2012-10-22)


邢谷一 报道




1957年华侨中学第16届高中毕业同学聚餐会召集人:
前方为王德丰博士,次排(左起)为胡名正、陈正、
黄俊伍、汪文晏,后排(左起)为严崇涨、薛承明。

  2012年,是1957年华侨中学第16届高中毕业班离校的第55个年头,今年特地选择在母校举行聚餐会,为的就是再次看看母校颜容,回忆当年山岗上听课、嬉闹情景。

  当年高中三年级毕业同学,今天全都已过古稀之年。受同学推举当聚餐会总召集人的胡名正(76岁)笑道:“我们这一届,大都发展得不错,不少在商界、学术界、专业、政治和政府部门崭露头角。这么多年了,每过一年便少好几个,所以一年一度聚餐会很难得,也很珍贵,因为这样的老同学欢聚,谁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下一次。”

  1957年华中高三,从甲班到辛班,八个班共238名,有些毕业后升上南洋大学,有几个后来到澳大利亚深造,也有好一些随着热潮到中国大陆效劳,现在定居香港。粗略统计,有49名已离世。

  胡名正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代,我们经过1954年发生五一三[关键词屏蔽],左翼政治运动激烈时期;其次是不少同学因日治期间失学,因此普遍超龄;另外是受到[关键词屏蔽]影响,一些学生学习进度较慢,留班很平常。

  《联合晚报》前总编辑陈正也是聚餐会召集人之一。他说:“我们在2000年开始定期办聚餐会,每年固定在10月31日团聚,今年是第13年,应该是近年来唯一每年办同学聚餐会的早届毕业班。”

  他说:“以往我们在餐馆办,包括在燕阁、汪文晏同学跟他人合办的女皇镇金冠酒楼,参加人数都有七八十人,今年在母校,除了要再次在校园拍照留念之外,潘兆荣校长也邀请我们参观校园和校史馆。”

  华中前校长(1945年至1948年)薛永黍的儿子薛承明也是该届毕业生,他记得毕业班同学要组毕业旅行团到柔佛州玩,大概碍于政治紧张关系,当时的马来亚联邦政府不批准集体入境旅行。“当时,校方要在校门口建拱门,我们于是决定把百多人的旅费捐给学校,所以华中的拱门我们也出了一分力。”

聚餐会订本月31日(星期三)上午11时在钟楼前拍集体照后在游泳池旁的“池畔餐室”举行,详情可联络胡名正:


sp021.jpg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24-10-2012 08: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叫学习音乐太沉重
2012-10-17


一些学校为了提升在年度才艺竞赛的排名,不惜重金聘用“名师”,部分“名师”是外籍或曾是国家级的华乐或西乐交响乐演奏团的团员。其中的一些“名师”见有利可图,不时招揽学生去各自的乐社深入学习或成为自己的私人学生。

我孩子自小就参加学校的华乐团,乐在其中,他学的是二胡,华乐伴着他度过了六年小学生涯。为了能继续跟进,他在中学校内华乐团二胡老师的游说下,加入了那位二胡老师的校外华乐团。

不久,这位二胡老师的引导渐渐变了质,游说孩子以1500元买了一把由他监制的二胡。该“名师”拍胸膛说,这把二胡会越来越值钱。几年下来,儿子从不缺席校外华乐活动,该“名师”也说服孩子去报名华乐比赛,并要儿子以每一节课(45分钟)120元的学费,每星期去他那美轮美奂的私人公寓报到学习。

为了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目标,我们一家省吃俭用地支持他的理想。不久后,“名师”又开始批评我儿子的二胡,说以此二胡的音质是不够格参加比赛的,又要我儿子向他买更好更贵的二胡,且在上他课的时候无数次地游说,有时三分之二的时间就是花在游说上,我儿子不胜其烦,问“名师”若是如此可否以旧二胡对折买新的?“名师”竟回答说,一年前向他买的二胡已不值钱了,最多只值300元。儿子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当受骗了,“名师”已经成了商人,不再是华乐艺术推广者。

从那时起,儿子意兴阑珊,再也提不起学习二胡的兴趣,也不再参与校内外的华乐团的活动,多年来对“名师”的信任及对华乐的执着,刹那间荡然无存。

我和一些家长谈起,发觉一些学校为了提升在年度才艺竞赛的排名,不惜重金聘用“名师”,部分“名师”是外籍或曾是国家级的华乐或西乐交响乐演奏团的团员。其中的一些“名师”见有利可图,不时招揽学生去各自的乐社深入学习或成为自己的私人学生,“名师”会对这些学生特别关照,上台的机会特多,而不愿意成为“名师”私人学生则多有被挑剔,就算能演奏得好,登台表演的机会却很低。

另一种图利的方式,则是不时游说学生或家长去指定的琴行买琴或买乐器,琴行则在交易成功后回扣给“名师”。如此这般运作下,教学音乐已不再是“名师”对新加坡人文艺术的提升,而是牟取暴利的手段,这些得利的“名师”,开大车,住洋房,比比皆是。

我承认一个巴掌拍不响,但天下父母心,看着孩子学兴正浓,兴致勃勃的,怎忍心让孩子失望而终止他的参与?只好忍气呑声,虽然有些家长曾向学校校长反映,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去该老师私校学琴,不在学校管辖的范围。

在此,我呼吁教育部和校长们,正视这个现象,想出一个可行的方法,别叫学习音乐太沉重。

            (责任编辑:道尔)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24-10-2012 08: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叫学习音乐太沉重
2012-10-17


一些学校为了提升在年度才艺竞赛的排名,不惜重金聘用“名师”,部分“名师”是外籍或曾是国家级的华乐或西乐交响乐演奏团的团员。其中的一些“名师”见有利可图,不时招揽学生去各自的乐社深入学习或成为自己的私人学生。

我孩子自小就参加学校的华乐团,乐在其中,他学的是二胡,华乐伴着他度过了六年小学生涯。为了能继续跟进,他在中学校内华乐团二胡老师的游说下,加入了那位二胡老师的校外华乐团。

不久,这位二胡老师的引导渐渐变了质,游说孩子以1500元买了一把由他监制的二胡。该“名师”拍胸膛说,这把二胡会越来越值钱。几年下来,儿子从不缺席校外华乐活动,该“名师”也说服孩子去报名华乐比赛,并要儿子以每一节课(45分钟)120元的学费,每星期去他那美轮美奂的私人公寓报到学习。

为了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目标,我们一家省吃俭用地支持他的理想。不久后,“名师”又开始批评我儿子的二胡,说以此二胡的音质是不够格参加比赛的,又要我儿子向他买更好更贵的二胡,且在上他课的时候无数次地游说,有时三分之二的时间就是花在游说上,我儿子不胜其烦,问“名师”若是如此可否以旧二胡对折买新的?“名师”竟回答说,一年前向他买的二胡已不值钱了,最多只值300元。儿子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当受骗了,“名师”已经成了商人,不再是华乐艺术推广者。

从那时起,儿子意兴阑珊,再也提不起学习二胡的兴趣,也不再参与校内外的华乐团的活动,多年来对“名师”的信任及对华乐的执着,刹那间荡然无存。

我和一些家长谈起,发觉一些学校为了提升在年度才艺竞赛的排名,不惜重金聘用“名师”,部分“名师”是外籍或曾是国家级的华乐或西乐交响乐演奏团的团员。其中的一些“名师”见有利可图,不时招揽学生去各自的乐社深入学习或成为自己的私人学生,“名师”会对这些学生特别关照,上台的机会特多,而不愿意成为“名师”私人学生则多有被挑剔,就算能演奏得好,登台表演的机会却很低。

另一种图利的方式,则是不时游说学生或家长去指定的琴行买琴或买乐器,琴行则在交易成功后回扣给“名师”。如此这般运作下,教学音乐已不再是“名师”对新加坡人文艺术的提升,而是牟取暴利的手段,这些得利的“名师”,开大车,住洋房,比比皆是。

我承认一个巴掌拍不响,但天下父母心,看着孩子学兴正浓,兴致勃勃的,怎忍心让孩子失望而终止他的参与?只好忍气呑声,虽然有些家长曾向学校校长反映,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去该老师私校学琴,不在学校管辖的范围。

在此,我呼吁教育部和校长们,正视这个现象,想出一个可行的方法,别叫学习音乐太沉重。

            (责任编辑:道尔)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24-10-2012 08: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jjrchome 发表于 24-10-2012 08:53
别叫学习音乐太沉重
2012-10-17

学校聘请的指导员不可推销乐器或私自授课
(2012-10-24)


答复

  谨答复《联合早报·交流站》于10月17日刊登的高之明先生投函《别叫学习音乐太沉重》:

  教育部同意作者提出的观点,参加课程辅助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潜能。一般上,学生参加这类活动,学校都会提供所需的资源,资助孩子参加课程辅助活动。就音乐团体而言,学校会提供足够的乐器让所有学生使用。因此,家长无需为子女购买乐器或支付额外的学费。

  我们并不允许学校所聘请的音乐指导员向学生私自授课或推销乐器。此外,我们也不许可指导员指示学生到他们指定的乐器行购买乐器。

  我们感谢作者所给予的反馈,并且会继续留意有关问题,以防止类似事件在学校再度发生。

教育部
学生发展课程司司长
刘慧丽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24-10-2012 08: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豆大的泪珠从眼角直流下来”
(2012-10-24)

陈楚芬

“‘豆大的泪珠从眼角直流下来。’这句子对吗?”好友春霞传了这个简讯给我。春霞是学校的高级老师,我们喜欢探讨语文问题。

  “豆”句原来是一位勤劳的华文老师为学生准备的其中一句作文佳句,用功的学生都句句背熟记牢。

  且不说“豆、珠”该是“滚”、“掉”,不能“流”等问题。这次的讨论,让我对目前一般小学生应付作文考试的情况感触极深。

  为了应付写作考试,学校老师或是补习老师为学生影印了一叠又一叠的“好词佳句”,默写听写当然也不可免。家长老师都希望孩子们能把所学的统统表现在考卷上,都希望能以“好词佳句”取高分。

  我觉得要我们的学生死背硬记所谓的“好词佳句”,对一般学生来说,除了加重他们的压力,使他们更排斥学习华文外,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并无帮助。主要原因是一般学生对这些材料理解不深,为了应付考试,只好囫囵吞枣以致消化不良,不是佳句泛滥、就是乱套乱用,结果不是画蛇添足,就是上下不接。尤其是作文的开头,多数学生准备了(背熟了)开头法上考场,什么倒叙法开头、天气开头法等等,内容千篇一律,洋洋洒洒地来个漂亮的开头。评卷老师看得眉开眼笑,但是一进入正文,眉头就逐渐深锁了,因为正文是学生自己写的,语句不通、措词不当、别字连篇等等的出现,即使在正文“勉强”“挤”入几句佳句,也无法在语文结构上取分,因为最基本的语法掌握不好,不能表达心意,再怎么好的词藻也于事无补。

  有位老师对六年级的学生说:“你们不能再用‘风和日丽’了,那是三四年级用的。”我的天啊!用词还有分年级呢!

  能以佳句在作文上起着画龙点睛的实在不多。最糟糕的是学生只为了应付考试,考后就忘,因为这些佳句好词并非他们的日常用语,更不是自创的,别人的东西,不用或少用就忘,理所当然。

  我非常不赞成死记硬背的作文教学法,但是,能怎样?学生不读华文书,别说课外书,就是华文课本,也只在上华文课时才见见面。老师们用心良苦,这是众所周知的,填鸭式的教法也是逼于无奈,因为考试事大啊!会考的枷锁,家长的怕输,补习中心的挤压,逼得学校老师也觉得“怕输”点比较“安全”。唉!

  记得我小时候,哪有为作文考试而准备,一切顺着自己的写作能力当场表现一番,也从来没有老师给我们上“作文考试”课,更谈不上影印什么材料的,就真凭每个同学的写作能力应考就是了。但是,多数同学都能写出语句通顺,段落分明,内容丰富的文章来,原因只有一个,我们平常都爱读课外书。

小时候的华文课,哪有语文游戏、字宝宝等,有的是老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从上课讲到下课,间中偶尔站起来在黑板上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学生就得快速抄下。上课时,除了听讲就是抄笔记,没有发言的机会,而我们的语文根基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我看,与其要学生在作文上堆积美丽词藻,不如把小学作文教学重点放在语法训练上。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扎稳学生的语文基础更是重要。


  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无法表达,谈什么佳句好词的运用?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24-10-2012 09: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jjrchome 发表于 24-10-2012 08:59
“豆大的泪珠从眼角直流下来”(2012-10-24)

陈楚芬

站长的话
(2012-10-24)


华文作文考试还须要准备吗?对老一辈华文教育的过来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明显的。华文写作能力是靠平时阅读,词汇能力是日积月累而来,不是临时背几句就能在考场上写出好文章。

  普遍少读课外的华文读物,词汇贫乏、错别字多,就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弱点,这正是现在的华文科教学面对的窘境。学生即使口语能力不错,但一提笔写作,短短几百个字,也是词不达意,能够写得通顺已是不错。但是,华文作文要拿高分,少不了“好词佳句”才能显得突出。

  今日华文老师和补习老师鼓励学生多背一些“好词佳句”上考场,原也无可厚非。老师不为学生准备“好词佳句”恐怕也会引起家长的不满。但是,作文题目若不在准备范围内,“好词佳句”勉强派上用场也达不到效果。

  所以,平时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的华文读物才是关键,但这却又是不容易突破的一关。读者提出为华文作文考试作准备的问题来讨论,是及时的提醒,教育部、学校、家长还得认真探讨这个问题。

酥心 LV6

发表于 24-10-2012 09: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其要学生在作文上堆积美丽词藻,不如把小学作文教学重点放在语法训练上。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扎稳学生的语文基础更是重要。’

赞同此建议!
每次看孩子在那里拼命地抄写和背好词好句,我就觉得很不可思议,
好象好词好句是金银首饰、涂脂抹粉,用来浓妆艳抹文章似的很可笑。

葫芦妈妈 LV0

发表于 24-10-2012 13: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jjrchome LV16

发表于 25-10-2012 09: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葫芦妈妈 发表于 24-10-2012 13:33
这个音乐老师真的有点过分。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学音乐真的是很烧钱,各种费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