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145 个

ziva123 LV10

发表于 24-1-2011 23: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lansejiayuan007 发表于 24-1-2011 16:54
比起楼主,新加坡某些好吃懒做的马来人,更应该被赶出去。。。

确实,很多马来人是好吃懒做,但是人家觉得新加坡就是他的家呀,什么叫做永久居民,是申请人要有意愿在新加坡长期居住和发展,政府也要尽量审核申请人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在新加坡长住久安。楼主确实有这个能力在新加坡生活,但是是不是一定就有这个意愿在新加坡长期发展?还是只是为了图福利所以才申请永久居民?这些都是政府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只是因为收入够牛就给PR,那PR不成了新的工作准证?楼主来新时间太短,其发展都是非常未知的,政府凭什么信服他是想做永久居民,而不是只是想顶着永久居民的福利而不尽义务呢?

ziva123 LV10

发表于 25-1-2011 09: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按照你的意思,政府应该来者不拒,只要申请就给PR?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大家申请PR都是希望能够得到福利,这没有错,问题是有些申请者图的仅仅是福利,而不是真的希望长期居住,如果你是政府,你会批吗?对你来言,申请PR只是跟考试一样,把所有要件列下来,什么有利什么不利,仅此而已。

ziva123 LV10

发表于 25-1-2011 10: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你是不是觉得人家政府就该给你PR呢?你申请就堂而皇之应该给你的?

晓林 LV5

发表于 25-1-2011 11: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林 于 25-1-2011 11:17 编辑

新加坡讲究的是精英政策,和美国的移民政策不一样。但不可能一切看薪水,必须有点其他考量。住半年就给pr,也太贱了,相信也不会有人会珍惜这样的东西。别说3500,7500也半年拿不到pr.  3500 什么概念?新加坡国大南大毕业生第一年平均起薪2950! 3500这样的薪水真的不能算人才吧,至少现在。。。

晓林 LV5

发表于 25-1-2011 11: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告诉你:3500薪水的人3年左右就能拿不到pr,按现在的条例。而且pr和公民的考量中薪水只是一个单项。

monkey1144 LV6

发表于 25-1-2011 11: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大侠,PR的配偶,本地私立第三国本科,学习3年,工作2年
Gross 4000+的有希望么

redox08 LV5

发表于 25-1-2011 12: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monkey1144 发表于 25-1-2011 11:43
两位大侠,PR的配偶,本地私立第三国本科,学习3年,工作2年
Gross 4000+的有希望么 ...

这种条件收材料是应该没有问题, 而能不能得到批准就看运气了。无论是申请PR还是公民,工资和住居年限决不是仅有的考量因素,否则评审过程就不会花数月之久了,在柜台找几个会小学算术的职员心算一分钟就可以告知申请结果了。一般来讲薪水和居住年限达到一定标准的申请人的材料才会被接受进入审批程序。而审批的具体标准外人大概都不知道,通知结果的信件也不会写为什么通过及为什么拒绝。所以交上材料后也大约只能是运气了。

不过新加坡PR和SC批准的大致原则还是有的,最重要的考量是申请人融入新加坡社会的愿望和能力。最近李资政的书中就明确说对于那些一直上新加坡印度国际学校的学生是肯定不会给他们PR的,因为上小学和初中都在国际学校证明他们缺乏了解和融入新加坡社会的兴趣。

像楼主的情况家人目前都在中国,显然新加坡会认为他们融入新加坡的的意愿不高,得到不批准的结果实际上也不意外。

redox08 LV5

发表于 25-1-2011 13: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lansejiayuan007 发表于 25-1-2011 12:50
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家庭中一个人在外国没有稳定的身份,一般家人怎么会随便就跟到外国呢

只能说楼主的例子 ...

这是一个矛盾,一方当然希望有个稳定的身份后再把家长期安顿在这里,另一方则希望你已经有长期安顿在这里的意愿和行动后再给你稳定的身份。但在这个问题上有决定权的是后一方,所以也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空间。

ysome LV15

发表于 25-1-2011 13: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ansejiayuan007 的帖子

加拿大也一样可以量化,分数够了谁都可以移民过去
结果就是导致大量硕士移民过去后只能开出租为生

redox08 LV5

发表于 25-1-2011 20: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lansejiayuan007 发表于 25-1-2011 19:43
今天我特地问了一下我的一个同事
他是国内本科,然后到新加坡ntu读了一年全日制的工程硕士
当年政策比较松 ...

看不出你举得例子有什么意义。首先新加坡侧重的“融入社会”(integrate)和"忠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李资政书中说不会给一直在新加坡印度国际学校的那些学生PR,就是希望他们转到新加坡的学校。而以前新加坡发邀请信也是给在新加坡ZF学校就读的学生,可能他们认为接受过新加坡的教育,就更容易认同新加坡的社会。你的同事的例子拿到PR也不奇怪。而且似乎无论拒绝还是通过,从来就不需要给理由,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新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