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大圣王 于 21-1-2011 20:09 编辑
【佛教入门 】唯心与唯名:唯心-(一)本体论的心 | 圣严师
诸位居士: 首先谢谢贵社周子慎老居士的邀请,使我有机会又一次与诸位在此见面,同时也谢谢贵粥会的轮值主席台大心理学教授黄光国博士,为我作的介绍。 我对整个的佛法而言,尚不足以提出个人的判教思想。今天所要讲的题目「唯心与唯名」,仅是个人对佛法作一些尝试性的介绍,绝对没有标新立异的企图。
一、唯心 「唯心」一词的依据,最有名的是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卷第十九「觉林菩萨章」中所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然在晋译《华严经》卷第十「如来林菩萨章」只说:「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有唯心之意而无唯心的名词。
本来,佛法不讲形而上的本体论,为了便于一般学者理解起见,权且循著哲学的观点,将佛法的观念介绍出来。现在就「唯心」的心字,分作本体和现象的两个论点来讨论。
(一)本体论的心佛教思想中的本体论的心,又可分作清净心、真妄和合心的两类:
清净心:是讲绝对的圆满,亦即是万法的根本,例如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卷一九「觉林菩萨章」中所说:「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又说:「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这是纯净心中,示现一切法,法本无净秽,故心亦常清净。现实世界之有净有染,与清净的本源心,没有关系,那是由于凡夫众生的烦恼妄想和执著所致。虽然有人会怀疑,本来清净的心中,何以会产生不清净的妄心和妄法,但是,从清净心的立场,看一切法无非是清净心的自然如此。所以当释迦世尊成道之后,最初发现的真理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说;众生虽分有六道和四生,众生之为众生,乃是由于众生迷于生死,虽有生死的现象,以佛法的立场看,却有并未离开清净本然的佛心,众生心中虽觉有虚妄,佛心中则恒是一片真实。
真妄和合心:清净心的理论虽极超越,尚有许多人要问:既然本来清净,又从何而来种种烦恼杂染的生死现象呢?因此,佛学之中又有一种对于「心」这个问题的解释,即是以《大乘起信论》为中心的如来藏思想。阐述如来藏思想的经论有不少,例如《大般涅槃经》、《大法鼓经》、《胜鬘经》、《如来藏经》、《楞伽经》、《无上依经》、《不增不减经》、《大乘密严经》,以及《宝性论》、《佛性论》等。由清净的真如心,而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如《胜鬘经》),又由真如心而开出不生灭与生灭的二门(如《大乘起信论》),如来藏随净缘,则为清净真如心;如来藏随染缘,则成生死的第八阿赖耶识。由此而形成了真妄和合的心。在《楞伽经》中称:「寂灭名为一心,一心名为如来藏」,此处并无真妄之分,但在《胜鬘经》的空如来藏是指清净心,不空如来藏已有染净的功能在内。《大乘起信论》则明白地指出如来藏是随缘的真如心,是真妄和合的心,亦即是在染则染、在净则净的众生心了。
清净的「一心」也好,素朴的如来藏也好,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真如心也好,都是为了指出众生的形而上的本体是什么。虽然世间法都想追问万法的起源与结果,佛法为了不愿堕入神我外道的一元论的陷阱,所以怎么讲也不指出生死 之初的情况,只讲因无始无明而有生灭,而此生灭的本身,并不异于不生灭的清净心,一旦大悟彻底,既不是生灭,也不是不生灭,乃是绝对待而不思议的,无以名之,姑且称之为「心」。也可以说无明是无始的,但却是有终的,而无明的终点,并不等于把无明从清净心中割除掉,乃是从无明得到大解脱,不受无明束缚而自在游戏于无明之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