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与“南方”
中国南北分界研究由来已久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北方”与“南方”这种有特指意义的称谓来源久矣。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南方”与“北方”的分界似乎应当是在江(长江)淮(淮河)之间。
1908年,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学》中首次提出“北岭淮水”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当时,与南岭相对应的北岭,即是现在的秦岭。但张相文以“秦岭—淮河”划线分南北的想法,在实际中却很难实现。因为秦岭不只是东——西向一字排列的众多山头,而是南北纵横数十、数百公里的庞大山系;淮河,尤其是淮河下游,已难寻滔滔主流,所见的只是南北数十公里的水网。于是,就有人指出,以“秦岭—淮河”分南北有两大迷雾:一是“秦岭不知分南北”;二是“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而当代学者多认为,“秦岭—淮河”不单纯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而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带”(简称“中国南北分界带”)。此带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直到陕西的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同时,此带的南北,自然条件、地理风貌等都有着明显的不同。陈全功教授表示,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南北分界”的划分标准是什么,有怎样的属性?是指具有自然属性呢?抑或是自然和人文属性的综合?“南北分界”究竟指的是“一条带”还是“一条线”?是“带”,那么“带”有多大的面积?是“线”,这条“线”呈什么样的走向?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表述。
由“带”延伸到“线”
中国南北分界首次定量定位
在陈全功教授的指导下,硕士研究生谭忠厚依据《中国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和《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网》提供的气候、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数据,逐点计算适宜度,制成了《基于GIS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将中国南北分界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分布图表明,中国南北分界具有自然(气候、地理)和人文的综合属性,大致沿张相文和当代学者指出的走向与区域分布,南北分界带涉及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7个省的130个县(市),最窄处约26.42公里,最宽处约195.41公里,总面积约145500.74平方公里。
事实上,陈全功教授师徒在中国南北分界研究方面并没有局限于“带”,而是将“带”细化延伸到了“线”。具体做法是,将中国南北分界带顺经度各中点连线,即成为一条南北分界线。此线的走向是西起四川省的平武县境内(E104°15′,N32°18′),经甘肃省的文县、康县,陕西省的略阳县、洋县、旬阳县,湖北省的郧西县,河南省的西峡县、新野县、汝南县,安徽省的阜阳市、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区约4.67公里),江苏省的泗洪县、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区约5.68公里),东至射阳县的海滨(E120°21′,N34°05′),总长度约1666.28公里。陈全功教授表示,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评估完成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不仅首次为中国南北分界给出了定量、定位结果,同时还将为中国南北分界这个地学难题的进一步深入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来源:兰州晨报 记者 武永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