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遍地開花 上海和北京的国际学校以小海归为主要招收对象。(FIS/提供) 根據2007年10月中國公布的「教育部批准設立91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名單」,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河北、廣東、江蘇、山東、福建、吉林、陝西、遼寧、雲南、浙江及湖北等主要省市,都創建了針對特定對象的國際學校。其中以北京市最多,共20所;其次是上海市,共18所;第三是廣東省,共14所;山東省9所;天津市和江蘇省各7所;大連市4所;福建省3所;吉林、陝西各2所;還有雲南、浙江、湖北、河北、重慶市各1所。
據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對中國大陸國際學校的解釋,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可以有以下兩種定義:一、一所學校,擁有相當比例的國外(境外)學生。二、一所學校,實施國外(境外)的學制,而不同於當地的通行學制。「國際學校通常僅指中學及以下的基礎教育,而不用來形容高等和職業教育。這是因為高等教育的對象是成年人,同時高等教育本身就具有普世性的特點。」儘管大陸教育法沒有明確界定「國際學校」,但仍有一系列學校符合上述兩種定義。
例如北京順義國際學校(ISB)的建校史,就頗具代表性。1980年,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和紐西蘭五國的大使館,合辦北京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eijing,簡稱ISB)。1988年正式註冊為外交人員子女學校。1997年底,學校由民間接手,改為獨立的全日制國際學校,從小學到高中採用純美式教育,只收外籍學生及港、澳、台地區的學生,主要為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員及海歸子女提供教學服務。採英語教學,實施IB學制,同時也提供AP課程,供學生選擇。學校設施完善,學費昂貴,被當地人視為「貴族學校」。
這裡有個插曲。台灣總統馬英九的三姊馬冰如(Theresa Chao),1998年其任職美商公司的夫婿派赴中國,她隨夫到北京為女兒找學校,由於她持有美國康乃狄克州的教師執照,原本也在康州初中任教數學。順義國際學校得知她有美國教師資格,延攬她任教,因表現良好,後來升任中文部校長。去年馬英九競選總統期間,被民進黨用來大做文章,指控「馬冰如北京當校長,馬英九承認大陸學歷」。
■學費驚人排隊者眾
目前在北京汽車控股集團負責轎車研發的葉子青與蕪湖傑鋒汽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倩,是一對學有專長的海歸夫婦,姜倩曾在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擔任技術專家14年,2005年底回國創業,在美出生的雙胞胎兒子Aaron和 Brian現為北京順義國際學校8年級學生。
姜倩說,雙胞胎海歸時年僅10歲,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她曾經猶豫過,考慮到孩子尚小,可塑性大,並可以藉機學好中文,而她與丈夫均認為回國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遂毅然攜子踏上海歸路。
他們一到大陸,首先落戶上海後,即為孩子申請了上海美國學校,但額滿見遺,只好申請就讀上海耀中國際學校。就讀半年後,考慮到學制問題,開始為孩子們申請入讀頗具口碑的北京順義國際學校。報名後等了近一年,才有了名額讓雙胞胎入讀7年級。為此雙胞胎在上海耀中國際學校(中學部課程以英國國家課程為基礎)讀了一年半,才不致中斷學業。
姜倩說,順義不但入讀不易,學費也不便宜,每個學生一年學費高達19萬元 (人民幣,下同),兩個孩子學費合計38萬元。有些學校如復旦附中國際部,對有兩個以上子女且同時入讀的家庭給予5%的學費優惠,順義卻軟硬不吃,分文不減,排隊輪候入學的學生仍有增無減。
姜倩坦言,最初在孩子們就讀國際學校還是當地學校的問題上,她與丈夫意見不一。她本人主張讓孩子讀當地學校,儘快讓他們熟悉、理解中國文化,融入當地社會,與同學們「打成一片」。丈夫則擔心孩子們缺乏中文基礎,剛開始時學習困難,造成心理障礙,堅持讓孩子們讀國際學校。
一年38萬元的學費,對一般家庭來說是個沉重負擔。有些公司會支付部分或全部孩子的學費,也有很多公司並不考慮這部分費用。姜倩說,學費雖然很貴,但考慮到孩子的教育,最終還是決定讓他們去讀最好的學校。
她說,由於兒子同學的家長,很多都有在國外生活、工作的相同背景,開家長會時經常分享「過來人」經驗,交換心得,諸如如何申請學校、如何為升讀大學做準備等。這也是海歸家長在追求文化氛圍因素之外,選擇國際學校的重要原因。
姜倩的雙胞胎秋季將升讀9年級。她說9年級班比較容易有空位,因美國大學錄取新生是看9年級至11年級成績,一般外籍學生上到9年級時,若打算在美國讀高中,便會選擇在9年級時返美;若選擇留在中國繼續學業,大多會讀到高中畢業後才返美念大學。她與丈夫目前在大陸發展事業得心應手,暫時不會考慮返美,所以決定讓雙胞胎在大陸完成高中課程後,再回美讀大學。
她指出,許多在中國開設分公司的的外資企業,都為駐外人員子女百分百報銷學費,作為給員工的福利。但金融風暴後,許多公司裁員瘦身,有的公司已取消了這項福利。不少學生家庭難以為繼,只好讓子女退學或轉學。華人在這方面受影響較小,因華人有儲蓄美德,未雨綢繆先存錢,而且華人重視教育及愛面子,無論手頭如何緊,孩子的學費咬緊牙關也得先付。
姜倩表示,最受金融風暴衝擊的是韓僑,因韓元貶值,很多韓籍學生被迫退學回國,她的雙胞胎班上就有好幾位韓國同學被迫退學。
■金融海嘯退學潮起
金融海嘯席捲各行各業,許多高薪人員飯碗不保,家庭頓失經濟支柱,波及就讀國際學校的學生,近期學生退學申請飆升,估計在經濟持續衰退的情況下,「海嘯後遺症」將引發退學潮。
隨夫海歸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上海校友會會長Nina表示,國際學校中,70%學生的學費由父母所屬公司付給;另外30%的學生父母是經商有成的生意人等。由於經濟不景氣,外資公司精兵簡政,一些公司不再為駐外員工子女提供學費。不少美籍、歐洲籍學生多的國際學校,近期少了三成學生。
她說,大陸國際學校有不少韓國學生,也有一些國際學校專為韓籍人士而設,如北京大韓學校(前身是北京南韓幼兒園)、上海南韓學校及天津南韓國際學校等。
隨著韓元不斷貶值,突破1元人民幣對220韓元的匯率,貶值40%以上,再加上急劇攀升的物價,對在中國生活的韓國僑民造成嚴重打擊,不得不考慮應否繼續留在中國生活、學習。
Nina表示,很多韓國學生都不是為了學位來中國留學,而是他們認為,學習漢語未來會有助就業。家長希望孩子小學、中學在中國讀,打好中英文基礎,大學到美國留學,增強競爭實力,但金融風暴打亂許多人的如意算盤。她表示,韓籍生大多靠從韓國匯過來的錢交學費和生活,匯率上漲對他們造成很大壓力,留學生數量已經減少了10%以上,還有不少學生因缺錢而欠交學費。此外,由於家長因生活費緊張而減少子女課外輔導,在北京開設補習班的教師也同樣陷入難關。一些做課外輔導的老師,正準備回韓國。
Nina指出,儘管目前回國的韓僑還不太多,但若經濟繼續惡化,下學期結束後,將有更多韓僑和留學生離開中國。
■三校模式各有利弊
大陸地區分為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三種;學前教育以招收三至六歲學齡兒童的幼兒園為主,海歸子女一般就讀國際學校或私立學校居多,就學方式主要分為「國際學校」、「民辦學校」及「公立學校」三種。以私立為主,大多採外語教學、頗受家長青睞,但學費昂貴,光一年就要20萬人民幣左右;就讀當地大陸學校學費雖低甚至免費,但需適應教材與教學差異,孩子得從頭學中文。
最讓小海歸害怕的是測驗考試都排名次,不少剛回中國的海歸把孩子送到當地公立學校,但幾次考試測驗的排名就把小海歸嚇壞了。有的孩子晚上做惡夢,白天不肯去學校,吵著要回美國,家長只好再把他們轉到國際學校,讓他們繼續接受美式教育。
Nina說,現階段中國的國際學校主要有私立、公立和民辦三種:一是由各國政府主辦,純粹招收本國籍學生的國際學校,採用本國語言授課,如德、法及日本等,英語是第一外語,法語或西班牙語是第二外語,中文反而視為外國語言,不是必修課。這類學校的學費,一年大約在15萬至20萬元之間,也有政府補貼的,如日本學校,學費便宜些。第二種是有港台華人背景的私立學校,學費10萬至15萬元一年,如北京耀中國際學校,兩位校長,一中一西,課程以英國國家課程為基礎,老師也多有香港、新加坡背景。上述兩種學校均只收持港澳台證件、外國護照或綠卡的學生及海歸子女。
第三種是當地辦的雙語學校,主要採用中國式教學和教材,再多加一點英文,學費一年約4萬至8萬元。比如上海的平和國際、世界外國語小學。一些沒有海外身分但又打算將來把孩子送出國的中國家長,以及財力弱一些的海歸,常常選擇這樣的學校。
Nina覺得上述三種學校都各有利弊,第一種模式的學校教學品質高,但學費貴,中文教育「不行」,只適合純歐美血統的孩子,並不適合想多學中文、融入中國社會的ABC孩子;第二種學費較便宜,但「中英文都不完美」,香港人、新加坡老師的中英文口音都不太標準,而且一般是以IB國際課程、教材為主,真正好的IB教師在中國很少,不太適合希望孩子個性化發展的家庭;第三種其實就是本地中國學校,「中國式再多加一點英文」,教學方法比較死板,孩子將來考美國一流大學的競爭力不夠強。
由於三種模式都有美中不足之處,如何讓孩子教育與原居地接軌,又能學好中文,就成了在大陸拼事業的海歸父母心頭一大牽掛。因此,回國之初,Nina最痛苦的是「沒有一個學校適合兒子」。
Nina的兒子Royce1993年在紐約出生,2000年小學4年級時,因父親孫哲(時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和新澤西州蘭普大學美國與國際關係學院助理教授)回國服務,先後任職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和北京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及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等,跟隨父母回國的Royce成了「小海歸」。
Royce到中國最大的問題,便是如何與美國的學習接軌。最初他讀的是上海中學國際部,由於學生來自世界各地,離開學校後的出路也不盡相同,為適應學生需求,學校開設了中英文兩個系列的教育課程,英文採IB系統教材,中文則用香港教材,如果學生預備到歐美升學,學校會在11至12年級提供國際文憑組織認可的IB課程。托福(TOEFL)、PSAT等考試,學校也會公布時間,方便學生提前安排。儘管這所學校比起其他國際學校算不錯,但教育品質比美國好的私立、公立學校還有段距離,讓孫哲夫婦擔心Royce未來是否可以進入理想的大學。
Nina的煩惱,直到2006年復旦大學附中國際部建立才解決。
■ FIS的教學改變了孩子
復旦大學附中國際部(簡稱FIS)教務長Peter Shon是韓裔美國人,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曾在哥大教育學院招生辦擔任副主任。Peter Shon說,FIS招收6至12年級持外國護照(或綠卡)及港澳台的學生,提供西方教育模式,同時重視中西文化的融合,為學生進大學做更好的準備。目前FIS約有100名學生,聘請的教師大多來自耶魯、布朗及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今年9月開始與紐約市私立名校道爾頓(Dalton)合作,接受1至5年級的小學生。小學部課程全部由Dalton提供,Dalton將派副教務長督導。
復旦附中國際部的收費標準是每學期學費(一年兩個學期):1至5年級3萬6000元人民幣;6至8年級3萬8000元;9至12年級4萬元;對兩個以上子女且同時入讀的家庭,給予5%的學費優惠等;9年級以上學生提供住宿,每學期住宿費8000元(兩人一間有獨立浴室)。
Peter Shon表示,復旦附中國際部自2006年成立以來,有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就讀,樹立了「高質國際教育」的良好形象。
金先生是同濟大學建築系畢業的高材生,1986年留學比利時,1990年到美國佛羅里達一家建築事務所工作。他的同學在留學後大都選擇回中國發展,當時中國的建築師案子多到接不完。金先生也很想回中國發展,但太太曹曉明顧慮兒子Louis的學習,怕Louis回去會跟不上。
兩人經三、四年的猶豫、相互說服。為了事業,終於在2001年夏天舉家回到上海。當時比較了上海美國學校、上海耀中國際和上海中學國際部等校,他們選擇了某中學國際部。一開始很喜歡,Louis也馬上融入了,他還遇到了幾個原在佛州的校友,覺得很親切。但進入高中,他就有點鬆懈,聽朋友介紹復旦附中國際部的大學升學輔導很強,AP課的老師很好,金先生就說服Louis從原來中學轉學。Louis轉去第一年就修了四門AP課,包括環境學、生物學、宏觀經濟及微觀經濟,都考了A,大大出乎金氏夫婦意料。他的中文也變得非常好,現在在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讀建築系。
曹曉明非常自豪地說:「我覺得回國這個決定非常正確。當初我堅決反對回中國,我總覺得中國教育是題海戰術、死記硬背,不捨得Louis去吃這種苦。後來我看我先生這麼想回國,也不忍心,就和他說好條件,回去試一年,如果Louis不開心,我們就回佛羅里達。沒想到Louis很適應。」
曹曉明自己的事業也因為回到中國有了很大的發展,她辦了多次個人畫展,代表女畫家被評為2006上海十大時尚女性。
■ 孩子用功兼做公益
孫哲夫婦也說:「我們對復旦大學附中國際部的老師很滿意。他們的中國老師是全上海精選的,新招的外籍老師也大多是耶魯、普林斯頓、布朗、倫敦政經學院等名校畢業的。Royce進復旦之前,雖然成績也不錯,但原來學校人數太多,教師對個別學生的關心就少了。Royce人鬆鬆懶懶,總讓我們覺得潛力沒有被激發,上進心、主動性不夠。但去了復旦半年,他就變了一個人,求知慾、責任心、自我管理能力都大大提高。以前回家花40分鐘做完作業後,就渾渾噩噩熬時間玩,現在經常做項目、寫作文忙到半夜,周末還自己安排SAT、AP複習,或者參加學生活動,忙得不亦樂乎。以前我們總是動腦筋哄他讀書,現在卻要動腦筋讓他多睡覺。」
孫哲說,復旦國際部的另一個優勢是,國際交流多,國外名校紛紛到這裡挑學生,所以Royce已經見過很多名校的招生辦主任,甚至一些大學校長,比如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哥倫比亞大學校長。這些見識也促使Royce更加好學上進。
美國高中重視公益及課外活動,去年Royce跟隨FIS的同學赴四川災區為當地學生上英文課、省下零用錢捐贈物資,自己也獲益良多。他從災區回到上海後,2008年12月,先後獲得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卡特及基辛格的題詞,稱讚他的四川災區之行。儘管去災區時他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但是拿到老布希和卡特總統等人的題詞時,Royce非常興奮。Royce的母親Nina說:「他的愛心得到了鼓勵,對充實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幫助。現在他又計畫今年暑假的志願者活動了。」
Royce的第一志願是將來能夠進入哈佛、普林斯頓及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前年他跟父母返回紐約時,曾參觀一些校園,這趟參觀大學之旅,激發了他爭取進入長春藤名校的決心,確定了奮鬥目標。
Nina說:「Royce一心一意想進常春藤名校,我們怕他考不上會受很大打擊,所以經常給他“踩刹車”, 告訴他只要快樂、上進就好,結果並不重要。」
Nina指出,中國發展快,給海歸孩子提供了很多課堂外觀察和學習的資源。海歸孩子在中國是比較受保護和羡慕的群體,孩子自己容易有「精英意識」,「去念學費昂貴的國際學校,學生自然就會有『小貴族』的優越感,所以國際學校的家長都會要求學校多提供孩子參與社區服務,多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

2008年7月,在復旦大學附中國際部就讀的Royce(右一) 與同學一起去四川災區捐贈物品。(FIS)提供 國際學校校外活動多,常與外校交流,圖為復旦大學附中國際部學生與蘇州新加坡國際學校女子籃球比賽。(FIS/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