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147 个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 斯丹的父母很穷。他从小当学徒工,攒够了钱,买下了一个小小的运输生意,干了二十多年,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生意越做越大,竞争的同行越来越少,最后他几乎拥有悉尼四分之一的运输业,三十多岁时就变成了风风光光的百万富翁。<BR>  还有,他人也英俊,老太太拿出斯丹年青的照片,赞美,多么漂亮的小伙子。又叹息,可怜的孩子!他太轻信别人了。<BR>  斯丹合作多年的生意伙伴突然席卷了他的全部资金逃往外国,大伤了他的元气。对人的信任的危机使他一蹶不振。从此斯丹的生活开始走下坡路,并且每况愈下。在起生活了十几年的妻子跟着一个酒吧的一个男侍从跑了,离婚时分走了他们在猎人山的豪华大房。不久税局查出他在税务上有些问题,课以重罚,并收了他心爱的名车。斯丹开始喝酒,几年前,酒后和人家打架,打架的原因十分无聊,仅仅因为两人抢占一台老虎机,他把人家的鼻梁骨打断,门牙打掉两颗,被罚坐了一年监牢。儿女们嫌他丢人,再也不愿意理他。<BR>  这些大概就是斯丹要忘记但又根本忘记不了的。“孤独!孤独!你们尝过孤独的滋味吗?它象是一条黑狗寸步不离地跟着你。它象是一个四面封闭的黑屋子禁锢着你。”斯丹常常这样大声疾呼,象是在朗诵莎士比亚的剧本。摆脱孤独只有借酒浇愁,越浇越愁,越愁越浇,弄成眼下这个局面。除了母亲,他失去了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BR>  唯有母亲不嫌弃他,拿出自己全部的退休保险给他,再加上斯丹离婚后分到的一点钱,他买下了现在这个画框店。商店的生意开始还不错,要是尽心尽力地干,一个月收入万把元不在话下。有一次,我就接到一个订单,是给博物馆所有的说明文字作镜框,上万块钱的大生意哪!<BR>  斯丹当然知道喝酒害事,他也很想戒酒,也曾经不断寻找戒酒的方法。他从报纸上剪下条条块块关于戒酒的文章,并一条条试过。他吃过戒酒药,结果口吐白沫,涕泗交流,浑身战抖,象发了大烟瘾。放弃了;他去参加AA会议(“AA”是戒酒协会的简称,世界性组织,想戒酒的酒鬼们定期聚会,讲述酗酒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危害,交换戒酒的经验体会,互相帮助和互相鼓励戒酒),但是又不想受十二律条(“AA”宗旨)的约束,尤其不赞成里面“上帝是我们的道德准则,我们是上帝的忠实仆人”这一条。他去听了几次会,就失去了兴趣;他从来不相信上帝,但是在最无奈时他也找过教堂的牧师,人家看他醉醺醺,连门都没让他进,把他堵在门口应付了几句。他于是大骂这些牧师是吸血鬼,收教徒的钱财,住教会的好房,开教会的靓车,却不为信奉上帝的教徒办事,真应该下地狱;最后他打开白页(电话簿),打所有热线电话求助,包括自杀热线。结论是,那些接线人只是为了挣钱而说着毫无作用的职业性套话,没有一个人真正把你的问题当作一回事。斯丹简直没路可走了。“救救我,救救我!”提起这些事,斯丹每每捶着桌子大声疾呼。母亲则苦口婆心地劝慰:“戒酒只能靠自己,自己救自己吧。儿子,你一定能行的。”</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FONT size=4>第 四 章 新的平衡 <BR>  <BR>  <BR>    在澳洲的中国人曾展开过一次“什么是融入主流社会”的大讨论,很多人认为只有进入了能够领导社会潮流,左右社会动向的机构才算融入主流社会。但是这里有一件事被忽略:观念的转变。<BR>  我所理解的融入澳洲主流社会,是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让自己的身心与新的社会生态达到平衡。这需要积极的参与。生活中最吸引我的事情莫过于“参与”。所谓参与,一方面置身其中进入角色,一方面置之于其外用心思索。我“参与”过很多事:和银行、警察局,保险公司等机构和团体打交道,和社会各阶层人物往来,在与他们相融的过程中,过去以为懂得,而实际并不理解的东西有了全新的标准。比如,尊重和自尊、理解和宽容、同情和博爱、人心和人性、法律和权利、生存和自然、。这些词汇说起来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遇,他们构成了我周围千姿百态,活色生香的社会生态环境,改变着我的观念,重塑着我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已经融入澳洲社会。<BR>  讲到融入西方社会的问题时,人们最关注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似乎两种文化的交融必须消灭差异,或者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或者是双方互相包容和妥协。东西方文化差异看起来是个高深和时髦的话题,并且已经有不少文章是关于差异的现身说法,可是细琢磨起来,觉得这些文字只是浮光掠影,除了肤浅,还有哗众取宠之嫌。让我来说“差异”就简单了,文化不管有多少眼花缭乱的种类,差异只存在于不同文化的外层,无非是因环境地域不同带来的习俗和思维的不同,而在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中,是人性,东西方都一样,毫无二致。下面的文章中写了很多人和事,写事也是写人,写人就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来写,而不是东方的人或西方的人。<BR>  <BR>  <BR>  追索失款<BR>  保险上当<BR>  海关情与法<BR>  破车记<BR>  游戏体制<BR>  “联合国”速写<BR>  责任<BR>  安全系数<BR>  宽容<BR>  学会说“不”<BR>  别了,第四国际<BR>  中部人情<BR>  迷失的城市<BR>  <BR>  <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追索失款<BR>  <BR>  <BR>    小赵丢了六千美元。搬到储岚那儿不久,我就知道了这件事。<BR>    小赵,赵前,就是那个睡在卧室的门后一张捡来的折叠床上的小伙子。<BR>    小赵才二十出头,言行谨慎,说话不多,总是躲在门后他那个小窝里。他没有工作,偶然干上一天半天的活,刚刚够交二十块钱的房租和十块钱的伙食费。夜里门后常常传出他翻身和叹惜的声音。储岚跟我说:“小赵真可怜,丢了六千美元。”六千美元!这个数目在我听来太大了。我问:“为什么不去找那笔钱。”储岚对我耳语:“他是个‘黑人’,工作都不敢找,哪还敢找钱。”<BR>    一天晚上我要去原来的住处取信,小赵从小窝里跳出来说,我跟你去。在黑暗中可怜的小伙子象是出来放风的囚犯,贪婪地享受着夜空中的自由。我发现小赵原来是个很活泼的小伙子,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跟我说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女朋友,还有打乒乓球,踢足球。像个孩子一般快乐。我突然想到自己的儿子,和他相差不了几岁。想象着儿子流落在异国他乡,不名分文,小心翼翼地躲避着警察和移民局,防范着周围的一切目光,象老鼠一样在黑暗中生活,我感到一阵心痛。就在这一瞬间我决定帮助这个小伙子。<BR>    回到家,我拿出一张纸作记录,让他把丢钱的经过详细地告诉我。半年前,他在美国工作的姐姐寄来六千美元替他交学费。对于海外留学生来说,“交学费”和“续签证”以及“合法身份”是同义词。六千元的支票装在信封里寄到他所就读的语言学校。学校里学生的信件都堆放在一个桌子上,由学生们任意翻取。小赵从电话里知道姐姐已经寄钱来了,却始终没有见到那封信。两个星期后,他打电话告诉姐姐立即取消那张支票,但是已经晚了,钱被取走了。小赵赶到银行去查,银行职员说,有个人拿着悉尼大学的学生证取了钱,名字和你的完全一样。小赵马上赶到警察局报警。警察听取了全过程后说,我们调查一下,过两个星期你给我们打电话。两个星期以后小赵打电话,警察说,我们还在调查,你过一个月再打电话来。这一个月之内,因为没钱交学费,小赵的签证过期了。这就是说他变成了“黑人”。他知道,再上警察局等待着他的是什么——直接送到机场遣返回国。很多留学生都有这样的遭遇。他不想回国,宁可在这里当黑人。他放弃了找钱的努力,算了,丢了就丢了。他不再到警察局追究,过起了隐居的生活。<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母亲在,斯丹喝酒多少有些自律。而母亲的去世,让他最终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酒鬼。那天中午,老太太端着一杯咖啡颤颤巍巍下楼来,不知是迈空了步子,还是心脏病或脑血管病发作,从楼上跌下来。等急救车来时,老太太已经没有了心跳。斯丹不在家。我冲进街角的酒吧,他和那几个前法官和前酒吧东主正在畅饮,我把他扯出门外,他挣扎着,口齿不清地嘟囔,你干什么,你干什么呀……。<BR>  斯丹跪在母亲身旁大哭,双拳轮流捶打着胸脯。“我是一个大混蛋,我不应该,我不应该去喝酒!我以上帝的名义,以我儿子的名义,以我最亲爱的女儿的名义发誓,我再也不沾一口酒了!如果我还喝,我宁愿他们统统都死光!”真是发下了毒誓。<BR>  我和老太太很熟,也参加了她的葬礼。葬礼上斯丹的前妻和儿女都去了,他们只是和斯丹淡淡地打个招呼,没多说话。斯丹脸讪讪的。<BR>  葬礼结束之后,斯丹直接扎进了酒吧,一宿都没回家。<BR>  从那以后,斯丹不仅没有戒酒,反而喝得愈加厉害。他从一大早就开始喝酒。用窝特卡或威士忌兑一些软饮料当水喝,从早喝到晚,从早到晚都是醉得象一摊烂泥。头一天的酒精还没从体内释放,第二天的酒又接上了,喝得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了十几岁。<BR>  “我在黑暗中徘徊,突然我的面前有一道光明,我扑过去,想抓住它,它倏然消逝,留下的,是更加漆黑的世界。”一醉,斯丹说话就有了诗意,末了还要来一句法语“赛拉磨”(这就是生活)。<BR>  斯丹醉起酒来,工作全扔给我做,他自己拿起电话簿,挨个给朋友打电话,重复每天说过无数次的故事,别人烦得不行,总是推说要出门或家有客人,挂断了电话。除去那几个酒鬼,他旧时的朋友们离他越来越远。烦闷起来,他就去酒吧或俱乐部打老虎机。一手举酒杯,一手按键,按一下,五块钱。几百上千元一会儿工夫就玩完,直到现金卡里耗光最后一分钱,才踹一脚老虎机,摇摇晃晃离开。买东西时,十块当一块花,百元当十元花,倒不是为人出手大方,只因醉眼迷蒙,分不清一二三四,红绿黄蓝。他成了那条街著名的酒鬼,人人都认识他,见面也点头打招呼,转过身却讪笑地望着他的背影摇头叹息。<BR>  斯丹喝了酒就没法工作,每天早上我按时到商店门口,门总是锁着的,拼命敲门喊叫半天,斯丹才下楼开门,歪歪斜斜的,喝得两眼已经红的跟血泡子似的。“今天不干了。”“为什么?”“你看我这样能干活吗?”“你不干我干,我大老远的不能白来一趟。”他的眼神好不容易聚焦到我的脸上,“嗬,你是老板还是我是老板?”转念一想,又说,“你自己干吧,你做的框子比我做得好。钱分你一半。”他丢下这句话,摇晃上楼了。<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有几次,我根本敲不开门,只好悻悻地回家去。这么一来一去,一个上午,每天最好的时光就白白浪费了。最后我忍无可忍了,对他说:“你喝酒毁了你自己,我们不想做牺牲品,你还是另找人干活吧。”他抬起头,惊异的问询的目光对准我,半晌,骤然爆发出巨大的火光:“好,走吧!我不需要你,走哇!你被解雇了。我永远不想再见到你们!”我转身就走。“等一等,”转身看,他脸上是狗一样乞怜的神色“你真的要走啦?我只剩你这一个朋友了,你一走,我真的一个朋友也没有了。”他突然大放悲声:“你以为我喜欢喝酒吗?我恨酒,恨透了。我也想戒酒,可是我没有办法,酗酒是一种病,你们知道吗?一种和心脏病肝炎糖尿病癌症一样的病。不是我想戒就戒得了的。”哭到伤心处,大呼,“我想我妈妈,只有她最了解我……”我又于心不忍了,只好留下。后来,斯丹索性把商店的钥匙给我,自己根本不下楼了。我还不懂得他像一个地鼠一样守在他那个狗窝一样脏乱的房间里,是因为他已经患上了由酒精引起的精神抑郁症。<BR>  丈夫早就跟我说不要再给他干了,可我还是有些犹豫,一方面看他连受打击有点同情他,其实,除了酗酒,斯丹人并不坏,从不居高临下,毫无保留地把做画框的技术教给我。另一方面,我还埋藏着一个私心:在斯丹这里练好全套技术,摸清市场需求,将来或许自己开个画框商店。不过天地良心,如果我开店一定走得远远的,绝对不会去抢斯丹的生意。<BR>  斯丹的生意没人去抢,他自己已经把它糟蹋得一败涂地。斯丹做的画框顾客常常不满意。做框子关键是把木料切出一个精确的角度,醉醺醺的斯丹,切的角能差出去5度,拼出来的画框,不是梯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看看做得不像样,他抓起一把腻子把接口的大缝一糊,油漆一凃,就对付过去了。懂行的顾客不是叫返工就是叫退钱。就这麽着,他的订单越来越少,经常是一天连一单生意都没有。没有进帐,即使有生意也没钱买材料。斯丹在废木料堆里扒来扒去,找出一根旧料,“就用这个做吧。”如此,顾客能满意吗?<BR>  木料场不断地写信打电话要求他付欠款。信来了,他连拆都不拆,揉成一团,一挥手就进了垃圾桶。电话来了,我当替罪羊。“你接,如果是要钱的,就说我不在。”<BR>  到了交货的日期,交不出活,还知道有些着急。他颠三倒四地翻着他的日志本,半天半天才找到一个电话号码:“你替我打个电话告诉顾客,我心脏病突发,住院了,等一出院就会和他们联系。”瞧,醉成那样,还记得照顾自己的名声脸面。我不愿意打,又碍于上下级关系,只好对着电话编谎言,那头人家一阵惊叹,一通安慰,更让我不是滋味。放下电话他急着问:“顾客态度好吗?有没有生气?”我说:“人家关心你,问候你哪。我以后再也不打这样的电话了。要打你自己打。”他松了一口气:“明天。明天一定干活,绝不喝酒。”然后醉腔醉调地背诵着莎士比亚的《麦克白》:“Tomorrow,tomorrow(明天,明天)……”第二天还是重复前一天的一切。<BR>  结果也象他喜爱的那几出莎士比亚戏剧,是悲剧性的。斯丹五六个星期交不上房租,被房东扫地出门。不过斯丹到底不是那种无赖的酒徒,他还记得欠债还钱,他把价值几万的机器贱价卖掉,贱得不可思议,也就是原价的十分之一。家里有一点价值的东西也全卖掉,包括他有钱时收集的名画,二三十块钱一张就出手了。用这些钱,付了房租、木料钱和一切欠款。不过,他欠了我一个多月的工资却没有付,在卖家当之前,他跟我说,对不起,我付不起你工资了。家里的东西,你喜欢什么就随便拿,你要这张地毯吗?我当时是六百元买的,纯毛的。要不然你拿这张画吧,画家非常有名,我当时花了一千元买的。我什么也没要,看他如此落魄,我不能落井下石了,何况,我在他这里学会了一种技术,他欠我的工资,就当我交学费了。<BR>  斯丹离开时只剩了一辆破车,里面装着被子和一些换洗衣服。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他曾打过一个电话给我,说他在过流浪生活,白天在公园里晒太阳,晚上在车里睡觉。每天换一个地方。他自我解嘲道:“倒也不错,交了很多酒鬼流浪汉的朋友,更多地了解了社会最下层人的生活。”斯丹已经跌落到社会最底层了,在言谈话语上还要站高一阶。我问你以什么维生?他说,救济金。<BR>  后来就再也没有听到斯丹的音信,我想,他必定是酒醉忘记了我的电话号码。我曾开车到他可能栖身的地方寻找过,找不到。<BR>  走在路上,我总在观察来往汽车,如果有一辆歪歪扭扭象醉汉一样行驶的汽车,那应该是他的了<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穷人<BR>  <BR>    来澳洲两年,一家人靠老宋打工,每周只有二百多元的收入。我打零工,还要交付昂贵的学费。四口之家的生活时常捉襟见肘。我粗略地算过,象我这样的手术,所有的费用加起来,怎么也得上万元。幸好阿尔弗雷德王子医院是公立医院,一切免费。否则我倾家荡产也拿不出这笔钱来(事实上,我全部的家当是只花了二百五十元买的二手货家具,外加一部二百五十元的二手电视和一些锅碗瓢盆,坛坛罐罐)。但是见专科医生是需要交诊疗费的。在库大夫和罗大夫那里,诊疗费为六、七十元。比起将要做的免费大手术来,不算多了。生活再困难,我也付得心甘情愿。(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即使看专科医生,也可以报销百分之六十。)<BR>    没料到在库伯大夫那里看病时,他叫我在他那里再照一张CT。在他楼下的X光科里,接待小姐请我交二百九十八元。我愣住了,以往的CT是在各大医院作的,不用花钱,所以我一分钱也没有多带。正在尴尬,只见米歇尔匆匆跑上楼,并撂下一句话:“你等一下。”一会儿她下来了,告诉我:“你只交十元就行了。”同时接待小姐也接到了楼上的电话,她叫我交十元钱。我很感谢他们的通融,问:“剩下的钱什么时候补齐?”小姐说:“你只需要交这么多,其它的钱不用交了。”我迷惑了,问米歇尔:“你上楼去说什么了?”她答:“我告诉库伯大夫的秘书,你是disadvantager,付不了这么多钱。”我不明白disadvantager怎么解释。她说,就是穷人,象没有工作的人,有很多孩子的低收入母亲,没有钱的学生。真不理解,澳洲的福利政策到底有多大覆盖面,穷人的概念怎么界定,人们怎么能凭你一句话就相信你是穷人?米歇尔坚信我属于穷人的行列,多亏有她陪着我,要我自己来看病还不是得乖乖地交全费?</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手术组大夫<BR>  <BR>    手术前这一段时间,医院给我安排的事情是会见两位主刀大夫。他们只在CT片子上见过我的颅骨,需要了解我更多的情况。每次见大夫,米歇尔都和我去。和一切有教养的澳洲人一样,她对在异国他乡的“外国人”的不幸遭遇抱着深深的同情和理解,想方设法助你一臂之力。<BR>    首先见的是库伯大夫,耳鼻喉科的专家。他身材挺拔,线条分明的面孔上嵌着一双冷峻的蓝眼睛,薄薄的嘴唇时常紧闭,很少见到笑容。这副神态让我想起了十八世纪法国的宫廷贵族,只是眼睛嘴角更多了一些自信决断的力量。这位闻名的大夫看起来不过三十七八岁,离我想象的一把年纪、大胡子、戴眼镜,一副博士学者的样子相差太远了。<BR>    库伯大夫简单地问了几句病况,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要进行的手术,轻描淡写,就象说怎么治伤风感冒一样。我小心翼翼地问:“这种手术危险性很大吧?”他似乎不屑一答,眉毛微微一挑,自信且冷冷地说道:“我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任何手术都有危险性,即使是盲肠炎。但你这种类型的手术我已经做过一百多例了,都是成功的。”我肃然起敬,不敢再多说一句话。想到曾经有一百多异族兄弟姐妹与我遭遇相同,感觉好象有了后盾,胆子壮了许多。出了门,米歇尔用蹩脚的汉语对我说:“他太骄傲了。”的确是盛气凌人,因为他有资本。我笑笑没说话,我的性命在他手上,不敢有不敬之词。<BR>    罗塞尔大夫,脑神经科的第一把手,年纪在四十左右。个子矮小,秃顶,眼镜片后面射出智慧的光。他一直认为我的瘤子是脑膜瘤,尽管第二次的大脑造影,更高级的MRI(核磁共振)报告结论写道,极大的可能性是耳神经瘤而不是脑膜瘤。罗塞尔大夫是那种相处起来很容易放松,很容易接近的人。我最关心怎么样动手术。他告诉我:“首先削去头发,掀起头皮,在颅骨上钻一个孔,取出瘤子。”三言两语描述了一个多可怕的过程!“然后呢?盖上一块有机玻璃?”我问,听说国内都是这样做的。我想象着透过有机玻璃可以观察里面的大脑、神经、血管,象实验室里装在玻璃器皿中的标本。“不,然后从你腹部取出一块脂肪,覆盖在上面。”“呀!”我惊呼起来,“那是软的,很容易碰伤大脑!”他笑道:“不会的,很结实,除非有人用刀子捅在上面。”他做了一个捅刀子的姿势。哇,千万留意,绝对保密,我的致命弱点,阿喀琉斯(Achilles,希腊神话中因脚后跟中箭而死的英雄)的脚后跟。<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经验之谈<BR>  <BR>    布朗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他已经从朋友那里得知我生病的消息。他想约我见面谈谈,看有什么事可以帮得上忙。布朗是我交的第一个澳洲朋友。他是成人英语学校的教师,潜心于教育工作。他年轻时在印度教书,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家里墙上挂着中国的字画,印度的壁毯,书架上摆着日本娃娃,泰国的佛器。他养着两只猫,一只黑的,一只白的。黑猫叫“阴”,白猫叫“阳”。与我聊天时,他常常对中国文化追根寻源。一次他跟我讨论“机”字的字形、来源、意义及引申就用了一个钟头,比中国人本身还要求甚解。他主动提出用业余时间给我和老宋上英语课,不要任何报酬。我每周在他那里上一次课,同时向他咨询在澳洲生活难以处理的事情。无论提出什么问题,他都会尽力帮助解决。<BR>    在市中心一座高层建筑下面的半圆型咖啡厅里,布朗告诉我,他把我的事情对他的朋友们讲了,他们都很同情我的遭遇。有一个朋友认识一个妇女,曾经得过与我同样的病,作了同样的手术,她的情况现在很好。布朗说:“经过联系,她很愿意和你谈谈她的手术经历及结果,没准儿这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愿意,我来安排你们见一次面。”我当然愿意。惊动了这么多素不相识的人,真有点不敢当。<BR>    几天之后,布朗开车把我带到离城二十多公里的北郊。车子停在一座华丽洋房前。房子周围是打理得干净整齐的花圃和草地。女主人汀娜把我们迎了进去。客厅宽敞,陈设着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和绘画,饶有风格,都不是市面上能买到的那些。正面墙上挂着主人的结婚照,年轻时的汀娜极其美艳动人。我的脑子里迅速搜索了一遍世界影星的形象,竟觉得没人能与照片上的她相比。站在我面前的女主人已经三十多岁,应该说处于完全静态时,依然美丽。但她的面庞常常呈现一种不协调的状况:她时时不自觉地眨动右眼,说话时舌头卷向一边,以至有时发音不清晰。<BR>    汀娜关切地问了我的情况,然后开始详细地讲述她动手术的前前后后。她是埃及人,十九岁到伦敦读大学时,发现脑部长了瘤子,位置恰好也在耳朵后部,是在右边,于是就在英国作了切除手术。因为瘤子太大,手术时伤及了脸部神经,以至眨眼有问题。同时医生在她口腔里取出一点大概是筋腱之类的东西,补在另一个什么地方,所以舌头会偏向一边。手术后,她曾有一段时间头晕,不能维持平衡,后来渐渐恢复如初。她的身体至今没有任何反复,也没有瘤子再生。她的丈夫一如既往地爱着她(她的丈夫,一个外科医生,也一直在场。一眼看去,是一个相貌上无可挑剔的英俊男子)。她已经有了两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奇怪的是手术后她的生活道路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大学读书时她是学工程的,仿佛手术割掉了她的科学细胞,接通了她的艺术神经,她放弃了她所学的自然科学而转向艺术创作。客厅里的艺术陈设全是她亲手制作。她还开辟了一个房间作为小小艺术厅,别出心裁的根雕、盆景、布贴画,一件件作品显示了她对美的一种发掘,一种赞赏。大概与死神搏斗过的人对世界之美,人生之美另有一番感悟,并急于把这种体会表现出来,让人们珍惜、共享。<BR>    临走时,她鼓励我:“不要害怕,勇敢面对现实。我的手术是七十年代作的,尚且这样。现在已经过去十五六年了,其间科学不知发展了多少倍,你的手术肯定比我的成功得多。”她还一再叮嘱我住院时要告诉她一声,手术后要告诉她结果。这次造访,令我相信倍增。</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娘家人<BR>  <BR>    从医院出来,赵前对我说:“放心了吧?是良性瘤子,还是最好的大夫来作。我说过没事的。”我确实感到放下了重担,松了一口气。尽管从手术的时间和大夫的安排来看,我的病的确是非同小可,但不是绝症。谢天谢地。我拍拍小赵的肩膀:“谢谢你,快回去上班吧。”<BR>    恐惧平息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到了我的双亲。在危难的时刻,只有父母的爱才能给儿女的心灵以最大的安慰。但是他们已经年近八十,怎么可能还让他们为四十多岁的“孩子”担这份惊受这个怕呢?<BR>    我去找余芳商量。余芳年龄与我相同,是我小学时代的同班好友,中学又在同一间学校,仍然是好朋友,好到两家的兄弟姐妹以至父母都成为朋友。后来运动把我们抛到天南地北,再也没有联系。有一天她突然出现在我家,告诉我她要去澳洲,特来告别。她这一走,牵出了我压抑多年的“看世界”的愿望。这种愿望这么强烈,无法再收回去,并化为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在她出国的第二年我也到达澳洲。经过多方打听才在悉尼见到了她。还象小时候一样,我们无话不谈。两个单身女人互相支持着度过了在澳洲的最初阶段。余芳是个女强人,精力充沛,足智多谋,杀伐决断。许多人向她寻求精神上的援助。我遇到举棋不定的事也常常找她拿主意,她是很乐于帮助人的。<BR>    余芳说:“你千万不能告诉你父母,你妈妈精神太紧张,她要知道你得这个病,又无法知道详情,胡思乱想,还不急坏了。你爸爸也不行,他心脏病那么严重,不能受刺激。就算他们知道也帮不上忙,只有着急的份,不如瞒着。”但是我手术后需要有人照顾,老宋的工作是我一家的生命线,不可须臾离开,最贴心的只有娘家人。余芳出主意:“你可以以动手术为由申请你妹妹来澳洲照料你。你妹妹在山东,她来不用惊动你在北京的父母。”好是好,有那么容易吗?余芳又说:“你可以到中国领事馆与他们谈谈,请他们向澳洲移民部出示一份证明,这样会好办得多。”我怀疑:“领事馆会给你出证明吗?”“都是中国人,自己的留学生在异国出了问题,代表祖国的领事馆哪会不管?普通人也有这个同情心呀。”有理。<BR>    于是我到了中国领事馆。我对着一个类似卖火车票的小窗口说完我的情况和请求,一位女同志冷冷地说道:“我们从来不出示此类证明。”我嗫嚅道:“可这是很大的手术,一定要有人照顾的。”“那你就回国作手术,你本来就应该相信祖国的医疗水平。”糟糕,有崇洋媚外的麻烦了。“我相信,我相信。”仿佛对着居委会的妇女,我小心翼翼避免说错一句话,“但是我已经辞去了国内的工作,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户口,要花很多钱。再说回去找医生又要耽误很多时间,我这个病不能再拖了。”女同志面无表情:“这些是你自己的事,我们管不了。下一个!”我怏怏地离开,心里直懊悔,你到这个地方来干吗?<BR>    唉,指着娘家人是没希望了。<BR>  <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 松了一口气<BR>  <BR>    赵前一早赶来,陪我上医院,一是为我壮胆,二是为我翻译。我虽然来了两年,但是在听说英语上反应还是很迟钝,而赵前能说一口本地人的英语,他的老板至今还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澳籍人。赵前告诉我他早上去向老板请假,说陪姨妈看病,谁知老板说:“你的事也太多了,怎么老请假?”确实,他是个不安份的小伙子,常因一玩大半夜,第二天起不来,就告病假。他也是个热心人,且不说为其他朋友,光是为了我一家,陪不懂英语的老宋去找工,替我接放学的女儿,就请了不少假。他很聪明,厂里的技术活一个人全拿得起来,离开他老板就断了左膀右臂,因此也不敢拿他怎么样。有恃无恐的赵前一听到老板的不满之词,立刻火冒三丈,大骂道:“你们fucking在这几十年了,什么fucking英语不会说?(和澳洲的下层阶级一样,他说话满嘴“fucking”,意思与中国骂人话里的“操”字相当)想当初你爹你妈刚来时,不会讲英语,要不要你帮助?你爹妈上医院看病,你去不去翻译?”那个三十年前从意大利移民澳洲的,其父母至今还讲不明白英语的老板愣住了,没料到这个永远满不在乎的小伙子竟爆发了这么大的脾气。他赶紧息事宁人:“好,好,好,你去吧。看完病就回来。”<BR>    在医院第八层楼的耳鼻喉科,戴维森大夫向我解释了我的病情。他说,从片子上发现我脑部的左后方长了一个瘤子,有两种可能性:耳神经瘤或压迫了耳神经的脑膜瘤。值得庆幸的是瘤子是良性的(后来他又加了一句,95%可能性)。如果长在别的地方,比如四肢上,几乎可以不理它。但是它是长在空间范围极其有限的脑颅内,它将侵占脑内其它器官的位置,压迫其它的器官,最终导致生命危险,因此要尽快摘除。绝大多数情况下,手术预后良好。但是瘤子切除后,很可能出现一段时间面部的“weak”,需要辅以物理治疗。什么叫weak?是不是那些中国大夫告诉我的“面瘫”呢?歪鼻子斜眼,口水顺嘴角流?我下意识地摸摸左脸,心想:不是癌症已是万事大吉,脸豁出去了,保命要紧,大不了手术以后再也不见任何人。现在我最关心的是,这个医院的技术和条件怎么样。戴维森大夫仿佛知道我的心思,他说:“我们的医院是澳洲最好的医院之一。我们具有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同时,你的手术小组有脑神经科的罗塞尔大夫、耳鼻喉科的库伯大夫和奥康纳大夫组成。他们都是最有名的大夫。”我心里一喜,撞个正着。我听说在澳洲知名的大医院,接受手术的病人要等很长时间,半年甚至更多,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呢?戴维森大夫告诉我,他们将安排我在三个月之内进行手术,也就是那年的十月份。<BR>  <BR></FO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