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147 个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澳洲第一天<br>  <br>  <br>   飞机即将降落在悉尼。是上午,天蓝得耀眼。往下望,一块块红色屋顶,一丛丛绿树草坪,被一条条银色的道路分隔成美丽的图案。好一片陌生的土地!<br>   始终不能相信这是真的。离家几个小时,一个梦还没做完,就已经漂洋过海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看世界”的愿望。<br>   下了飞机先跑到厕所换上为出国买的一身行头,浅米色毛衣、棕色毛料外套,以及配套的西裙,脚蹬一双高跟皮鞋。然后急急忙忙随大流往外走。说来惭愧,四十多岁了,从来没有穿过高跟鞋,新买的高跟鞋不听使唤,咔巴一下断了一根。我一瘸一拐走出海关,一脚高一脚低站在了澳洲的土地上。<br>   冯先生在信中说过,到悉尼后他会到机场接我。离开北京前,我给他发了一封电报,告知到达的时间。冯先生是个台湾人,我一直在想象他会是什么样子。高个矮个?胖子瘦子?老年中年?所有中国男人的形象想了个遍,甚至还做过梦,梦见他是一个长满络腮胡子的黑大汉。我不是对导师的形象有特别的兴趣,只是因为和外界隔离了四十多年,几乎没有见过一个海外华人和台湾同胞,对即将相处的这位先生存有几分好奇、几分紧张、几分不安。马上就要见到他了,我想我会在所有的洋人中认出这个中国人的。<br>   出口处黑压压挤满了接机的人。等他们一一认了人头,我逐个辨认剩下的寥寥几人。女的,不是,年轻的,不象,商人模样的,不可能。最后人们都走光了,剩下我一人孤零零地东张西望,我有点犯傻了,没准他在其它的接机口?我拖大箱,拎小箱(不知道可以随便使用满机场都是的手推行李车),在机场大厅走了几个来回,没有一个学者模样的中国人。我开始发慌,好象被抛到一个金发碧眼的荒漠中。幸而我还是有出门经验的:给系里打电话。我定了定神,从箱子里掏出我的通讯本,这是我到澳洲的生命线,上面有学校和在澳洲所有朋友及各种“关系”的地址电话。然后我用出国人员可以换到的四十美元换了澳元。我告诉那位职员我要打电话,需要一些零钱。她看出我是第一次到澳洲,把三毛钱硬币放在我手中,“这是一个电话。”又给我三毛钱,“这是另一个电话。”再给我三毛钱,“这又是一个电话。”<br>   我走到公共电话亭,放进三毛钱,只听见哗拉拉的掉钱声,然后拿起话筒拨了学校的号码,不通。我挂上电话,又放进三毛钱,还是不通。硬币都放完了,电话永远打不通,敢情这儿的公用电话和国内的一样,摆设,中看不中用。<br>  尽管心慌,还不至于六神无主,直接杀到学校去,我作出第二个果断的决定。我离开电话亭,没有意识到通讯本忘在了那里,更没意识到从那一刻起,我在澳洲的“生命线”全部切断,我将孤军奋战,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闯天下。<br>  我拖着大小行李走到问讯台,问服务小姐马克理大学怎么去。我不知“马克理”这个词英文怎么说,按照中文的发音读得七扭八歪,人家半天听不懂,后来我在纸上写下这几个字,她才恍然大悟。她告诉我先坐出租车到温雅,然后再坐二百八十八路公共汽车。她又拿了一张纸,详细地写了下来。<br>   一出机场门一辆出租车驶到我跟前。路有多长,要多少钱,司机会不会欺生绕远,会不会半路打劫,要不要给小费,给多少,带着无数个担心,我无可奈何地上了车。我装出胸有成竹的老澳洲人的样子,可是老到的司机一眼就识穿了我这个土头土脑的外国人。他问,第一次来澳洲?我乖乖承认,心想要杀要宰全由你了。司机很友好,一路上给我介绍悉尼的主要建筑。穿过乔治大街时,司机告诉我这是悉尼最有名的商业街。那时悉尼的人口不多,乔治大街上行人稀稀落落,商店里也显得空空荡荡,再加上高耸的大楼挡住街上的阳光,给我一种秋风萧瑟的感觉。<br>   司机停在一个汽车站上说,坐这辆车你就可以到马克理大学。我有点胆怯,说要不然你直接拉我去吧。司机说,太远了,要花很多车费,坐公共汽车只要一两块钱。多少年后我儿子开出租车,说从机场到马克理大学,这叫“甜活”,如果有这样的活,司机乐得屁颠屁颠,哪有不拉的道理。可见那位司机是很老实的。十六块多的车费,该给多少小费?我拿出二十元,试着说:“不用找钱了”。司机忙说:“No,no。”拿出他的硬币夹准备找钱。我说:“不用了,不用了。”他说:“真不用找?”我说:“是的。”他一连好几个“谢谢”。后来我才知道,在澳洲是不兴给小费的。司机高兴之余又叮嘱我汽车先经过学校门口,然后在外面的购物中心绕个圈子才穿过校园,留意别下错车。可惜我没听懂,还是在学校门口下了车。<br>   我提着大箱小箱站在校门口,向里望望,一片绿树,深不可测。校舍不知隐藏在哪里。拖着箱子走了几步,新箱子上的轱辘纷纷脱落,再也不肯挪窝。我一筹莫展,自从下了飞机,没有一件事是顺利的。<br>   一辆汽车开进校园,情急之中我一扬手,车子停下来。一位年轻女子摇下车窗问:“需要什么帮助吗?”我说:“我是语言学院中文系的学生,不知道中文系在哪里,你能把我带过去吗?”她说:“当然,上车吧。”她告诉我她正好也是语言学院的研究生,是南斯拉夫人,在研究语音什么的。说话间,到达了我的最终目的地。<br>   中文系的秘书是个华人,是首次见面,但在电话上已有交道。在国内时我曾往中文系打过一个电话,要和导师商量什么事。我准备了半天英语,比如“请给我接一下冯先生”,“他什么时候上班”。是这位秘书接的电话,她用英语说:“冯先生不在,我可以给你带个话吗?”我傻了眼,准备的英语不够用。我急忙翻开手边的《英语会话》,照着书念了一句:“我怎么能和他联系上。”她说:“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我熟悉了此地的语言后,才知道那国产的“英语会话”过于书面化,象是两国首领交往的外交辞令)”我只好说:“谢谢,再见。”见了面才知道她是一个华人,还会讲广东话和普通话。她明知我是中国人,并且英文词不达意,在电话中却跟我讲着咄咄逼人的英语。不管她是有意无意,见到她我心里有些不快。从那天起我的既定原则是见了中国人只讲中国话。秘书说导师病了,三四天没上班了。她给冯先生打了一个电话,冯先生说下午来系里见我。<br>  导师冯先生终于来了。见到我没有客套,直截了当地问:“为什么不先打电话来?”我奇怪了:“我打了电报,你没收到吗?”他眉毛一扬:“电报?简直是笑话!二十年前就没人打电报了。”可那时电报在中国似乎还是最快捷的通讯方式。普通人家没有电话,市内通话要到街口小铺的公用电话去打,国内长途要去邮电局,打国外的电话就得到电报大楼,还要排个把小时队等他们接通。我没说话,对一个台湾人说这些是有失脸面的。冯先生翻翻桌上堆积的信件,没有电报。电报是我到达了三天后才来的。<br>  冯先生又问:“到了悉尼为什么不打电话,我可以派人到机场去接呀。”我讲了打电话的经过。冯先生一脸轻蔑:“你们大陆来的人百分之百都不会打公用电话。如果你不会,难道还不会读电话机上的应用指导?先拿话筒,后放钱!”我又没吭声,心升反感。在大陆我从不在街边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那些电话百分之九十八是坏的。在机场时心里慌张,哪还注意到电话上有说明?钱都落在了电话机的取钱口,下一个打电话的人必是个幸运儿。<br>   冯先生把我安排在他的另一个学生家。一个小房间,什么家具都没有。我从箱子里拿出一些被单,胡乱裹在身上,躺在地上。往着窗外,夜空蓝得通透,密布的繁星,都是陌生的,蓦然想起已是斗转星移。我打开带来的小半导体,在陌生的澳洲口音的英语伴随下睡去了。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母亲追着我上了飞机。飞机起飞,她没站稳,从敞开的机门上掉下去,半边脸摔得血肉模糊。我抱着她的头哭叫道,都怪我,我不应该来澳洲,我不应该来澳洲!我从梦中哭醒,决定明天一早打电话问问妈妈的平安。梦预示着什么呢?大概预示我在澳洲的生活不会顺利。的确,头一天就没有一件事是顺利的。头一天我就体会到“看世界”不是那么容易的。后来我在二十天内搬了四次家;我和导师吵翻了;我的学业因病中断……。我和所有在这里的中国人一样,象一棵在水土丰沃的大地上生长的植物移植到一块生荒的土地上,非常艰难地把切断的根扎进地里,元气大伤。<br>  但是我们终于还是在澳洲的土地上扎下了根。<br></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5 19:40:20编辑过]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FONT size=4>香港老太<BR>   <BR>  香港老太八十八岁了,有一儿一女。女儿住在香港,儿子一家移民澳洲。儿子在香港还有生意,两边跑。儿媳妇留在这边,不愿意伺候老太太,登报找一个“工人”,于是我就成了那个“工人”。<BR>  早上八点钟我准时到了那家。一座新建的两层楼房,浅橘色砖墙,雪白的石柱撑起拱形走廊,走廊上面是阳台,两扇落地大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BR>  儿媳妇两眼冷若冰霜,径直把我带到老太床前,说:“这是伺候你的工人。”便转身走了。老太急忙招手:“快扶我上厕所。”老太腿脚不灵便,自己走不了路,夜里没人服侍,没法方便。家里有两个厕所,一个儿媳妇专用,另一个严格规定八点以前归孙子,孙子上学以后才轮到老太使用。老太每天早上在床上憋得痛苦辗转,我一到她第一句话总是说:“你可来了,我六点钟就憋醒了,盼星星盼月亮哟。”床上总是湿漉漉的。婆媳俩不过话,老太怕儿媳妇,跟我商量:“你跟她说说,在我床前放个便桶。”儿媳妇说:“绝对不行,要弄脏我的地毯。”<BR>    儿媳妇和“太太团”去打麻将、饮茶、购物,一去就一天。我照管老太的吃喝拉撒睡。吃过早饭老太坐在客厅一角,阳光在这里停留一个时辰,光线从后面把她的头发照成一团发亮的银丝。老太窝在沙发里,虽是手戴金镯,项佩玉链,却少些阔人家老太太的气势,象个乡下人。“拿本画报我看看。”茶几上一落关于明星们吃喝拉撒的香港画报,我随手抄起一本画报递给她。老太翕动嘴唇,断断续续念着大字标题,她识字不多,十个字里可以念出两三个。“看那,他们我都认识!”忽然老太兴奋起来,指着画报上一张彩色照片,“肥虾、阿炳、区老三、雄哥……,我老公的拜把兄弟,老公活着时常来我家。”我凑过去看看,四个老头的合影,有的西装革履,有的长袍马褂,是一个大宴会上的香港商界头面人物。<BR>  “哟,你老公以前一定够风光的。”<BR>  “当然了。我老公有一个好大的公司,做饮料,每月光是电费就要交十几万元!”<BR>  “那公司呢?”<BR>  老太黯然:“卖了。” 几年前儿子卖了公司和住宅,然后扛着全部家当:银行存款、家具细软、还有手纸和方便面跑到澳洲。她微微合上眼,喃喃道:“到这里干什么,还是香港好哇。”<BR>  我说:“你老够有福的啦,住得这么好,还不满意呀?”<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一年后,在公共汽车上碰到了莎丽。我刚刚踏上汽车就听见有人在车尾大声呼唤我的名字。其响亮如乡下女人唤儿回家吃饭,且惊喜而热情。全车人的目光随着声音的起点转到声音的终点。我臊得几乎立时就要转身下车,但还是不声不响坐到了她的身边。她拉着大嗓门:“搬家了吗?”“搬了。”“怎么不告诉我,搬到我这里来?”我吱唔着,那房屋、那地点我都不喜欢,再说和房东住在一起麻烦一定不少,特别是她。莎丽仍是没完没了:“你有没有朋友?你人好,你的朋友一定都很好,你给我介绍几个吧。”瞧,她的逻辑就这么简单。我倒不好意思了,诺诺应承。想想一孤身女子,独自供这么大房子,也是应该帮帮她,就介绍了一个还算可靠的男性朋友进驻。那人又介绍了他的熟人进去,熟人又介绍了熟人,一时间房子里人气旺盛,莎丽自是喜欢,对我感激不尽。<BR>    一次那位朋友请我去吃饭,莎丽来开门,喜气洋洋地把我迎进去。这是我第一次到莎莉家,只见地毯上铺了一条长长的塑料片通往客厅和厨房,其它走路经过的地方铺着纸箱拆成的硬纸板,一不小心就绊一下。桌子、柜子每个水平平面都盖上了报纸。房间里到处贴满纸条,是莎丽歪歪扭扭的字迹:“随手关灯”,“把水龙头拧紧”,“塑料口袋不要扔,放在这里”,“洗菜淘米水倒在这个桶里冲厕所”……。过得很是认真节俭。朋友说她人还行,就是罗嗦,管事太多,乡下人,不开眼,就认钱。<BR>    这顿饭是朋友做东,其他房客作陪,莎莉则自愿为大家做饭炒菜。房客们都是男人,都是从大城市来的,根本没把莎丽放在眼里,尽拿莎丽打哈哈。上了菜,莎丽说大家吃吧。他们怪声怪调说,饱了饱了。一阵坏笑,意思是看着你的模样,不吃饭就饱了。莎丽没心没肺地跟着哈哈笑。趁莎丽去厨房,他们打了一个什么赌,说输了罚你跟傻姐(他们这么称呼莎丽)睡觉。另一个就作出惊恐万状的样子讨饶。我觉得这些人有些险恶,莎丽的日子不会好过。莎丽可没那么多心机,送我出门时,对我千恩万谢,说:“他们每人交五十元,我还钱(贷款)轻松多了。”我说:“小心那几个男的,油头滑脑的。”莎丽说:“这帮家伙呀,又脏又懒又调皮。”怨是怨,却笑开了花,象是母亲带着爱意嗔怪自己的孩子。<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这帮男人再捣蛋,我也想不到,他们会把莎丽弄疯了。那是半年后,我见到了那位朋友才知道的。他说,一个男房客不知怎么把莎丽诱上了床,然后宣传,知道莎丽多大了吗?三十八岁了,还是个黄花老姑娘呢!那阵莎丽幸福到了极点,偏平的脸上放出光彩,笑眼挤成一条线,说话的声音更响亮更语无伦次。对于男女之事,莎丽是绝对的认真和实在,每天夜晚溜进那家伙的房间钻进人家被子,直挺挺地等着。而那个纯粹是为了泄欲的男人,每天早上还向其他几个男人发布昨夜战况,或者说,“哎,傻姐说,我爱你,你爱我吗。这不是糟蹋我吗?”再不就是:“救救我吧,傻姐要和我结婚,还说一块儿还房钱,房子最后有我一半。你们谁愿意上?我连人带房子一块拱手相让。”莎丽不懂城市男人玩世不恭,动了真心,她不仅想有个自己的房子,也想有一个自己的家。她不屈不挠,不依不饶地要求结婚。那家伙知道这事情象口香糖粘在鞋底甩不脱了,趁她上班收拾东西溜了,还欠了两周的房钱。<BR>  莎丽急坏了,逢人便打听那家伙的下落。人家骗她说,那人去了美国,那么远,算了,就死了这条心吧。莎丽赔了夫人又折兵,男女之事且不提,就算吃了哑巴亏,可那两周房钱呢,一百块钱哪!一百块钱对莎丽可是个大数目,相当于她半周的工资。几年来她供房的钱是从一个小线头一个小线头,一滴水一度电上抠出来的。银行里的存款长上一分,意味着又有一块砖,一片瓦属于她了。添砖加瓦的喜悦伴随着她走了好几年,赋予她生命以重大的意义。现在那一百块钱的丢失如轰隆一下倒了一面墙。莎丽是乡下人,承受不了这个,只几天的工夫,她就疯了。她把报纸涂上墨汁,盖在头上,夜间象幽灵一样在屋里屋外乱转,自言是七仙女下凡,扬惩人间善恶,渗人得慌。房客不敢再住,都搬走了。搬走时,把该交的房钱塞在她手里说,莎丽,你可看好了,这是我交的房租,我可一分钱也没欠你的呀。又安慰她,我们要找到那个王八旦,非把那一百块揍出来不可。其实他们都知道那家伙躲在哪里。我对那朋友说,去找那人讨回钱来呀。他说,这年头谁管谁呀,谁愿意为她得罪人哪。再说她已经疯了,这钱对她也没意义了。<BR>    莎丽的工作也丢了。她疯是疯,还没忘了去上班。到了工厂,把人家新做的衣服剪得条条缕缕,扎在头上,咿咿呀呀地唱小曲,老板大惊,立刻把她轰出厂门,工资也扣了。<BR>  我要去看莎丽,朋友说,她进了疯人院。丢了工作以后,莎丽有一天突然倾其所有积蓄,买了一张去美国的飞机票,到了机场,既没护照又没签证,硬要往里面闯,被查出是个疯人,直接送到了疯人院。<BR>  在若滋奥精神病院,我见到了莎丽,她人已经痴痴呆呆的,脸变得虚泡囊肿,是打激素闹的。她叔叔只来过她一次,此外没有人探望她。见了我,还能认出来,眼睛闪了一下,竟没忘记问:“你再给我介绍几个房客吧?我还钱好辛苦哇。”我的良心上很过不去,我介绍的人间接地给她惹了祸,弄成她现在这个样子。再看看她旁边的人,一个女的嘟嘟囔囔说个不停,满嘴黄色语言,见了男的,就往女厕所里招。其实莎丽只是一时迷了心窍,真不应该呆在这个地方,和这些人在一起不疯也得疯。<BR>    莎丽不久就出院了,有个护士定期去给她打针。我没再去看过她。我开车回家总要经过她家,晚间每见那偌大的屋子黑洞洞的,总是想,她在干什么呢?<BR>  终于有一天再经过她家时,见门前竖立一个大牌,“此屋出售。”不知道莎丽去了哪里,只知道那时她还有一大半贷款还没还完。<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我进了电梯,一个菲律宾清洁工随着我钻进来。她同情地望着我:“你不怕被解雇吗?”我说:“我不管,我不能受这个气。”她说:“她很讨厌,她对我也是这样,因为这个。”她指指自己的脸。我的眼泪突然涌上来。<BR>    我没有回家,在院长办公室门前等院长上班。我向院长告了伊莎贝拉的恶状。院长不动声色,只说:“你想要怎么样呢?”我说:“尊重。尊重我的人格,尊重我的工作。”院长想了一下:“这样吧,你干白班,把白班护士换到夜里,我再也不会安排你在她的手下干活。好不好?”对于早上的争吵,院长始终不予置评,她关心的是有没有萝卜顶那个坑。于是就有了让我最痛快的那句话:“不,我不干了。”<BR>  <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 莎丽供房 <BR>   <BR>  <BR>    认识莎丽是在一个制衣厂,我在那里找到一个三天的临时工作。工作很简单:把成衣上的线头剪下来。老板说,莎丽,你教她怎么做吧。<BR>   莎丽是唯一的剪线工,领导了我一个,就有点拿腔作调的意思,摆出了行家里手的架式,绷起面孔,尽量少说话,不时检查一下我是否落掉线头没剪。干这种活如果再能被挑出毛病来,那真是白痴了。莎丽在气势上压不住,只半天就恢复了从事简单劳动的女工本色,向我问长问短打发单调的时光。她好说话,说起话来是爆发性的,跳跃式的,没有逻辑。到了下班时,我的事情没问出多少,她那点家底就都抖擞光了。<BR>  莎丽没有父母,几年前随叔叔全家从中国移民过来。让我惊奇的是,她的叔叔竟是一个高级工程师。我怎样也不能把面前这个人和高知家庭联系起来。她比我矮一个头,平平扁扁的脸上遍布雀斑,五短身材,特别短的是脖子,头象是直接放在肩膀上的,再加上胸前嘟噜着一大堆花边、肩头打褶的泡袖衬衣和套在外边的半长不短的裙子,更显短粗。她说她从小就在乡下和爷爷奶奶过,直到出国前。这就对了,任何人第一眼就看出她是一个乡下人。尽管是在澳洲生活,仍然乡气不改。她与叔婶没有感情,叔婶对她更是可有可无。一到澳洲叔叔就说,以后的生活全靠你自己了。从此断了来往。<BR>  莎丽在乡下长大,知道房子是乡下人的根,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拥有一座自己的房子。剪了五年的线头,终于付了买房的首期。于是在悉尼,比起其他的中国人,乡下姑娘莎丽奢侈地拥有一个三室一厅的花园房子。尽管是破旧的木板房,并且在一条主要交通大路上,但是属于自己。自己的房子她只住了一小间,其余的房间连同一个储存室都出租了。莎丽非常努力地工作,想早一天还清贷款。这是莎丽的全部历史和全部生活,她唯一没有告诉我的是她的岁数。问她,她必反问:你说我有多大了?我说,二十五岁吧。她得意地笑了,不置可否。其实说三十五岁、四十五岁都可以,她的脸上看不出青春,看不出成熟,看不出沧桑,只是一派空白。<BR>    莎丽并不关心我的身份和历史,她反复盘问的一件事是住房,住在哪里,交多少房租,和什么人住,想不想搬家。问得我很烦。三天后我的工作结束了。她说,搬到我家来住吧,我的房子就要租给你这样的人,懂事,靠得住。我以前招的中国留学生都很讨厌,我把他们都轰走了。一个着三不着两的孤身女人当房东一定有很多故事,也许是辛酸的。可是我住得很好,不想搬,就谢绝了。离开工厂后我没再和莎丽联系。<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母亲的祝福<BR>    <BR>    圣诞节的第二天下午是我当班。老人们睡醒午觉,有的在楼道里慢慢踱步,有的坐在窗前晒太阳,大厅里播放着舒缓的怀旧歌曲。一阵吵闹打破安静,我去察看究竟。一个老太太正在楼道里大喊大叫,她的声音宏亮,看样子身体不错。同班护士林达对我摇摇头,用食指在额角划了几个圈,意为精神有毛病。她告诉我这位赛西利亚&amp;#8226;克瑞格太太昨天刚到,原来独自住在一个老人村里。她已经九十六岁,身体还很健康,因为近来双目失明,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才转过来。她早已没有任何亲人,却吵闹着要回家,饭也不吃,劝止不住,只好由着她闹吧。<BR>    “我要回樱桃谷,我住在35号山泉街!”克瑞格太太用手杖探着路,在楼道里蹒跚地摸索着:“有人可以帮助我吗?告诉我电梯在哪里,我要回家去!”她已经声嘶力竭,我实在于心不忍,就走过去对她说:“赛西利亚,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过两天你就会习惯的,你会交很多新朋友,坐下休息会儿吧。”我扶她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她突然像泄了气的皮球,抓住我的手,苍苍白发埋在我的手心,干泣着说:“你让我回家吧,你不知道我妈妈在等着我呢,我不回家,她会着急的。”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情景穿越时间的隧道回到她的记忆里,变成了她黑暗世界中虚幻的现实。樱桃谷,山泉街,多麽美丽的地名,那一定是伴随着她幸福童年的地方。我说:“樱桃谷太远了,你怎么能回去呢?”“你帮我叫一辆出租车,我妈妈就站在街角的公共汽车站等我,她每天都在那里等我。”我只好采取缓兵之计:“病人离开老人院都必须经过院长批准,她今天休假。明天她上班时我去找她说好吗?”克瑞格太太松开我的手又绝望地哭泣起来,她的眼睛是干涩的,不知从哪年起,她的泪水已经干涸。我不觉得她的精神有毛病,我能体会她的心情,当人们失去一切亲人的时候,唯一能温暖心灵的,大约只有对那深切的母爱的回忆了。我记得四、五岁时,妈妈送我到寄宿幼儿园,她一离开,我所熟悉的世界立时天崩地陷,唯一能求助的就是眼流和哀嚎。但至少每个星期六,妈妈的身影出现的那个时刻给了我永远的希望。而克瑞格太太,母亲的身影只是出现在脑中的一个幻影。<BR>    大厅里回旋着古老的歌曲《多年以前》。那是一首唱给爱人的歌曲,但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总是想到母女俩人心灵的交流,尤其是此时此刻。听,女儿对妈妈说:“请给我讲那亲切的故事,多年以前,多年前。请约我唱我爱听的歌曲,多年以前,多年前。”妈妈说:“你已归来,我忧愁全消散,让我忘记,你漂泊已多年。”母女共同发出心声:“让我深信你爱我仍如前,多年以前,多年前。”<BR>    歌声中,能走动的老人毫无反应地荡来荡去,不能走动的坐在轮椅上,面无表情地望着窗外。<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护士长决定给克瑞格太太服用镇静剂。临下班前,我巡查了一遍房间。克瑞格太太安静地躺着,发出均匀的呼吸。我给她掖好被子,轻轻地把她散乱在额前的白发拨到耳后,她慢慢睁开眼睛,茫然地望着前方,柔声说道:“妈妈,是你吗?请带我回家吧。”眼泪突然涌进我的眼眶,我忍住泪在她额头上吻了一下,轻声说道:“赛西,好孩子,祝你做一个好梦。”她的嘴唇舒展开来,喃喃道:“我爱你,妈妈。”又闭眼睡去。替她关上灯,我已经泪流满面。<BR>    第二天下午上班时,楼道里一片寂静。我去看克瑞格太太,她仍然躺在床上,身上盖了一块蓝色塑料布。一阵恐惧攫住我的心。我问林达怎么回事,她说她已经“Passed away(去世)”了。当天早起后,她继续吵着回家,情绪过于激动,心脏病突发而死。克瑞格太太安静地躺了一天,为了不影响其他老人的情绪,去世的人要在夜间才抬走。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老人们照样荡来荡去,或呆呆坐着,她的来和走没有给任何人留下记忆。夜里来了两个穿黑色衣裤的人,像幽灵一样带着克瑞格太太消逝在昏暗甬道的尽头。<BR>    但愿在天国她找到了她的妈妈。<BR>    <BR>    圣诞期间我在老人院连续工作八天,拿到一千多元工资。收入是不错,但是我不会再去工作了。我的脑子又不停地转动起来,这次不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而是对我今后生活的现实考虑。很有可能老人院是我将来无可逃避的归宿,为此我制定了一个切实的生活计划:第一,学好英语,要把它作为母语一样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以防于在老年的某一个时候突然忘光。第二,练习吃西餐,一周至少吃三次,以备将来吃不到中餐有路可退。第三,把母亲接来,补偿这些年骨肉分离的失落,尽女儿孝道,享天伦之乐。第四,趁还年轻,及时享受人生乐事。第五条加强对孩子的孝道教育,免得有一天空坐在被子女遗忘的角落做无望的企盼。这个计划从现在起就开始实施,也算是为自己老年后在老人院生活准备一份圣诞厚礼吧。<BR>    <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夜班<BR>  <BR>  <BR>    还是在老人院工作的故事。<BR>    我这个人干活有些“毛病”:不怕脏不怕累,不偷奸不耍滑,若是与人交道,还不乏仁爱之心。这是做一个护士的绝好素质,这不,我正好就是老人院的代班护士。说“护士”是好听的,那些发药打针之类的真正的护士工作是由护士长来干的,我们只管伺候老人的吃喝拉撒睡,充其量是护理员。这种行当那些纯种的澳洲人宁可领救济金也不屑一顾,于是护士队伍便由黄的棕的黑的色彩组成。<BR>    这次,老人院叫我顶替一个休假的夜班护士,大约要两个星期。工作是在三楼,我从来没在这层楼上工作过。这里住的都是行动不便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BR>    晚上九点钟,下午班护士和夜班护士在一楼的办公室交接班。下午班护士汇报了老人们的健康状况、进食及大小便问题,便如出笼的鸟儿般一哄而散。留给我们的工作并不乐观:甲二十四小时没有大便了,乙情绪不稳定,丙不肯吃东西……等等。到了夜间,这些甲乙丙们不定会翻出什么新花样来呢。护士长伊莎贝拉布置了几件事,晚班的护士们各自奔赴岗位。我的工作是十二点、五点查房,给三个人洗澡。我没有干过晚班,听起来似乎不难。<BR>  我走进储藏室去拿纸尿片,绝大多数老人需要这个来帮助他们功能失控的排泄系统。每逢此时我总是心升悲哀,曾给婴儿换过无数次尿片,尽管也脏也累,心中却充溢着对新生命的愉悦和希望。然而当人生走到再次使用尿片的时候,生命之火却已是奄奄待熄。想到这是人人的必由之路,我总是尽心尽力善待那些“老婴儿”,希冀将来我到那一天也得此善报。<BR>  “等等,”伊莎贝拉叫住我,“你做几楼?我怎么没见过你?”她不是没见过我,而是碰见我她视若无人。我对她印象不佳,这位护士长身材瘦长,偏平胸脯,脸上紧绷的肌肉留下了几条深刻的沟壑,两眼发出拒人千里的冷光。护士们象葵花向太阳般环绕着她讨好,但是难得见到她一丝笑容。人们印象中的英国老宅邸的女管家,就是这个形象。我并不想把她脸谱化,但不幸的是有这样一类面孔的人往往就有这样一幅德性。刚来工作时见到她,我象对每个人一样,友好地打一声招呼,可是她总象是没听见,目不斜视地匆匆而过,我只是她面前的空气,她怎么会知道我?我告诉她我是在三楼临时工作的护士。“我只能给你四张尿片。你们为了图省事,光给他们垫尿片,不给他们用便盆。你知道现在一天要用掉多少尿片吗?尿片的开支早已经超过预算。”我心中不快,第一天还没干活,尿片吃紧的帐就算到我的头上。我说:“四张恐怕不够。”老人们本来就大小便失禁,谁知道什么时候就拉了尿了。“只要你勤叫他们起床解手,没准一张都用不着。”一点讲价的余地都不给,伊莎贝拉回身把储藏室锁上。<BR></FONT>

angela1019 LV6

发表于 15-4-2006 1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 三楼死一样地沉寂。我先到每个房间检查了一遍,帮他们盖好被子,然后把他们床头柜上的假牙、牙刷、牙膏收集起来,去给他们“刷牙”。每个假牙都有自己的牙刷牙膏,不可混淆。当然,黑灯瞎火就我一人,这么做就是靠天地良心了。有的护士一把牙刷,一节牙膏横扫十几付牙齿。我做不到。刷完牙,把烘箱里的衣服浴巾取出,分门别类地叠好,按照上面的名字送到各人的衣柜里。<BR>    明天早上交班时,每个老人必须裹着一张干尿片。四张哪里够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叫醒他们几次。十一点钟,我开始一个一个弄醒他们,请君撒尿:“醒一醒,该‘微微’了。”跟老人说话多用幼儿用语,撒尿说“微微”拉屎叫“噗噗”。正在酣睡的老人不是死不答理,就是断然拒绝。我把便盆塞到他们身下,“嘘嘘”吹着口哨,恨不得把他们象婴儿似地端起来,把出这泡尿来。天下有这么荒唐的事么:听到滴滴答答的尿声竟让我感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愉悦。<BR>    好歹完成了第一轮检查,困意袭来,看看没事,我关上楼道所有的灯,坐在电梯口的椅子上休息一下。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在一个小规模的老人院干护士,最喜欢上夜班,等人都睡了,他就看电视,然后拼几个椅子睡觉,兴致来了还会和其他夜班女护士云雨一番。但是我们这所天主教会办的老人院非常正规严格,在“博爱为怀”的宗旨下,护士们无论白天黑夜都是不允许坐下休息的。白天护士假借给老人整理衣柜,坐在他们的床边,把衣服都倒腾出来,然后慢条斯理地一件件叠好放回去,赢得一会儿喘息的时间。晚上呢,该也有忙里偷闲的窍门,只是我还摸不到。我提心吊胆地闭着眼,耳朵支棱着听电梯的动静,随时提防护士长从电梯中冒出来。<BR>    不到两分钟,楼道里传来尖叫:“皮特,放开我,你这个杂种……”不好,某老人院发生过八十多岁老妪被强奸事件!我“咚咚”一阵心跳,急忙循声跑去,声音来自十五号房间,我打开灯,见麦肯纳太太睁大眼睛,眼神空洞朝着前方,大声喊着:“皮特,园子里的草早就应该剪了……呕,看在上帝的分上,皮特,我爱你……”我喊她:“麦肯纳太太,麦肯纳太太。”她听不见,只管手舞足蹈地对“皮特”说话。她的被子已经踢开,我替她盖上,发现床单被子连同睡衣全部湿透,我手忙脚乱地换上干净的,她还在大声呼喊:“如果你今天晚上还不回家,你永远别进这个家门……”转瞬间,又都尿湿了。同屋的老太太喊起来:“护士,护士,我要发疯了,你不能制止她吗?!”我不知道怎么办,转了两个圈,打电话找护士长。楼下的夜班护士说不知道护士长在哪里,她说,麦肯纳太太每天夜里都如此,和她死去的丈夫整夜“对话”。管也没用,由她去吧。我在麦肯纳太太床前手足无措地站了一会儿,突然想起以前住女生宿舍时,两个同学在梦中对话的笑话,灵机一动说:“麦肯纳太太,皮特已经睡觉了。他工作了一天,很累了,让他好好休息吧。”真管事,她停止叫喊,楞了一下,咕哝了一句:“难道我不累吗?”就闭上了眼睛。谢天谢地。<BR>    这边没忙完,护士台的铃声又起,我急忙跑过去看,是九号房间的发登小姐在招唤。这位老小姐害着肥胖症,象肉山一样的身体,塞满了整个床位。每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她就要按一次铃,不是说浑身痛就是躺得不舒服了。说疼,我就给她捏捏按按,所尽到的力量也不过象蚂蚱在大象的身上蹦达。说躺得不舒服,我就前腿弓后腿绷双臂用力翻起她的身体一侧,那也不过是蚍蜉撼大树,稍一松劲,那一堆肉又重重落回原处。这回她说尿了。我摸了摸,哪儿都是湿的,这一泡尿足有一脸盆的水量。我看看表,一点半,还有半个钟头,她就要洗澡了。老人们各有怪僻,这位老小姐每夜两点钟洗澡,雷打不动。我说我们去洗澡吧。这样我也好换床单。发登小姐说不行,还没到两点钟。只好先给她换床单。本来人躺在床上换床单我是拿手的,先铺开半边,再把另一半从她身子底下塞过去,从另一边拉平铺好。但是对着这个四百多磅的庞然大物,简直无从下手。我推起她的一侧身子用头和肩膀顶着,塞进床单,发登小姐呻吟着:“你干什么呢,你要杀了我,你要杀了我……”费了半个小时终于皱皱巴巴地铺上了床单,也到了洗澡的时间。我是怎样把这座肉山弄到洗澡间,再弄回床上,中间近两个小时的过程便不再赘述。好不容易把她安顿好,正要离开,又听得她一声:“护士。”“什么事?”我的神经又吊起来。“谢谢你。”有了这一声,忙了这大半夜的劳累,一下烟消云散。我的“不客气”还没说完,那里已经响起酣声。<BR></FO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