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286 个

我管中间 LV

发表于 29-11-2005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用充满焦灼却又故意漫不经心的笔调开始这个故事,最初,它叫《堕落天使》,发表在一个水平相当高的文学网站——新龙门BBS上(在这里我见到了网上最出色的诗人和小说家,但如今它已经关闭了),但这个标题和文章的开始太象《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式的文字而遭到了目光锐利的朋友们不留情面的嘲笑和批评——我不得不精心构思它以便走出众所周知的结局,这个努力导致它从一个男性荷尔蒙强烈的故事变成了对女主角的重点刻画,而《堕落天使》这个题目也越来越无法涵盖故事的全部意义,所以到后半段,我将它改名为《无法悲伤》。<BR><BR>  不幸的是,我当时的情绪实在太不稳定,使得自己无法驾驭任何超过三万字的文学作品,而且,自己对小说的理解仍然浅薄,因此孜孜不倦地追求一个激烈或者锐利的结尾,而忘记了自身的声嘶力竭。这些缺点直接导致了它在收尾上的仓促,节奏上的凌乱,以及文笔上的粗糙。<BR>

我管中间 LV

发表于 29-11-2005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她红扑扑的脸蛋停在我的面前,眼睛象泉水一样清澈透明。她将那些花放在我手中,奶声奶气地说:“叔叔,花,给你,帮我种,好多好多。”我心里一动,不禁微笑着点了点头。远处,太阳透过缓缓移动的白云,正照耀在这片绿草如茵开满鲜花的山坡上,风吹过的时候,那些青草和野花就随着摆动,一道道明暗相间的波纹便随风散开。  <BR><BR>  (全文完)   <BR>

我管中间 LV

发表于 29-11-2005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FONT color=#ea920d>在爱情的阴影中寻找幸福时光</FONT></STRONG></P>
<P>——对瞎子小说《无法悲伤》的一种解读<BR><BR>  根据种种迹象判断,我现在看到的《无法悲伤》肯定不是第一稿,它甚至可能还不是最后的“定稿”。幸运的是,一次落实为白纸黑字的出版行为暂时打断了作者的修订和更新,使得我这样的评论者可以松一口气,可以比较从容地抓住这个文本。毕竟对付一个熟睡中的婴孩要比对付一个扭动个不停、想法变来变去的顽童容易得多。<BR><BR>  小说的第28章,叙述者曾跳出来表示过这样的意思:“在断断续续回忆到这里的时候,整个故事似乎应该到了决定性的一刻。直到现在,我仍然愿意将它称之为故事而不是小说,因为它总是在顽固倔强地证明自己的确发生过。”如果同意这个意见,那么,我们读到的就不过是一个网络时代司空见惯的可疑的爱情故事:聊天室里的偶遇、莫名其妙地相爱、意料中的车祸和堕落、纯情得一塌糊涂的女人、不可避免的生离死别……这些情节对每个作者和读者来说,都再熟悉不过。如果整篇小说仅仅是为了营造这样一个故事,那么我们该怎样解释这些感受呢:明明已猜到情节会如何发展,何以还会欲罢不能地读下去?明明知道结局必定如此,何以还是忍不住为之痛楚和落泪?<BR></P>

我管中间 LV

发表于 29-11-2005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在这篇小说要讲述的,绝不仅仅是个唐传奇式的哀感顽艳的故事。我们可以回头想想小说的题目:无法悲伤。无法悲伤的意思,并不是不悲伤或不愿悲伤,而是不止于悲伤、不能简单地概括为悲伤。因故事而起的悲伤是短暂的,当故事结束时悲伤也就停止了。而更深入骨髓的那些感受:那些怅惘、那些追悔、那些无奈、那些留恋,那些失陷在往事中的欢欣和泪水,那些找不回来的纯净和幸福,那些消逝的时光,却是永远不会停下来了,浅浅深深,长长短短,渗透在文本之中,扩散于故事之外。这是一种“无法”扼止的“悲伤”。<BR><BR>  小时候看越剧电影《红楼梦》,曾被宝黛的爱情悲剧打动得死去活来。可是后来再看这部戏,感觉却淡了许多。而那部早就读得滚瓜烂熟的原著小说,却至今仍有吸引我读下去的魅力,因为这部小说要讲的,并非只是一段伤感的爱情故事。《红楼梦》第一回中所说的这段话是很耐人寻味的:“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不就是上面所说的“无法悲伤”么?<BR>

我管中间 LV

发表于 29-11-2005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后一个“我”,对小说中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种种意外和变数对他来说都是往事,他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他比更年轻一些的那个“我”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他和前一个“我”之间却也已经有了一些隔膜,有时候他可能已不太理解原来那个“我”以及那个“我”周围的人和事,最典型的是第17章:“写到这里,我有些意外。说实话,并不打算把李卫东和张莉写成这个样子——他们应该和我设想的一样,有一段合情合理并且还算跌宕起伏的感情纠葛,然后是一个分离但相互怀念的结局——以证明爱情的美好。我如同漆黑的电影院里唯一的观众,饶有兴致地欣赏一部自己看了无数遍的言情片,等待着每个意料之中的转折。……忽然意识到,在李卫东和张莉浮出水面之后,就日益有了自己的轮廓,他们的行动和思维也越来越不受我的控制,虽然我可以洞察他们每个细微的表情,但实际上只是一个观察者——这不禁让我油然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BR><BR>  有的时候,这两个“我”还会混在一起,让我们分辨不清到底是他们中的哪一个在讲述,比如小说第1章“楔子”中这一节:“我……忽然发觉,自己好像习惯了用‘我’来开头,仿佛要兴致盎然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其实我没什么故事——大学时候买过一件文化衫,后面就印着这么几个字‘别跟我讲故事’,当时觉得特幽默毫不犹豫就买了,穿了不到一年就烂得不成样子。我在聊天室和张力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句,不过加了几个脏字:”别他妈跟我讲故事.

我管中间 LV

发表于 29-11-2005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阅读《无法悲伤》时,脑中屡次掠过一些苍凉而缥缈的歌词:“爱与不爱/都需要勇气/于是我们都选择了逃避……”、“我终于失去了你/在拥挤的人群中/我终于失去了你/当我的人生第一次/感到光荣……”这是那些古老的歌谣在现代都市里的回响,如同在《无法悲伤》里,我瞥到了那些古老的或不古老的文本的荫影。<BR><BR>  与上述种种情绪和努力相对应,作者在展开文本时采用了双重视角和双向叙事的手法。小说中实际上存在两个叙事者:一个是故事发生的那个时段中的“我”,一个是多年之后敲击键盘写下这个故事的那个“我”,虽然这两个人实际上可能是同一个人,李卫东,可是作为叙事者,他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BR><BR>  前一个“我”正在经历故事,他对未来一无所知,该欢欣时他就欢欣,该痛苦时他就痛苦,他不知道一场车祸在等着他,不知道张莉竟会死,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与张莉和许丽娜之间的关系。<BR>

我管中间 LV

发表于 29-11-2005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卫东,MOUNTAIN RAINIER真的美极了,比我刚去过的优胜美地还要漂亮。我把船划到EUNICE湖的中央,远远看白色的雪山峰顶,感觉真好。湖水象镜子一样平滑,那些枞树的倒影就很清晰地显现出来。我想,卫东,我的灵魂大概永远不会属于某一个人,而是这些永恒而美丽的山水。<BR><BR>  前两天接到了荷兰商学院的信,我的入学申请被接受了,明年秋季。正好美国差不多玩遍了,马上又可以在欧洲四处游览,正合我意。<BR><BR>  对了,常卫他们可能最近会过来,替我向他们问好,告诉黑子少喝酒。你自己也要多保重。还有,千万别忘了,卫东,代我问候张莉。”<BR><BR>  我拍拍黑子的肩膀,“你任重而道远哪。”说完,抬起眼,望着山坡上那个鲜花拥簇的地方,张莉就静静地安睡在那里。杨雨影的小女儿不知忧愁地在那里不停奔跑,开怀大笑,将那些野花摘下攥在手里挥舞。忽然,她朝我这边望了一眼,然后跌跌撞撞地冲我跑来,我赶紧站起身,向她伸出手。<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