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法》正式实施,代购沟通用暗语堪比特务 长期游走在税收灰色地带的朋友圈海外代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寒冬。 2019年1月1日起,前后历时5年、 经过3次公开意见征求、4次审议后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以下简称《电商法》)正式施行。 这意味着电商行业发展的逐渐规范, 但对一些长期活跃于社交网站的个人代购和微商来说,却无异于一场大震荡。 (图片来源网络) 《电商法》明确规定,凡是“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从事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以及通过自建网站、 其他网络服务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均为“电子商务经营者”, 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 即便是对于从事个人线上“零星小额交易活动”的经营者而言, 虽不需要进行登记,但也需要“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办理税务登记,并如实申报纳税”。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长期以海外免税价低成本购入产品再溢价销售赚取差额的个人代购来说, 这项规定无疑让他们丧失了在海淘市场的价格优势。 为寻求出路,代购中涌现了一批“灵魂画手”和“段子奇才”, 通过极具特征的手绘和段子谐音发布产品广告, 以“特务”般的字符密码沟通议价, 借以规避平台可能存在的审查机制。 (图片来源网络) 代购之间盛传的一种说法是:“微信整顿已经处理30000多个号了, 微信问价格的一律被封,双方被封号。” 而在代购圈盛传的一张图中,一个疑似代购的微信号被封号8668天。 因此某代购也一再向顾客强调“问价一律用语音”。 实在不方便语音必须打字的,“不要说多少元,说多少米”。 与此同时,代购圈打出的广告也变成了搞笑段子加“灵魂手绘图”。 护肤品牌“倩碧”成了“隔壁村倩倩的弟弟”, 洗脸仪品牌“露娜”成了“鹿晗的妹妹”, “兰蔻大眼精华”被编成了“一个名叫华的小眼睛女孩变身”的搞笑段子。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5.69亿。 除跨境电商平台外,个人代购也是一支活跃的海淘大军。 2019年1月1日起,除《电商法》施行外, 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也有调整, 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商品限额上限提高,清单范围也有所扩大。 年度交易限值由每人每年20000元提高至26000元; 单次交易限值则提高至5000元。 据此部分代购决定缩小规模,以后将每单限制在5000元内。 但这对动辄数万元起步的奢侈品代购来说,并不现实。 一个不小心被海关查到就得不偿失了! (本文素材,观点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络我们及时删除和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