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所有广告

蜗居观后[狮城网原创]

原作者: yapruiwen |26-1-2011 13:09

摘要: 总是习惯于在看过影视书籍类作品之后,去网上看看大家的评论,来综合和补充自己的观点,看了蜗居之后,看了大家的评论之后,也终于有了写点东西,以作纪念的冲动。看到大家对于剧中人物的逐个分析,对剧中各个细节的 ...

总是习惯于在看过影视书籍类作品之后,去网上看看大家的评论,来综合和补充自己的观点,看了蜗居之后,看了大家的评论之后,也终于有了写点东西,以作纪念的冲动。

 

看到大家对于剧中人物的逐个分析,对剧中各个细节的分析,自己也有了点看法,对于本剧的结局,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还是正剧的结论,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我来说,从什么样因,推出什么样的果,才是最重要的。

 

导致这一系列结果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不甘于”。由着这个“不甘于”,所以衍生了一系列的结果,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最终归于另一种状态的平衡。所以世间的任何事情的发展都脱离不了这个定律,一种状态的平衡----打破平衡----另一种状态的平衡。那个打破平衡的临界点在哪里?

 

人是复杂的动物,是因为大脑是复杂的功能器官,它从外界吸收信息经过内部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思想,指导了行动,改造了外界,再重新更新自己吸收新的信息,如此往复循环,缔造了这个五光十色的人类社会。《蜗居》所描述的故事,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就是,海萍需要钱来买房子,导致了其妹妹海藻滑入了另一个本不该属于她的生活轨迹。再往深看一层,是什么导致了海萍一定要买房子,是海萍的心理因为“不甘于”而产生了不平衡,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她对于目前的生活不满意,原来的生活的平衡被打破了,只有买套房子,才能让她的生活达到另一种状态的平衡。蝴蝶效应由此产生了。整部剧看完,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时间的铺叙一环扣一环,比较合乎常理,如果把中间部分去掉,只看起因和结果,起因是一个女人(海萍)不甘于小城市的生活而一定要留在大城市,结果是那个大城市的市委秘书自杀了,妻子的丈夫没了,孩子的爸爸没了,那个女人的妹妹子宫被摘了,妹妹的男朋友(小贝)被扣了绿帽子,两个家庭被毁了,虽然,那个女人的“不甘于”不是唯一的决定原因,只是起了引导或者催化的作用,在这个作用下的这个因果关系,讽刺吗?

 

我们从小被教材教育,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于是,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取代了自己对于自己的评判标准,我自己过的怎么样,那不重要,别人认为我过的怎么样,那才重要,潜意识里人们都会不自觉的被这种观点绑架了。所有不甘于现状,努力拼搏,取得“成功的人”被树立成了正面的例子,对于国家来说,国家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个体,推动国家发展,而作为个体我们,只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个小小的齿轮,身不由己的转动着,可怜的是并不是大多数都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并不是由自己来主宰。

 

为什么现在很多为了爱情彷徨挣扎的人们都很羡慕上一代的感情生活,因为相较于我们这一代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不甘心,至少不会为了这个不甘心而那么的不择手段,是社会造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不健全的意识,上一代的人们更能满足于自身拥有,才不会让离婚率成为那么惊人的数字。烦恼的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不甘心,因为这个不甘心,就是打破平衡的起因。往大了说,这是整个人类的问题,不是单单是中国社会的问题,放在世界范围内,为什么美国日本能有,中国不能有,中国不甘心。放到我们自身范围内,为什么张三李四能有,我不能有。人们只会看到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不习惯于看到并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只会活在别人的意识形态里,失去自我,为什么他们能有,我不能有?不是你现在想吃饭,你就去吃饭,就说明你能控制你自己,其实在自己的思想意识深处,早就已经被社会的价值标准取向打上深深的烙印了,海萍如果甘于自己的老家生活,会有房子苦恼吗?如果甘于租房的生活,会把自己的妹妹推向毁灭吗?海藻如果甘于自己的能力有限,会有感情苦恼吗?如果甘于做没有名分的小三,会把小贝推向痛苦吗?小贝如果甘于跟海藻同甘共苦,会不拿出钱救助海萍吗?由此看来,痛苦的产生就是有那么那么多的不甘于。那在生活中有没有不甘于现状而成为所谓的“成功者”呢?有,肯定有,但是生活不是连续剧,连续剧让你能够了解每个人物角色的背景和心路历程,但是生活中没有人会交代的这么详细,所以对于生活在周围的人,你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侧面,而至于大部分人看到周围人的是哪一个侧面,则取决于他们对生活哪方面的不甘与,所以有句话是“成功的人都是孤独的人”,因为他们的孤独很少有人能看到,即是能看到也选择性失明,也有句话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可是就好像祖传秘籍一样,这本“难念的经”人们也不会轻易拿出来示人,所以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成了我们观察别人不自觉形成的模式。

 

不过既然生在了这个社会,既然很多东西无法抗拒,那么我们也只能顺应,但是如果尽量能在结果形成之前就能推测出整个过程,也是减低对于自身伤害最好的办法。我们思考,我们总结,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推断。

 

所以对于保尔柯察金的那句有关碌碌无为的言论,我有了新的理解,每个人走完一生,都会做了无数件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到底是不是碌碌无为,究竟该由谁来判定?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走完一生,面对死亡的时候,都能觉得自己努力去珍惜了这个生命过程的点点滴滴,那么这个世界就不存在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可耻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少一些“不甘于”的事情,世界应该会变得更美好吧,逆水行舟真的比水静舟止更快乐吗?我看不见得。

本文内容由 yapruiwen 提供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